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实验中学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三) (命题人:刘正才) 基础 阅读 作附合 题号 文加 (1-8)(9-11)(12-14)(15-18)(1921)(22)题|计 得分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 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3、答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按要求填写在密封线左边的空 格内。(是否填写右上角的座位号,请按考场要求做) 4、答题可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上,但不能用铅笔或红笔 第一部分基础(28分) 、古诗文积累(14分) 1、默写(10分)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1分) (2)子曰:“岁寒 (《论语》)(1分) (3)明月别枝惊鹊, 听取蛙声一片。(辛 弃疾《西江月》)(2分) (4)苏轼《浣溪沙》词中由写景转入抒怀,表达作者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的 名句是 (2分) (5)默写崔颢《黄鹤楼》中的后四句:(4分) 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4分) A、使内外异法也/异口同声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量齐观 C、会宾客大宴/心领神会 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语言综合运用(7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至5题。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 在天地之间创造着 种种奇迹。它能把坚冰融化成春水,把幼苗扶持成大树,把种子培育成森林。当然,它也能 把园林变成荒漠,把城市变成feiⅫu(),把高山变成平地。你珍惜它,它就在你周围 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它,它就会化成轻烟 庸者总把今天的
阳江市实验中学初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三) (命题人:刘正才 ) 题号 基础 阅读 作 文 附 加 题 合 计 一 二 三 (1-8) (9-11) (12-14) (15-18) (19-21) (22) 得分 说明:1、全卷共 8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 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3、答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学校按要求填写在密封线左边的空 格内。(是否填写右上角的座位号,请按考场要求做) 4、答题可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上,但不能用铅笔或红笔。 第一部分 基础(28 分) 一、古诗文积累(14 分) 1、默写(10 分)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1 分) (2)子曰:“岁寒, 。”(《论语》)(1 分) (3) 明月别枝惊鹊, 。 ,听取蛙声一片。(辛 弃疾《西江月》)(2 分) (4) 苏轼《浣溪沙》词中由写景转入抒怀,表达作者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的 名句是 , 。(2 分) (5)默写崔颢《黄鹤楼》中的后四句:(4 分) , 。 , 。 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 ) ( )(4 分) A、使内外异.法也/异.口同声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量齐观 C、会.宾客大宴/心领神会. 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二、语言综合运用(7 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3 至 5 题。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 ,在天地之间创造着 种种奇迹。它能把坚冰融化成春水,把幼苗扶持成大树,把种子培育成森林。当然,它也能 把园林变成荒漠,把城市变成 fèi xū( ),把高山变成平地。你珍惜它,它就在你周围 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它,它就会化成轻烟; 。庸者总把今天的
任务推到明天,常在 bao yuan()中虚度光阴;智者总是 地把握现在, 常在硕果累累的成绩面前愈战愈勇 3.请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bao yuan 4.根据括号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你漠视它,它就会化成轻烟 (形容隐臧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智者总是 地把握现在,常在硕果累累的成绩前面愈战愈勇。(抓紧时间, 争夺一分一秒毫不浪费) 5.请在文段中的横线上依照前句写出类似的一句。(3分)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 三、综合性学习(7分) 6.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按要求写一段话。(3分) 张红是我校初三(1)班的文娱委员、06年校艺术节主持人。最近,她在市中学生“鸳鸯 湖杯”演讲比赛的预赛中获得了第一名。15夭后,她信心百倍地走上了决赛场,决心捧走这 场比赛的唯一的特等奖金杯。然而,比赛结果却令她失望,她的排名竟落到了第三。 面对泪流满面又不愿上台领奖的她,你作为在现场的同学,此时会对她说些什么?请把 你说的话写下来。(60字以内)(内容要求:让她尽快振作起来,走上领奖台) 7、2007年6月17日是父亲节,我校开展了以“感恩父亲”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结 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宣传标语以营造气氛。(不超过20字)(2分) 8、广东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请你介绍一位广东籍的文化名人,介绍他(她) 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化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50字左右)(2分) 第二部分阅读(42分) 、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9至11题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任务推到明天,常在 bào yuàn ( )中虚度光阴;智者总是 地把握现在, 常在硕果累累的成绩面前愈战愈勇。 3.请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分) fèi xū( ) bào yuàn ( ) 4.根据括号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 分) 你漠视它,它就会化成轻烟,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智者总是 地把握现在,常在硕果累累的成绩前面愈战愈勇。(抓紧时间, 争夺一分一秒毫不浪费) 5.请在文段中的横线上依照前句写出类似的一句。(3 分)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 。 三、综合性学习(7 分) ⒍ 根据下面设定的情境,按要求写一段话。(3 分) 张红是我校初三(1)班的文娱委员、06 年校艺术节主持人。最近,她在市中学生“鸳鸯 湖杯”演讲比赛的预赛中获得了第一名。15 天后,她信心百倍地走上了决赛场,决心捧走这 场比赛的唯一的特等奖金杯。然而,比赛结果却令她失望,她的排名竟落到了第三。 面对泪流满面又不愿上台领奖的她,你作为在现场的同学,此时会对她说些什么?请把 你说的话写下来。(60 字以内)(内容要求:让她尽快振作起来,走上领奖台) 7、2007 年 6 月 17 日是父亲节,我校开展了以“感恩父亲”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结合 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宣传标语以营造气氛。(不超过 20 字)(2 分) 8、广东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请你介绍一位广东籍的文化名人,介绍他(她) 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化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50 字左右)(2 分) 第二部分 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 9 至 11 题。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λ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0、文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处世态度?后来诸葛亮又为什么“遂许先帝以 驱驰”?(3分) 11、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2分) 、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至14题。(11分)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 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 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 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 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 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 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 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 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 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 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 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 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 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 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 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唤醒”的作用下,患者 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 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0、文段中画线句子表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处世态度?后来诸葛亮又为什么“遂许先帝以 驱驰”?(3 分) 11、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2 分) 二、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2 至 14 题。(11 分)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 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 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 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 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 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 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 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 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 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 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 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 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 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 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 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 “唤醒”的作用下,患者 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 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
和硏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2.①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是 ②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5分) 13、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25个字)(3 分) 14、文章第五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8题。(15分) 孩子和书 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 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 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 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 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 指向那本装帧精英、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 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 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 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
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2 . ① 这 篇 文 章 的 说 明 顺 序 是 , 运 用 的 主 要 说 明 方 法 是 、 。②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5 分) 13、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 25 个字)(3 分) 14、文章第五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 15—18 题。(15 分) 孩子和书 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 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 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 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 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 指向那本装帧精英、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 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 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 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
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 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为什么送我书? 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 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 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 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 啊!—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 于是看到—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绐他,好像是《牛虻》 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 他擦去汘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 点苦头…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 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个诗人了。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 就是当年的孩子!
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 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 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 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 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 啊!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 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 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 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 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 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一个诗人了。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年×月 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 就是当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