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野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生缠绕草本:茎细瘦,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 8,葫芦科—一南赤爬( Thladiantha dubia bge.) 藤本,茎有卷须;单叶不分裂,叶先端尖
7, 豆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细瘦,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 8,葫芦科——南赤瓟(Thladiantha dubia bge.) 藤本, 茎有卷须;单叶不分裂, 叶先端尖
,葡萄科一一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 藤本:卷须短,多分枝,顶端有吸盘 10,薯蓣科—一薯蓣( Dioscorea sativa Linn 茎圆柱形,叶片三角状广卵形,基部戟状心形
9, 葡萄科——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Planch.) 藤本;卷须短,多分枝,顶端有吸盘。 10,薯蓣科——薯蓣(Dioscorea sativa Linn.) 茎圆柱形,叶片三角状广卵形,基部戟状心形
毛茛科一一大花威灵仙(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茎棱形,羽状复叶
11,毛茛科——大花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茎棱形,羽状复叶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倪晓春,付雯卿,顾秀婷,朱江燕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种,其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中北部地区。我 国野生大豆资源分布非常广泛,类型也较丰富。本文针对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豆资源做了较 为详实的调查。通过观察、记录和拉样方等方法,初步了解了野生大豆在保护区内的大致分布,以及光照、 湿度等环境因子对植株生长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天目山保护区内野生大豆多以零星分布,偶有大片群 生。垂直分布广泛,上至海拔1000余米处仍有分布。对其生境的研究表明野生大豆适应较为多样的环境, 但当光照与湿度等环境因子互相平衡时,生长最为旺盛。同时,我们制作了野生大豆在天目山的分布图, 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关键字: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分布、天目山 简介: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介绍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保护区内 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又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熏陶,再加上解放以来政府 的大力保护,促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其原始性和完整性。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 人和”的氛围中,造就了天目山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被喻为“物种基因宝库”。其中,更 是拥有许多稀有植被,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就是其中一例 野生大豆研究意义 野生大豆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它的开发与利用在生产上、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 值 生产上,大豆是人类食物中的重要植物,改良大豆的种质具有深刻的意义。而野生大 豆作为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种,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害、营养丰富等许多优良 性状,通过它与栽培大豆的杂交,可以改良大豆的品质、提高大豆的抗性,其经济效益不可 估量。 科学研究中,虽然“大豆的野生起源是否就是野生大豆”至今还没有定论,但“野生 大豆为大豆起源、进化、分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广大科学 工作者们正从生态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相信,依靠 野生大豆这一宝贵财富,大豆的起源之迷终将揭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中北部地区,包括中国、朝鲜 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介于野生大豆科研生产上的重要性及地理分布的局限性,中国野生大豆资源在世界大 豆界具有瞩目的地位。因此,在此次天目之行中,我们决定以“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为题 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向标 研究方法 第1页共6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倪晓春,付雯卿 ,顾秀婷,朱江燕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是栽培大豆( G. max )的近缘野生种,其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中北部地区。我 国野生大豆资源分布非常广泛,类型也较丰富。本文针对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豆资源做了较 为详实的调查。通过观察、记录和拉样方等方法,初步了解了野生大豆在保护区内的大致分布,以及光照、 湿度等环境因子对植株生长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天目山保护区内野生大豆多以零星分布,偶有大片群 生。垂直分布广泛,上至海拔 1000 余米处仍有分布。对其生境的研究表明野生大豆适应较为多样的环境, 但当光照与湿度等环境因子互相平衡时,生长最为旺盛。同时,我们制作了野生大豆在天目山的分布图, 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关键字: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分布、天目山 简介: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介绍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主峰仙人顶海拔 1506 米。