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
1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2300001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 开设学期 一、三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48学时(理论+实践) 学分 3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各专业 主撰稿人 邸兴华 审核人 张燕红 二、课程定位与作用 (一)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 课程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 型人才”的思政核心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 一一理想信念一一精神状态一一价值理念一一道德觉悟一一法 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以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 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门 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 理论课
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23000010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 开设学期 一、二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48 学时(理论+实践) 学分 3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各专业 主撰稿人 邸兴华 审核人 张燕红 二、课程定位与作用 (一)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 课程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 型人才”的思政核心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切入,以人生选择 ——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 治素养为基本线索逐次展开,以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 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门 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 理论课
(二)课程的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 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 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系列 重要论述精神,有机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相关重要育人元 素;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为培养工匠之才、提升 学生职业素养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先修课程:《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三、课程设计理念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对高职 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素质,课程设计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学生学习习惯,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项 目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3
3 (二)课程的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 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 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系列 重要论述精神,有机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相关重要育人元 素;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为培养工匠之才、提升 学生职业素养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先修课程:《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三、课程设计理念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对高职 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素质,课程设计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学生学习习惯,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项 目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出发点,以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落脚点,课程设计思路从传统 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教材体系” 向“教学体系”转变,为课程设计开辟新思路。 第一,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推动建立“课 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 理论教学的延伸,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现代思想政治 教育实践育人的教学规律及高职学生思想发展和认知规律,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专题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相 结合。运用启发法、探究法、讨论法、参与法、案例法、合作法 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智慧课堂,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课程考核坚持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考核、 网络自主学习考核、项目化实践考核等。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 道德和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法治观,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
4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为出发点,以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落脚点,课程设计思路从传统 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教材体系” 向“教学体系”转变,为课程设计开辟新思路。 第一,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推动建立“课 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 理论教学的延伸,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现代思想政治 教育实践育人的教学规律及高职学生思想发展和认知规律,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采用专题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相 结合。运用启发法、探究法、讨论法、参与法、案例法、合作法 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智慧课堂,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课程考核坚持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考核、 网络自主学习考核、项目化实践考核等。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 道德和法治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法治观,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过程中,明确设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不断提升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理解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的内 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等思想观点,领悟人生真谛,把握 人生方向,成就出彩人生。 3.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 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掌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4.理解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掌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 涵;了解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的要求;理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 国的显著特征,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5.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显著特征;基本理 解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6.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功能与 作用;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理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革命道德;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5
5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 过程中,明确设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不断提升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理解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的内 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等思想观点,领悟人生真谛,把握 人生方向,成就出彩人生。 3.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 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掌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4.理解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掌握中国精神的丰富内 涵;了解做新时代忠诚的爱国者的要求;理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 国的显著特征,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5.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显著特征;基本理 解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6.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功能与 作用;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理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革命道德;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