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个旧市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题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含24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1-6小题,其中1-5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必须使用 2B铅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6小题8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逞能(chen) 觅食(mi)骊歌(1i)吹毛求疵(chi) B.筵席(yan)击磬(pan) 禀告(bin)无动于中( zhong) C.锃亮(zeng) 毗邻(p1)冗杂(r6ng)苦心孤旨(yi) D.稽首(qi)句读(dou)翩跹(xian)恃才放旷(shi)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4年冬奥会开幕式失误一一五环变四环,真让人叹为观止 B.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使人忍俊不禁。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组是() A.“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B.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C.谁都不知道他究竞想要干什么? D.有人说散文姓“散”,“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层面表述了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我市的灯饰将从“亮起来”变为“美起来”,目前正在实施让灯饰“动起来”的目标 C.为了防止恶性事故不再发生,安全部门对全厂加大了监管力度。 D.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热播后,林志颖的儿子小小志和李湘的女儿王诗龄蹿红网络 5.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长篇小说《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B.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被视为“表”中的杰作。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当时又称为“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9页)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 9 页) 绝密★ 个旧市 2014 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二) 语文 试题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含 24 个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本大题含 1—6 小题,其中 1—5 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 6 小题 8 分,共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A.逞.能(chěn) 觅.食(mì) 骊.歌(lì) 吹毛求疵.(chī) B.筵.席(yán) 击磬.(pán) 禀.告(bǐn) 无动于中.(zhōng) C.锃.亮(zèng) 毗.邻(pí) 冗.杂(rǒng) 苦心孤旨.(yì) D.稽.首(qǐ) 句读.(dòu) 翩跹.(xīan) 恃.才放旷(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4 年冬奥会开幕式失误——五环变四环,真让人叹为观止 .... B.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使人忍俊不禁 ....。 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 ....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组是( ) A.“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B.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C.谁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要干什么? D.有人说散文姓“散”,“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党的十八大报告用 24 个字从三个层面表述了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我市的灯饰将从“亮起来”变为“美起来”,目前正在实施让灯饰“动起来”的目标。 C.为了防止恶性事故不再发生,安全部门对全厂加大了监管力度。 D.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热播后,林志颖的儿子小小志和李湘的女儿王诗龄蹿红网络。 5.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B.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被视为“表”中的杰作。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步诗歌总集,当时又称为“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
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和文学杰作《史记》的名言。 6.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所填内容凡出现错字、漏字、加字中任何一种情况 则该空不得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峰峦如聚,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句子 是 (6)2014年是甲午马年,古诗文中有很多含有“马”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7——8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为响应州委开展“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号召,某校九年级3班组织“我是文化 小使者”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到社区向居民做宣传。请你也参加这次活动。 7.【我宣传】(4分) (1)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思想、艺术、 科学、文艺、生活等。文化名人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代表者。宣传文化名人就 是宣传文化。请选择下列文化名人中的一位做宣传(从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进行) 孔子司马迁祖冲之邓稼先鲁迅 (2)社区将举行一场文艺演出,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 白 8.【我行动】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职责,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做呢? 三、阅读(本大题含9—23小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小题。(共3分) 泊秦淮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9页)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 9 页) 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和文学杰作《史记》的名言。 6.根据提示填空。(每空 1 分,共 8 分。所填内容凡出现错字、漏字、加字中任何一种情况, 则该空不得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峰峦如聚,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句子 是: , 。 (6)2014 年是甲午马年,古诗文中有很多含有“马”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 7——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为响应州委开展“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号召,某校九年级 3 班组织“我是文化 小使者”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到社区向居民做宣传。请你也参加这次活动。 7.【我宣传】(4 分) (1)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思想、艺术、 科学、文艺、生活等。