保护区内 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又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熏陶,再加上解放以来政府 的大力保护,促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留了其原始性和完整性。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 人和”的氛围中,造就了天目山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被喻为“物种基因宝库”。其中,更 是拥有许多稀有植被,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就是其中一例。 野生大豆研究意义 野生大豆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它的开发与利用在生产上、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 值。 生产上,大豆是人类食物中的重要植物,改良大豆的种质具有深刻的意义。而野生大 豆作为栽培大豆(G. max)的近缘种,具有耐盐碱、抗寒、抗病害、营养丰富等许多优良 性状,通过它与栽培大豆的杂交,可以改良大豆的品质、提高大豆的抗性,其经济效益不可 估量。 科学研究中,虽然“大豆的野生起源是否就是野生大豆”至今还没有定论,但“野生 大豆为大豆起源、进化、分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广大科学 工作者们正从生态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可以相信,依靠 野生大豆这一宝贵财富,大豆的起源之迷终将揭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仅限于东亚中北部地区,包括中国、朝鲜 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介于野生大豆科研生产上的重要性及地理分布的局限性,中国野生大豆资源在世界大 豆界具有瞩目的地位。因此,在此次天目之行中,我们决定以“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为题 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向标。 研究方法 第 1 页 共 6 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调查路线 在整个的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三条线路: 1.从住地(海馫度假村),沿着青龙池旁路,经禅源寺,直至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的入口山门处; 2.从住地,沿盘山公路,直至蝙蝠洞。并对沿途红庙及红庙后面的一大块地进行了考 3.从太子庵往上,经由一里亭等,到达开山老殿和仙人顶。 除此之外,我们在千亩田,驻地附近等地点也作了零星的观察 调查方式 在整个的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观察、记录、拉样方等 野生大豆的水平分布: 我们在几位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采取严格的拉样方采样的方式对“住地至禅源寺”沿 线(海拔平均在350m左右)进行考察。即沿途拉皮尺对发现野生大豆的地点进行定位(共 观察了300m),同时对其生境做了简要记录 另外,在禅源寺对面的柳杉林中,我们分别以林旁小溪边的小路、沿途道路为界,拉了 15m×50m的样方,观察野生大豆的分布。 野生大豆的垂直分布: 由于天目山的垂直海拔有将近1000多米,因而野生大豆的自然生境也存在差异。在由 太子庵向上,攀登仙人顶的途中,我们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野生大豆进行了大群落的 分布定位和海拔记录。 野生大豆形态比较: 在红庙附近及其他一些地点,我们发现了一些栽培大豆及疑似野生大豆变种,对此我们 进行了拍照工作,以期与野生大豆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野生大豆的水平分布 以禅源寺东门所在桥桥头为起点(0m),沿途野生大豆分布详见表(一) 野生大豆长势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生态环境 平均株高(cm)密度(株) 溪边,光照差 l0m(西) 6m(西) 光照略好 lm(西) 28m(西) 33m(西) 无攀援物,叶小 35m(西) 松树旁,8叶 桥东侧不存在野生大 54m(西) 阴生 矮小细弱 75~111m(西) l10 零星分布 第2页共6页
天目山野生大豆分布调查 调查路线 在整个的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三条线路: 1. 从住地(海馫度假村),沿着青龙池旁路,经禅源寺,直至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的入口山门处; 2. 从住地,沿盘山公路,直至蝙蝠洞。并对沿途红庙及红庙后面的一大块地进行了考 察; 3. 从太子庵往上,经由一里亭等,到达开山老殿和仙人顶。 除此之外,我们在千亩田,驻地附近等地点也作了零星的观察。 调查方式 在整个的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观察、记录、拉样方等。 野生大豆的水平分布: 我们在几位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采取严格的拉样方采样的方式对“住地至禅源寺”沿 线(海拔平均在 350m 左右)进行考察。即沿途拉皮尺对发现野生大豆的地点进行定位(共 观察了 300m),同时对其生境做了简要记录。 另外,在禅源寺对面的柳杉林中,我们分别以林旁小溪边的小路、沿途道路为界,拉了 15m×50m 的样方,观察野生大豆的分布。 野生大豆的垂直分布: 由于天目山的垂直海拔有将近 1000 多米,因而野生大豆的自然生境也存在差异。在由 太子庵向上,攀登仙人顶的途中,我们使用 GPS 全球定位系统对野生大豆进行了大群落的 分布定位和海拔记录。 野生大豆形态比较: 在红庙附近及其他一些地点,我们发现了一些栽培大豆及疑似野生大豆变种,对此我们 进行了拍照工作,以期与野生大豆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 野生大豆的水平分布 以禅源寺东门所在桥桥头为起点(0m),沿途野生大豆分布详见表(一): 表(一) 野生大豆分布位置 生态环境 野生大豆长势 备注 平均株高(cm) 密度(株) 5m(西) 溪边,光照差 100 >30 桥 东 侧 不 存 在 野 生 大 10m(西) 16m(西) 光照略好 80 <10 21m(西) 120 <10 28m(西) 120 <10 33m(西) 70 >50 无攀援物,叶小 35m(西) 160 >100 松树旁,8 叶 54m(西) 阴生 60 <10 矮小细弱 75~111m(西) 阴生 110 零星分布 第 2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