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124m(西) 向阳小坡上一小片豆 大片分布 片分布 152m(东)潮湿,有阳光1 l60m(东)潮湿,有阳光17 <10 206m(东)阴,较潮湿 离开河有一定距离 206m(西)阳,较干燥 89m(东)潮湿,有阳光 在禅源寺对面柳杉林中,分别以小溪旁的小路(宽)、沿途道路(长)为起点(Om),在 15m×50m样方中野生大豆分布情况详见表(二):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 野生大豆长势 备注 生态 宽(m)长(m) 平均株高(cm)密度(株) 小路东面42有阳光,较潮湿 有阳光 溪对岸 小路西面207 阴 阴 单株 星分不 有光 小路以西5m 阳光充足 有阳光 200两条小路交界三角区,叶片颜色特别深 小路以西15m5~11阳光充足 结论: 1.光照:野生大豆是喜光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长势较好,但是它又不适应在强 光下生长 2.水分:野生大豆是需水较多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多生长在较潮湿的土壤中。与 光照条件结合考虑,野生大豆一般在光照、水分等条件相互平衡时,长势最好 3.攀爬植物:野生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调査中发现,其茎可以缠绕在松、柏、 下田菊等植物上,较为随机,主要是草本、灌木等。 野生大豆的垂直分布 攀登仙人顶沿途,野生大豆海拔分布详见表(三): 密度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标志性建筑地理位置(海拔、经纬) 备注 (株) 进山门附近 33lm,30·19659"N,119°26384E 与山蚂蟥混生两小片,其余散生 一里亭附近 414m 三里亭附近 523m,30·2035N,119·26117TE一从 与三里亭垂直距离约30m的枯树旁 叶子开始变大,茎杆开始直 约550m 丛 色变浅 五里亭附近 660m,302035N,11926117E一丛 朽木旁 684m,3020190"N,11926093E<20 第3页共6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124m(西) 向阳小坡上一小片 豆 128m(西) 大片分布 149m(西) 大片分布 152m(东) 潮湿,有阳光 51 <10 160m(东) 潮湿,有阳光 17 <10 206m(东) 阴,较潮湿 >100 离开河有一定距离 206m(西) 阳,较干燥 <10 289m(东) 潮湿,有阳光 <20 在禅源寺对面柳杉林中,分别以小溪旁的小路(宽)、沿途道路(长)为起点(0m),在 15m×50m 样方中野生大豆分布情况详见表(二): 表(二)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 生态环境 野生大豆长势 备注 宽(m) 长(m) 平均株高(cm) 密度(株) 小路东面 42 有阳光,较潮湿 <20 小路西面 4 有阳光 100 >50 溪对岸 20.7 阴 <10 20.7~38 阴 单株 零星分布 小路以西 5m 18 <10 25 有光 36 <10 33 阳光充足 <20 48 有阳光 160 >200 两条小路交界三角区,叶片颜色特别深 小路以西 15m 5~11 阳光充足 >200 结论: 1. 光照:野生大豆是喜光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长势较好,但是它又不适应在强 光下生长。 2. 水分:野生大豆是需水较多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多生长在较潮湿的土壤中。与 光照条件结合考虑,野生大豆一般在光照、水分等条件相互平衡时,长势最好。 3. 攀爬植物:野生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调查中发现,其茎可以缠绕在松、柏、 下田菊等植物上,较为随机,主要是草本、灌木等。 野生大豆的垂直分布 攀登仙人顶沿途,野生大豆海拔分布详见表(三): 表(三)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标志性建筑 地理位置(海拔、经纬) 密度 (株) 备注 进山门附近 331m,30。 19'659"N,119。 26’384”E 与山蚂蟥混生两小片,其余散生 一里亭附近 414m 一丛 三里亭附近 523m,30。 20'35"N,119。 26’117”E 一丛 与三里亭垂直距离约 30m 的枯树旁 约 550m 一丛 叶子开始变大,茎杆开始直立, 叶色变浅 五里亭附近 660m,30。 20'35"N,119。 26’117”E 一丛 朽木旁 684m,30。 20'190"N,119。 26’093”E <20 第 3 页 共 6 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七里亭附近 925m,3020121"N,11925928E 七里亭上140m 943m,30°20340"N,11923901'E<5 叶形开始变小 985m 小簇 洗钵池附近 1040m,3020346N,l192574E>30 老殿到乘车点 零星分 布 结论:查阅有关书籍,发现野生大豆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尤其在北纬30-45·地区,不 但分布的种群多、密度大,类型也很丰富。垂直分布方面,黄河及长江流域上限在海拔1500 1700md 以上调査结果都符合这一结论,而且认为在海拔300-500m左右,野生大豆长势较好 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海拔的变化,野生大豆形态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估计是与光照、 水分、营养等诸条件有关 野生大豆的其他分布及形态变化 我们还在红庙附近、天目山管理局至保护区入口沿线进行了零星调查,结果如表(四): 表(四)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 生态环境 密度(株) 备注 蝙蝠洞沿途 单株 红庙近旁 有阳光,较潮湿 >200 红庙后30m 变异的野生大豆,叶形变化 红庙后35m(注) 有两种叶形的野生大豆 红庙上行路旁 零星分布 红庙上行屋旁 较干燥,有阳光 红庙上行林后,池塘边高地 零星分布 叶非平展 红庙上行林后,池塘边 略有阳光 叶小巧玲珑,有根瘤 红庙后,环回红庙途中,马尾松附近 天目山管理局对面荒地入口 20~30,零星散落 天目山管理局门前 偏黄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进山门前,9号路牌旁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进山门前200m 在红庙后35m处,我们发现了两种叶形的野生大豆,如图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七里亭附近 925m,30。 