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非线性系 统的设计 2.二级知识点 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3.三级知识点 继电特性:死区特性:饱和特性:间隙特性。 【学习重点】 1.相平面法 2.描述函数法 【学习难点】 1,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结合板书和PPT演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 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 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 2.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应用实例进行各知识点的讲解,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模 型及多煤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穿插其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 促进的效果。 3.结合教学安排适当数量的讨论课、习题课。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实验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 总成绩(100%)=期末考试成绩(80%)+课堂表现成绩(20%) 其中: 1.期末考试成绩 在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间组织理论考试,分值 占总成绩的80%。 2.课堂表现成绩 理论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开展在线测试、讨论分享、小组 讨论和抽查提问等多种方式,依据课堂活跃度进行记录评分,分值占20%
—8— 非线性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非线性系 统的设计。 2.二级知识点 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3.三级知识点 继电特性;死区特性;饱和特性;间隙特性。 【学习重点】 1. 相平面法 2. 描述函数法 【学习难点】 1.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结合板书和 PPT 演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 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 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 2. 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应用实例进行各知识点的讲解,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模 型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穿插其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 促进的效果。 3. 结合教学安排适当数量的讨论课、习题课。 五、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实验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 总成绩(100%)=期末考试成绩(80%) + 课堂表现成绩(20%) 其中: 1.期末考试成绩 在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部结束后,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间组织理论考试,分值 占总成绩的 80%。 2.课堂表现成绩 理论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开展在线测试、讨论分享、小组 讨论和抽查提问等多种方式,依据课堂活跃度进行记录评分,分值占 20%
3.考核题型及命题要求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筒答、论述、计算等。每份试卷要 求题型不少于3种,各种题型的分值分布要合理。 命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体现本门课主要内容。试题要体现主要内容与一般内 容相结合,覆盖面要宽。 命题要体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要求试卷中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 本技能的试题分值占50%左右,比较灵活且有一定难度,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的试题分值占50%左右。 命题时要体现各章节学时的比例与各章节考试分值的比例基本一致。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依据本课程目标,采用课程调查、学生访谈、课程考核成绩分析等方法 进行。 七、课程资源 (一)建议选用教材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2]Richard、C.Dorf,现代控制系统(第九版),科学出版社,2002.10 [3]Benjamin、C.Kuo,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0gata,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8 (三)其它课程资源 中国大学MO0C网:https:/ww.icoursele63.orgl 学堂在线:https:/w.xuetangx.com/ 执笔人:刘红钊 参与人:崔明月、吕晓东 课程负责人:刘红钊 审核人(系/教研室主任): -9
—9— 3.考核题型及命题要求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计算等。每份试卷要 求题型不少于 3 种,各种题型的分值分布要合理。 命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体现本门课主要内容。试题要体现主要内容与一般内 容相结合,覆盖面要宽。 命题要体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要求试卷中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 本技能的试题分值占 50%左右,比较灵活且有一定难度,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的试题分值占 50%左右。 命题时要体现各章节学时的比例与各章节考试分值的比例基本一致。 六、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依据本课程目标,采用课程调查、学生访谈、课程考核成绩分析等方法 进行。 七、课程资源 (一)建议选用教材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2]Richard、C.Dorf,现代控制系统(第九版),科学出版社,2002.10 [3]Benjamin、C.Kuo,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Ogata,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8 (三)其它课程资源 中国大学 MOOC 网: https://www.icourse163.org/ 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 执笔人:刘红钊 参与人:崔明月、吕晓东 课程负责人:刘红钊 审核人(系/教研室主任):
审定人(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 2021年3月 一10
—10— 审定人(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 2021 年 3 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课程代码:69010202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必修课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渠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学分:3学分 修读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 渠内实验(实践):6个实验项目共12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单片机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前沿科技行业的爱国热 情,掌握单片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支撑毕业要求1、2】 2.掌握单片机结构原理和应用设计方法,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设计语言和控 制系统的开发方法;【支撑毕业要求1、3、5】 3.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3】 4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专业理论,增强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单片机应用系 统的分析设计、仿真与调试能力。【支撑半业要求2、3、5】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支排的毕业要求支排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1
—1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课程代码:69010202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必修课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课程学时:60学时 课程学分:3学分 修读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 课内实验(实践):6个实验项目共12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单片机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前沿科技行业的爱国热 情,掌握单片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支撑毕业要求 1、2】 2.掌握单片机结构原理和应用设计方法,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设计语言和控 制系统的开发方法;【支撑毕业要求 1、3、5】 3.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1、2、3】 4.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专业理论,增强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单片机应用系 统的分析设计、仿真与调试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2、3、5】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工慧知识 课程目标1 2.问题分新 2-2能够通过文献壹询分析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 制理论、 短包后 1.工穰知识 3.设计/开发解决 设计解先方案和清的平无交】 谋在目桥2 方策 33能哪纤对百动化预或特定需求,设计或开发硬件 系统,并休现创新意讯: 5.使用现代工具 1.工知识 2.问题分析 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 改分解」 方囊 能奶识利和判斯自功化领复条工在同题中的关 2.问题分析 课日标4 3.设计/开发解决 方煮 5.使用现代工具 2能当使用计机软、 硬件技术以及仿真工具 完成自动化项目的模拟与仿真分析,能理解其局限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示例)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支株的课程目标 学时安排 第一章单片机基琥知识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2.3 4 第二章单片机应用系统 讲授法实践教学 果程目标2、4 的开发 第三章80C51系列单片 讲授法、案例教学课程目标1、2、3 10 -12
—12— 课程目标 1 1.工程知识 2.问题分析 1-3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 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能够 针对自动化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 2-1 能够识别和判断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 键环节和参数,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分解。 2-2 能够通过文献查询分析对分解后的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表达、建模,正确描述系统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2 1.工程知识 3.设计/开发解决 方案 5.使用现代工具 1-3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 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能够 针对自动化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 3-1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分 析,设计解决方案和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部件)、 系统; 3-3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特定需求,设计或开发硬件 系统,并体现创新意识; 3-4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特定需求,设计或开发软件 系统,并体现创新意识; 5-2 能恰当使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仿真工具, 完成自动化项目的模拟与仿真分析,能理解其局限 性; 课程目标 3 1.工程知识 2.问题分析 3.设计/开发解决 方案 1-3 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 制理论、电机与电力拖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能够 针对自动化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 2-1 能够识别和判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 效分解。 3-1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分 析,设计解决方案和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部件)、 系统; 课程目标 4 2.问题分析 3.设计/开发解决 方案 5.使用现代工具 2-1 能够识别和判断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 键环节和参数,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分解。 3-1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分 析,设计解决方案和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部件)、 系统; 5-2 能恰当使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仿真工具, 完成自动化项目的模拟与仿真分析,能理解其局限 性;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示例)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学时安排 第一章单片机基础知识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2、3 4 第二章单片机应用系统 的开发 讲授法、实践教学 课程目标 2、4 2 第三章 80C51 系列单片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2、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