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上、传绝与传染病 感染( 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病原体( 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 生命体。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 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2021/10/18 6
病原体(pathogen) :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 生命体。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 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 地方性 季节性 免疫性 6 2021/10/18 一、传染与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病原体 决定传染结局的最主要因素 不同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细菌一各种侵袭性酶类、外毒素和内毒素; 真菌一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变态反应和 产真菌毒素; 病毒一杀细胞传染、稳定传染和整合传染。 2021/10/18
细菌 — 各种侵袭性酶类、外毒素和内毒素; 真菌 —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变态反应和 产真菌毒素; 病毒 — 杀细胞传染、稳定传染和整合传染。 不同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7 (一) 病原体 决定传染结局的最主要因素 2021/10/18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侵入方式决定致病结局。 以细菌性病原体为例 吸附和侵入能力 侵袭力繁殖和扩散能力 毒力(致病力) 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 内毒素 毒素 病原菌 外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管,皮肤伤口等 2021/10/18
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侵入方式决定致病结局。 (一) 病原体 8 以细菌性病原体为例 2021/10/18
望静感染的途径与式(27~2)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 和带菌(毒)动、植物。 1)感染的途径 呼吸道感染 空气传播 消化道感染 病从口入 非传染性感染 创伤感染 皮肤、黏膜损伤 吸血昆虫 传染性感染 接触感染 人或动物密切接触 共用用具 垂直传播 母婴传染 2021/10/18
1、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 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 感染的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垂直传播 (p279 ~ p280 ) 空气传播 病从口入 皮肤、黏膜损伤 吸血昆虫 人或动物密切接触 共用用具 母婴传染 9 2021/10/18 非传染性感染 传染性感染
三2)感染的部位及式 (p279)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 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 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布鲁氏菌、血吸虫、钩虫);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淋球菌、沙眼衣原 体),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 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2021/10/18 12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 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 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布鲁氏菌、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淋球菌、沙眼衣原 体) ,然后通过血循 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 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p279) 12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