20'121"N,119。 25’928”E 七里亭上 140m 943m,30。 20'340"N,119。 23’901”E <5 叶形开始变小 985m 小簇 洗钵池附近 1040m,30。 20'346"N,119。 25’774”E >30 老殿到乘车点 零星分 布 结论:查阅有关书籍,发现野生大豆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尤其在北纬 30。 —45。 地区,不 但分布的种群多、密度大,类型也很丰富。垂直分布方面,黄河及长江流域上限在海拔 1500 —1700m。 以上调查结果都符合这一结论,而且认为在海拔 300—500m 左右,野生大豆长势较好。 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海拔的变化,野生大豆形态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估计是与光照、 水分、营养等诸条件有关。 野生大豆的其他分布及形态变化 我们还在红庙附近、天目山管理局至保护区入口沿线进行了零星调查,结果如表(四): 表(四)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 生态环境 密度(株) 备注 蝙蝠洞沿途 潮湿 单株 红庙近旁 有阳光,较潮湿 >200 红庙后 30m 变异的野生大豆,叶形变化 红庙后 35m(注) >500 有两种叶形的野生大豆 红庙上行路旁 潮湿 零星分布 红庙上行屋旁 较干燥,有阳光 <10 红庙上行林后,池塘边高地 向阳 零星分布 叶非平展 红庙上行林后,池塘边 略有阳光 >50 叶小巧玲珑,有根瘤 红庙后,环回红庙途中,马尾松附近 有阳光 >500 天目山管理局对面荒地入口 阴 20~30,零星散落 天目山管理局门前 1 偏黄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进山门前,9 号路牌旁 <10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进山门前 200m >50 在红庙后 35m 处,我们发现了两种叶形的野生大豆,如图: 第 4 页 共 6 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图(一):叶圆尖形,株高70cm 图(二):叶较长,株高130cm, 自我缠绕,叶片毛多,第六节开 叶片毛少。(疑似,已对其取样, 始有叶 究生学长将对其作分子水平的研究) 发现地为一片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及其他藤蔓类植物混生的群落。由于调查时正值夏 季,故主要是从叶形上辨识野生大豆。上述两种均符合“茎缠绕,叶互生,三小叶羽状复叶, 小叶卵状披针形”的基本特点。但是图(二)所示的叶形又过于的奇特。经专门进行分类学 研究的老师鉴定,仍然不能仅从叶子判断是否为野生大豆。怀疑其可能是野生大豆的变异种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图 综合上述调查的区域,我们将野生大豆分布标注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图中,以方便今 后研究者的查阅 在图中,我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斑块来表示野生大豆群体的大小和长势 紫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总量大大超过200,并且长势极好,叶片颜色深,基本无虫 咬损伤痕迹 蓝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总量在100左右,长势较好,但叶片颜色较浅,基本也无虫 咬损伤痕迹 绿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在20-50左右,长势还可,叶片颜色较浅,有些植株叶片出 现枯黄和损坏迹象 红色散点仅仅表示在点附近出现过野生大豆,或三五株或两三株甚至也有单株独立的现 象,可以看出在整个天目山地区野生大豆呈很广泛的零星分布状态。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简图 仙人顶 ●仙人据板 天下奇观 金鸡石 罗盘松 ●开山者殿龙风尖停车场 普同塔● 大树王 四面峰 ●五世同堂 狮子岩 倒挂莲花 钟楼石 七里亭 五里亭 伏虎滩●玉林国师塔 三里亭 天目山庄 太子庵 门 留椿屋 双清池 旅游接待中心禅绿寺 雨华亭 浮玉山庄 南大门 第5页共6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发现地为一片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及其他藤蔓类植物混生的群落。由于调查时正值夏 季,故主要是从叶形上辨识野生大豆。上述两种均符合“茎缠绕,叶互生,三小叶羽状复叶, 小叶卵状披针形”的基本特点。但是图(二)所示的叶形又过于的奇特。经专门进行分类学 研究的老师鉴定,仍然不能仅从叶子判断是否为野生大豆。怀疑其可能是野生大豆的变异种。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图 综合上述调查的区域,我们将野生大豆分布标注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图中,以方便今 后研究者的查阅。 在图中,我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斑块来表示野生大豆群体的大小和长势。 紫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总量大大超过 200,并且长势极好,叶片颜色深,基本无虫 咬损伤痕迹 蓝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总量在 100 左右,长势较好,但叶片颜色较浅,基本也无虫 咬损伤痕迹 绿色表示野生大豆群体个体在 20-50 左右,长势还可,叶片颜色较浅,有些植株叶片出 现枯黄和损坏迹象 红色散点仅仅表示在点附近出现过野生大豆,或三五株或两三株甚至也有单株独立的现 象,可以看出在整个天目山地区野生大豆呈很广泛的零星分布状态。