轮 轮 停。这只我所鸟嘶竭力尽,最后吐血身亡。 习题: 1.佛陀为什么不自说,而要等到须菩提劝请才说? 2.须菩提既然是“解空第一”,为什么还需要这些胡跪、合掌等礼 节? 3,如来的护念付嘱诸菩萨是什么意思? 4.经文“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如是”有什么含意? -23
A生 么 翹 是及 24
大乘菩萨发心分第三 大乘正宗分第三① 【原典】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②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 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③;若有色、若无色④,若 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⑤,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 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 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有色身、无色身;有 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 -25-
金刚经讲话 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 不生不死之地: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 生为我所度。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安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 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 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注释】 ①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 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 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众生皆度;二、最 胜心,使众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人无 余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 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众生、寿者 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 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②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必须具备七 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 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 时,七、证大果。 ③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 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一、卵生, 菩萨像,敦煌莫高窟159润。 由卵壳出生者,如蛇、鸟、鸡、鸭等:二、胎 -26
第发大 乘菩 三 分 生,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牛、马、羊等;三、湿生,即由粪聚、 渠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蚋、蛆,以至于 水中极细虫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者,如诸天、地狱、中阴。 ④有色、无色:从有没有物质形体来说,众生可分为:一、有色, 即有物质形体的众生,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二、无色, 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者,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⑤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系依情识之有无,而将众生所居 分为此三类。一、有想,即于空无边处起空想,于识无边处起识想之 意;二、无想,即于无所有处离少想之意;三、非有想非无想,则为 有顶所摄。此系将三种有情众生,配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 处、有顶等无色界之四处。 ⑥无余涅槃:涅槃,译为灭度、寂灭等。可分为四种:一、自性 清净涅槃,指人人本具的佛性,恒常清净而不染;二、有余依涅槃: 小乘圣者虽已证入涅槃,不受后有,但仍有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存 在,名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比有余依涅槃更进一步,连酬 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到达不生不死的境界;四、无住处涅 槃,大乘菩萨以智慧力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不住生死,但菩萨悲愿 无尽,常于娑婆世界中救度众生,名无住处涅槃。 ⑦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执著我为能度者,为真 实的个体存在;人相,执著彼为我所度者,以他人为和我对立之存在; 众生相,所度既非一人,各各善根又不一致,于是处处分别之,如阶 级、种族等分别,即是执著众生相;寿者相,执著我、人、众生等诸 事物为真实不虚、持续不坏,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 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