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黄发垂馨”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 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 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 面两者是相同的。 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 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 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 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19.D20.B21、A22、c23、D24、D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检测 、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了 ④无案牍之劳形⑤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谈笑有鸿儒 ⑧无案牍之劳形 ⑨无丝竹之乱耳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选择题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见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 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 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 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 面两者是相同的。 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 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 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 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 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 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19.D 20.B 21、A 22、C 23、D 24、D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练习检测 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 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谈笑有鸿.儒 ⑧无案牍..之劳形 ⑨无丝竹之乱耳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选择题 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 1.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 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 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①出名;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④使…劳累。⑤ 这;⑥调弄,这里指弹(琴);⑦大⑧官府的公文⑨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 的声音二、(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膏葱,映入帘里 三、1.0 2.c 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开放性试题,盲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D 四、1.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2.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髙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 室不陋) 3.如以兴国为己任(言之成理即可)。 4.①谈笑有鸿儡,往来无白丁②惟吾德馨 5.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诸葛亮子云孔子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8、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 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3、爱莲说(周敦颐)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 1.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 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一、①出名; ②品德高尚;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使……劳累。 ⑤ 这; ⑥调弄,这里指弹(琴);⑦大 ⑧官府的公文 ⑨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 的声音二、(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⑶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1.C 2. C 3.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D 四、1. 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2.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 室不陋) 3. 如以兴国为己任(言之成理即可)。 4.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惟吾德馨 5.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诸葛亮 子云 孔子 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8、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 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3、爱莲说(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