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简图 图(二):叶较长,株高 130cm, 叶片毛少。(疑似,已对其取样,研 究生学长将对其作分子水平的研究) 图(一):叶圆尖形,株高 70cm 自我缠绕,叶片毛多,第六节开 始有叶。 第 5 页 共 6 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具体位置、长势见上述表格) 由于时间、精力、人数的限制,我们小组四人仅对天目山部分区域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 的考察,可以说是十分的粗糙的。详尽的资源考察还有待于下几届师弟师妹们的共同努力, 在此谨当抛砖引玉 同时,在此要特别感谢宋志平老师以及夏涵冰,赵茹、朱维真三位研究生学长对我们 工作的支持与指导 参考书目: []庄炳昌主编,中国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 A suvery to the disturbution of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in mountain tianmu Ni Xiaochun, Fu Wenqing, Gu Xiuting, Zhu Jia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is the wild relative species of cultivated soybean( G max )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s only limited to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East Asia The distribution of wild soybean in China is very extensive and the types are quite various. In this report, we made a relatively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s of wild soybean, hich grows in the Mountain Tianmu,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By the scientific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sample measurement, we initially become acknowledg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wild soybean in this are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ght and humidity. Research revealed that wild soybean in the Mountain Tianmu scattered distributes and rarely grows in large groups. It also covers a large vertical range, and can be seen at the elevation of more than 1000m. Research on its habitats revealed that wild soybean can be well adapted to various habitats. But only when light and humidity are moderate, wild soybean can grow prosperously. Moreover, we also draw a map to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soybean in Mountain Tianmu. for be convenience of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 distribution, Mountain Tianmu 第6页共6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具体位置、长势见上述表格) 由于时间、精力、人数的限制,我们小组四人仅对天目山部分区域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 的考察,可以说是十分的粗糙的。详尽的资源考察还有待于下几届师弟师妹们的共同努力, 在此谨当抛砖引玉。 同时,在此要特别感谢宋志平老师以及夏涵冰,赵茹、 朱维真三位研究生学长对我们 工作的支持与指导。 参考书目: [1]庄炳昌主编,中国野生大豆生物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 A suvery to the disturbution of Wild soybean ( Glycine soja) in Mountain Tianmu Ni Xiaochun, Fu Wenqing, Gu Xiuting, Zhu Jia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Wild soybean ( Glycine soja ) is the wild relative species of cultivated soybean ( G. max ).