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与“钟鼎文”分列为两条①,将含义相同的“指事”、“处事”、“象 事”分列为三条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工具书中收录的 部分词条,并不是真正的术语,充其量只能算是关于这一学科的 常用名词。如《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把“大盂鼎”、“小盂鼎”、“散 氏盘”这些表示具体青铜器器物名称的名词都收列在内。 第二,各书收录的文字学名词术语条目都不够完备,均有不 同程度的遗漏,连收录文字学词条数量最多的《中国语言学大辞 典》也不例外。一些较为重要且常用的名词术语,如“甲骨学”、 “比较文字学”、“隶楷文字”、“刻划符号”、“分化”、“声化”、“隶 变”、“字源”、“同形字”、“形借”、“传承字”等,各书大都没有 收录。 第三,对相同的名词术语,各书的解释往往不尽一致。例 如,对于“通用字”这个术语,有的把它解释为“我国普遍通行使 用的汉字”③,而有的则解释为“在使用中可相通换用的汉字,包 括同音通用、同义通用和古今通用”④。对于“陶文”一词,有的 把它解释为“战国时代陶器土的文字”③,而有的则解释为“刻 写、钤印在陶器上的古文字”®;还有的解释为“中国古代刻写或 模印在陶土制品上的文字符号”⑦ 总之,我们一方面应看到,这些语言学工具书对于文字学名 ①《辞海·语言学分册》,72页。 ②《中国语言学大辞典》,30页。 ③《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194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383页。 ⑤《辞海·语言学分册》,72页。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27页。 ⑦《语言文宇词典》,157页
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17 词术语的规范整理确实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 应注意到,这些规范整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二)文字学理论著作对术语的规范整理 自古至今的各种文字学理论著作历来都是文字学名词术语 的重要载体和创造来源,是文字学名词术语得以流传和继承的 重要渠道。虽然这些著作既不以术语的规范整理作为目的,也 缺乏对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但是在这些著作当 中,尤其是在著名学者撰写的著作当中,由于作者对相关理论问 题论述深刻全面,对名词术语及其指称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科学 细致的辨析,对一部分术语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再加上学者的提 倡或在著作中的示范性影响,因此,文字学理论著作在客观上为 术语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术语的传播继承作出了贡献。 1.古代学者著作对术语规范使用的影啊。 中国古代学者撰写的文字学著作数量很多,下面仅以较为 重要的几部著作为例,略作介绍。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在汉语文字学理论的研究中,历 来被奉为经典。许慎对文字学理论的阐发,集中于《叙》文,贯穿 于全书,涉及文字学的许多重要名词术语及概念。例如,许慎进 一步发展了“六书”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分别对“指事”、“象 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术语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此外,书中使用或创造的其他一些重要术语,如“结绳”、“书契”、 “文”、“字”、“孳乳”、“大篆”、“籀文”、“古文”、“小篆”、“隶书”、 “秦书八体”、“草书”、“壁中书”、“篆书”、“鸟虫书”、“亦声”、“省
18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声”等等,都对后世文字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使用起到了相当积极 的作用,许多术语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 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说文学著 作。段氏在该书中,对包括《说文》所用术语在内的许多文字学 名词都一一作了阐发。例如,《说文解字注》对“亦声”的解释是: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用六书 之二者。”①对“小篆”、“大篆”、“籀文”等名词作了这样的辨析: “篆者,引书之谓。太史籀作者大篆,则谓李斯等作者小篆以别 之。小篆,《艺文志》作秦篆。凡许书中云篆书者,小篆也,云籀 文者,大篆也。”@书中类似这样的细致分析和总结还有很多。 关于“古今字”,段氏之前已有人论及,但都没有明确指出过 文字学上古今字的定义。段玉裁指出:“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 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 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 书为今字也。”③又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④段氏对 “古今字”概念的阐发,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文字发展和使用上 的古今形体关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是对汉语文字学理论的 重要贡献之一。 清代王筠所著《说文释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独辟蹊 径,成一家之言,对《说文》条例及许多文字学名词术语都有深入 独到的阐释。例如,王氏在“省声”一节中云:“指事、象形、会意 ①《说文解字注》,1页。 四《说文解字注》,758页。 ③《说文解字注》,94页。 ④《说文解字注》,223页
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19 字可省,形声字不可省。形声字而省也,其例有四:一则声兼意 也,一则所省之字即与本篆通借也,一则有古籀文之不省者可证 也,一则所省之字,即以所从之字,贸处其所也。”王氏不仅发明 许书条例,观其会通,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包括“两 借”、“文饰”、“互从”、“同部重文”、“异部重文”、“专字”、“变体”、 “后起专字”、“分别文”、“累增字”等等。 王筠在书中分析了增加偏旁而产生的“分化字”,提出了著 名的“分别文”、“累增字”概念。他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 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 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 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其加编旁而义仍不异 者,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古义深曲,加偏旁以表之者也; 一则既加偏旁,即置古文不用者也;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 所行用者,反是古文也。” 王氏所提出的“分别文”、“累增字”、“文饰”等概念,直到今 天,对于汉字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总之,尽管古代学者在术语使用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够 自觉、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但毫无疑问,这些著作对于 文字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字学名词术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 名词术语在社会领域的规范使用,都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重要 作用。 2.现代学者著作对文字学术语规范使用的贡献。 总体上说,现代学者所著通论性著作,在系统性和理论性 上,较之古代要更加周密和详备,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辨析更加深 人和自觉,对文字学名词术语的定名、定义及选择使用更加重 视,这些著作对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使用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20 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 也更大。 以下仅以唐兰所著《中国文字学》以及裘锡圭所著《文字学 概要》为例略作评述。 唐兰所著《中国文字学》是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部文字学 理论著作。该书不仅体系严密,富于创新,而且在名词术语的使 用和概念的阐述上,更为科学严密,屡见新意,开一代风气之先, “奠定了新的文字学的基础”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范畴,丰富了汉语文字学理论 体系,直接对后来的术语使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在该书 “文字的构成”部分,唐氏首次对传统“六书”作了全面批判,认 为:被历代奉为准则的“许氏六书说,在义例上已有很多的漏洞, 在实用时,界限更难清晰”。他根据古汉字材料提出了他的汉字 构造的“三书说”新系统。从此,“六书说”、“三书说”这样的新名 词逐渐通行开来,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此外,书中所使用的其 他术语,如“分化”、“字形学”、“俗文字学”、“声化”、“简化”、“增 繁”、“记号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殷商文字”、“现行 汉字”、“合文”、“文字画”等等,都成为后来通行的常用名词 术语。 其二,注重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使人们加 深了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他在比较“演化”和“分 化”两个概念时说:“这种文字学史上常见的很细微的差别和改 易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演化’。‘演化’和‘分化’不同,‘分化 是产生出新文字来的,‘演化'的结果,有时也会变成‘分化’,但 它的本身是无目的的,只是不停地改易而已。‘演化'是逐渐的, ①《中国文字学》,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