文化名人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代表者。宣传文化名人就 是宣传文化。请选择下列文化名人中的一位做宣传(从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两方面进行)。 孔子 司马迁 祖冲之 邓稼先 鲁迅 (2)社区将举行一场文艺演出,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 白。 8.【我行动】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职责,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做呢? 三、阅读(本大题含 9—23 小题,共 36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9~10 小题。(共 3 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 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 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用得极妙,请试做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共10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干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任选2个即可)(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 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9页)
语文试题卷·第3页(共 9 页)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 分)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 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 、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 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用得极妙,请试做分析。(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小题。(共 10 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任选 2 个即可)(2 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共10分) 说一说“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达到了三亿。作为最受瞩 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听 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在中国,早在舂秋战国之前,“声 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 构成声音的是声源,构成声源的是能量,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振动,使空气分 子和其他分子产生摩擦,声音就此出现 请不妨运用想象视觉化一下这个只有一瞬间的“漫长过程”——能量的碰撞产生声音 (振动),通过或远或近的空间—一声源与你耳朵之间的媒介(通常就是大气),以每秒 18288米的速度抵达你的耳廓,通过你的耳道,于是这两者开始产生共振,然后你的耳膜 开始振动,耳膜内侧的小听骨对声音进行限幅和衰减以免声能传送到内耳时对其造成损害。 现在,声音的振动传送到了幽暗潮湿的内耳,分子的机械振动变成了液体振动,海螺状的耳 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9页)
语文试题卷·第4页(共 9 页)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 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1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小题。(共 10 分) 说一说“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前期投入是人民币六千万,最后的收益达到了三亿。作为最受瞩 目的电视娱乐节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听”。 “好声音”里的“声音”是狭义的,单指歌唱之人声。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声” 和“音”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 构成声音的是声源,构成声源的是能量,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振动,使空气分 子和其他分子产生摩擦,声音就此出现。 请不妨运用想象视觉化一下这个只有一瞬间的“漫长过程”——能量的碰撞产生声音 (振动),通过或远或近的空间——声源与你耳朵之间的媒介(通常就是大气),以每秒 182.88 米的速度抵达你的耳廓,通过你的耳道,于是这两者开始产生共振,然后你的耳膜 开始振动,耳膜内侧的小听骨对声音进行限幅和衰减以免声能传送到内耳时对其造成损害。 现在,声音的振动传送到了幽暗潮湿的内耳,分子的机械振动变成了液体振动,海螺状的耳
蜗开始工作。它开始分辨声音振动的信息,14000个长短不一的毛状声音感知细胞开始对 不同频率进行处理,长的对应低频,短的对应高频。耳朵把声音这一犹如絮乱线团的混沌整 体条分缕析地拆解成根根声音组成的最细小的声音丝线,重新组合。刹那间,声音完成了 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神经元的能量电流在我们的头脑中雷声四起、纤毫毕现 音由振动变成了大脑能感受到的信息——声音的物理属性到此结束,而接下来的征程则变 得愈加波云诡谲。 听觉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而听音是主动的,有所取舍的。听觉就像-块巨大的海绵, 吸收所能吸收的所有声音,而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轻重缓急迸行组织排序,有选择地过滤、 注意、集中、记忆,然后再做出反应,亦即,我们对声音的反应其实是我们的“欲望 大脑的偏好对声音所做出的要不然江州司马如何会在听了一曲其实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的 琵琶曲后青衫尽湿,随后触景生情地写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 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揉搓麻将牌的“哗哗″声反之在牌友的耳朵里恐怕就有提神 醒脑之效了。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摘自《科学Fans》2013年10月号,有改动) 15.声音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大致可概括为:能量碰撞产生声音一一 耳蜗分辨振动信息。(2分) 16.“听觉是被动的”,“听音是主动的”,这是为什么呢?(2分) 7.选文第三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分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3分) 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9页)
语文试题卷·第5页(共 9 页) 蜗开始工作。它开始分辨声音振动的信息,14000 个长短不一的毛状声音感知细胞开始对 不同频率进行处理,长的对应低频,短的对应高频。耳朵把声音这一犹如絮乱线团的混沌整 体条分缕析地拆解成一根根声音组成的最细小的声音丝线,重新组合。刹那间,声音完成了 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神经元的能量电流在我们的头脑中雷声四起、纤毫毕现——声 音由振动变成了大脑能感受到的信息——声音的物理属性到此结束,而接下来的征程则变 得愈加波云诡谲。 听觉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而听音是主动的,有所取舍的。听觉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 吸收所能吸收的所有声音,而我们的大脑对声音的轻重缓急进行组织排序,有选择地过滤、 注意、集中、记忆,然后再做出反应,亦即,我们对声音的反应其实是我们的“欲望”— —大脑的偏好对声音所做出的,要不然江州司马如何会在听了一曲其实并无太多过人之处的 琵琶曲后青衫尽湿,随后触景生情地写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 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揉搓麻将牌的“哗哗”声反之在牌友的耳朵里恐怕就有提神 醒脑之效了。正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摘自《科学 Fans》2013 年 10 月号,有改动) 15.声音从声源到接收系统的旅程大致可概括为:能量碰撞产生声音—— —— ——耳蜗分辨振动信息。(2 分) 16.“听觉是被动的”,“听音是主动的”,这是为什么呢?(2 分) 17.选文第三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18.分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