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群落的结构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在某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 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1个群落B.1个物种 C.2个种群 D.8个种群 答案D 2.下列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 B不同群落的树木没有差别 C西伯利亚比海南的木本植物丰富度大 D山东泰山的乔木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物种组成相同 答案A 3.某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了不利影响。该物种与这些动物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该物种的 引入相当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其他生物之间形成竟争关系 答案C
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在某水产研究所有 8 个池塘,其中 6 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2 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 这 8 个池塘里的鱼是( ) A.1 个群落 B.1 个物种 C.2 个种群 D.8 个种群 答案:D 2.下列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 B.不同群落的树木没有差别 C.西伯利亚比海南的木本植物丰富度大 D.山东泰山的乔木和吉林长白山的乔木物种组成相同 答案:A 3.某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了不利影响。该物种与这些动物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物种被引入一个新的地区,对该地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该物种的 引入相当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其他生物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答案:C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C 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A.水源和土壤 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 D.有害的生物 答案A C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A项属于共生。B项中,莱粉蝶幼虫以油苿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莱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 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 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两种藻类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答案:C 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水源和土壤 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 D.有害的生物 答案:A 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A 项属于共生。B 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 关系。C 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 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 项中两种藻类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C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分布以及地形、水分、土壤状况 等。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 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等有关。 答案D s.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9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物 林鸽 K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
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分布以及地形、水分、土壤状况 等。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阳生植物分布在上层,阴生植物分布在底层,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 植物的分层及其栖息方式和食物来源等有关。 答案:D 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9.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
(2)某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非生物因素) 有关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 动物中鸟类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弱它们之间的 答案(1)垂直结构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竞争 一能力提升 1.下列调査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λ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査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C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N)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入NAM 018018519001925年份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2)某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 (非生物因素) 有关。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 动物中鸟类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弱它们之间的 。 答案:(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 能力提升 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B 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 为捕食者,N2 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 为捕食者,N1 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 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 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 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 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同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答案B 3.从个体到种群,从种群到群落,无不揭示一个原理:“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同种生物的个体形成种群 B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群落 C.个体所具有的特征等于种群所具有的特征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生命系统远远超过某一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D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岀现空隙,称为林窗。硏究者调査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 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右上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枯落物 5-10cm 口林窗 口林下 土壤动物种类数种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D.共生关系,N1、N2 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 N1 种群数量增长 以后,N2 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 N2 以 N1 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 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同步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答案:B 3.从个体到种群,从种群到群落,无不揭示一个原理:“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的个体形成种群 B.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群落 C.个体所具有的特征等于种群所具有的特征 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生命系统远远超过某一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答案:D 4.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 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右上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