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s only limited to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East Asia. The distribution of wild soybean in China is very extensive and the types are quite various. In this report, we made a relatively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s of wild soybean, which grows in the Mountain Tianmu, 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By the scientific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sample measurement,we initially become acknowledg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wild soybean in this area,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light and humidity. Research revealed that wild soybean in the Mountain Tianmu scattered distributes and rarely grows in large groups. It also covers a large vertical range, and can be seen at the elevation of more than 1000m. Research on its habitats revealed that wild soybean can be well adapted to various habitats. But only when light and humidity are moderate, wild soybean can grow prosperously. Moreover, we also draw a map to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soybean in Mountain Tianmu. for be convenience of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Wild soybean ( Glycine soja ), distribution, Mountain Tianmu 第 6 页 共 6 页
天目山植物叶子质地与其排水能力的关系 刘丽,朱晶,王袆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从天目山不同生态环境采集植物叶片,按其叶子质地的进行分类,测定不同种类的叶子的表面排 水速度,结合分析叶表面光滑程度,被毛,及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尝试探索并解释植物对水这一重要生 态因子发展出的形态适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叶子的排水能力使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而叶表面有无叶毛 对叶子的排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叶表面质地:排水能力 环境是由许多环境因子组成的,其中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影响的环 境因子特称为生态因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温度等。植物长期生活在其特定的生境 中,常常产生相应的适应机制和特点,在外貌上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种适应性使其更充 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 根据叶片的厚薄和光滑程度,在植物学上将叶的质地分为革质,纸质,膜质三大类 具体还有以下分类: 1、平滑:叶面光滑无毛。如,龙吐珠 2、粗糙:叶面又粗糙之感。如,构树。 3、革质:叶片厚成皮革状。如,女真 4、纸质:叶片较薄如纸一般。如,乌桕。 5、膜质:叶片薄如膜层般。如,蕨类植物 6、腺质:叶片有树脂腺,蜜腺或结晶等。如,橄榄树 7、叶的表皮毛:具有光泽的长毛为“绢毛”;具软毛为“软毛”:毛直立刚硬为“刚毛 毛强硬如刺为“刺毛”:毛软而短且密生为“绒毛”:毛细为“细毛”:毛状如星之 光芒为“星状毛”;毛的顶端圆头状且能分泌醚油为“腺毛”。 平滑 粗糙 革质 纸质 膜质 腺质 叶毛
天目山植物叶子质地与其排水能力的关系 刘丽,朱晶,王袆婧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从天目山不同生态环境采集植物叶片,按其叶子质地的进行分类,测定不同种类的叶子的表面排 水速度,结合分析叶表面光滑程度,被毛,及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尝试探索并解释植物对水这一重要生 态因子发展出的形态适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叶子的排水能力使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而叶表面有无叶毛 对叶子的排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叶表面质地; 排水能力 环境是由许多环境因子组成的,其中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影响的环 境因子特称为生态因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和温度等。植物长期生活在其特定的生境 中,常常产生相应的适应机制和特点,在外貌上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种适应性使其更充 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 根据叶片的厚薄和光滑程度,在植物学上将叶的质地分为革质,纸质,膜质三大类。 具体还有以下分类: 1、 平滑:叶面光滑无毛。如,龙吐珠。 2、 粗糙:叶面又粗糙之感。如,构树。 3、 革质:叶片厚成皮革状。如,女真。 4、 纸质:叶片较薄如纸一般。如,乌桕。 5、 膜质:叶片薄如膜层般。如,蕨类植物。 6、 腺质:叶片有树脂腺,蜜腺或结晶等。如,橄榄树。 7、 叶的表皮毛:具有光泽的长毛为“绢毛”;具软毛为“软毛”;毛直立刚硬为“刚毛; 毛强硬如刺为“刺毛”;毛软而短且密生为“绒毛”;毛细为“细毛”; 毛状如星之 光芒为“星状毛”; 毛的顶端圆头状且能分泌醚油为“腺毛”。 平滑 粗糙 革质 纸质 膜质 腺质 叶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