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6.2.1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6.2.1.3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一T关系图)MO(s)+CO = M(s) + CO,MO还原区%(00)o100= f(T)co1+KgM氧化区"0100)平衡时Φc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温度K
6.2 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 6.2.1 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 6.2.1.3 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 —T关系图) 平衡时φCO随温度 的变化曲线。 )( 11003 Tf K CO = + = θ ϕ 2 )( =+ )( + COsMCOsMO
6.2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6.2.1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6.2.1.3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T关系图)MO(s) + CO = M(s)+CO,1)M和MO的稳定区判断MO还原区%(00)P点对应的 Φco大于P1反应平衡时的Φco,反0M氧化区"0100)应向右,M的稳定区。Q点对应的Φco低于反应平衡时的 Φco,反温度K应向左,MO的稳定区
6.2 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 6.2.1 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 6.2.1.3 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 —T关系图) P点对应的φCO大于 反应平衡时的φCO, 反 应向右,M的稳定区。 1)M和MO的稳定区判断 P Q 2 + = )()( +COsMCOsMO Q点对应的φCO低于 反应平衡时的φCO, 反 应向左,MO的稳定区
6.2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6.2.1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6.2.1.3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T关系图)2)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100βco(平)MO(s)+CO= M(s)+CO,1+K?曲线接近于图的上横轴K <1 co(平) ~ 100%属于难还原氧化物,例如SiO,、TiO,等Pco(平) << 1% 一一曲线接近图的下横轴°>>1属于易还原氧化物,例如NiO、CuO、Fe2O,等K~1Pco(平) ~ 50%曲线位于图的中部还原性居中,例如FeO、FeO4等
6.2 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 6.2.1 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 6.2.1.3 CO还原MO的平衡图(φCO —T关系图) 2)平衡曲线在图中的位置 2 =+ )()( +COsMCOsMO θ ϕ 1 3 100 K )(CO + 平 = 3 << 1 θ K %100 ϕ CO 平)( ≈ ——曲线接近于图的上横轴 3 >> 1 θ K %1 ϕ CO 平)( << 1 3 ≈ θ K %50 ϕ CO 平)( ≈ ——曲线接近图的下横轴 ——曲线位于图的中部 属于难还原氧化物,例如SiO2、TiO2等 属于易还原氧化物,例如NiO、CuO、Fe2 O3等 还原性居中,例如FeO、Fe3 O4等
6.2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6.2.1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100增减性判断6.2.1.4 co(平) = 1+ KgΦco与K,‘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式:100f(T)Pco(平)1+K?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判断Φco的增减性6dln K?A,HRT2dT
6.2 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 6.2.1 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 6.2.1.4 增减性判断 φCO与K3θ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式: θ ϕ 1 3 100 K )(CO + 平 = )( 11003 )( Tf K CO = + = θ ϕ 平 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判断φCO的增减性 2 3 3 ln RT H dT Kd r θ θ Δ =
6.2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6.2.1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100增减性判断6.2.1.4 Pco(平)=1+Kg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判断Φco的增减性A,H?dlnK?RT2dTdlnK?Φco为减函数K‘为增函数A,H°>00dTΦco降低T升高,K,升高吸热反应MO(s) +CO = M(s) +CO
6.2 氧化物的间接还原反应 6.2.1 金属氧化物间接还原反应热力学 6.2.1.4 ϕ θ 增减性判断 1 3 100 K )(CO + 平 = 2 3 3 ln RT H dT Kd r θ θ Δ = 3 >Δ 0 θ r H 0 ln 3 > dTKd θ K3θ为增函数 吸热反应 T升高,K3θ升高 φCO降低 φCO为减函数 2 + = )()( +COsMCOsMO 1)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判断φCO的增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