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11 过以上的整理工作,我们最终获得了基本术语总共近500条。 它们分属于本学科概念体系的六大类别,分别用来表示本学科 的200多个基本概念。 3.定名。 在表示同一概念的几个名词术语中,选定一个名词作为正 名。例如,表示“形声字中对字的意义范围和类属起标示和区分 作用的偏旁”这个概念的名词,有“形旁”、“形符”、“义符”等名 词,本次研究我们采用“形旁”作为正名。 4.定义。 给每条基本术语确定一个符合科学性、简明性要求的定义。 例如,【字形】汉字在空间上展示出来的形状和体态。【汉字结 构】汉字字形的结体构造,即汉字的线条、笔画,部件、偏旁等构 形要素,依据一定的理据和规律在空间排列展开的组合和构造。 5.确定译名。 给每条正名确定对应的、规范的英文名称。例如,我们将 “异体字”译为allograph;variant character;将“错别字”译为 wrong and inappropriate characters,等等。 关于这几项内容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后面再作详细介绍。 (四)文字学术语规范的原则 遵照全国名词委颁布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 T10112-959),综合考虑文字学名词术语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 将文字学名词术语规范的总原则概括为如下几条:
12 文宇学术语规范研究 1.科学性原则。 定名和定义力求准确地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 性。名称的确定力求注重其学术意义,尽量避免借用生活用语。 注意纠正不科学的、容易引起概念混乱的称谓。 2.约定俗成原则。 《荀子·正名篇》日:“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 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实,约定裕成谓之实 名。”《正名篇》阐明了名称与其代表的事物二者合适与否并没有 必然联系的道理,其关系是由社会的约定俗成决定的。但是约 定俗成并不等于一味趋俗、从俗和媚俗,不是听任社会使用语言 文字各行其是,而是包含了审慎的抉择和积极的评判。在规范 整理过程中,对于应用面较广、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普遍接受的 名词,一般均作保留,不轻易改动。据我们考察,符合约定俗成 原则的名词大部分与科学性等原则是一致的。即使少数使用频 率较高的术语与理据不完全一致,但一旦约定俗成,也应尊重社 会的选择。如“音素文字”和“音位文字”这两个术语所指称的概 念是相同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音素文字”这个名称 一直为学界所习用,如梁东汉、吕叔湘、姚孝遂、王伯熙、王元鹿 等先生都曾使用过”。尽管使用“音位文字”一词可能更为合 理,更具有理据性,但是从目前使用的频率看,“音素文字”通用 性更强,因此,我们仍以“音素文字”作为正名。 梁东汉:《汉字的站构及其流变》,60页;吕放湘:《语文近著》,142页: 姚孝遵:《古议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是,《古文字研究》第4韩,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议字的性质》,《中图语文》1984年第2期;王 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
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13 3.理据性原则。 某些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其使用频率无明显差异,很难依 据约定俗成的原则确定术语的取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 从术语发展的理据性角度出发,选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名词作为 表示这个概念的正名,以便于人们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 近年来,“古文字”、“古汉字”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仍然不够统一, 在指称“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符号系统,包括原始古汉字、甲骨 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系文字及秦至汉代早期处于隶变过程中 的古隶书等”这个概念时,很多人已接受了“古汉字”一词,但沿 用“古文字”这种传统叫法的人也还不少。依据术语规范的理据 性原则,我们认为,宜选用“古汉字”一词作为正名。 4.系统性原则。 术语内部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对于同一系列概念的名词,其 命名力求体现出逻辑相关性。在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词、 复合词的命名力求与之相对应。例如,“甲骨文”的异名有很多, 如:“殷墟文字”、“殷契刻辞”、“契文”、“甲骨刻辞”、“殷墟卜辞”、 “殷商文字”、“甲文”等等。我们认为,以“甲骨文”作为正名,不 仅符合现在人们的通行习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称名与我 国其他出土文献文字的称名很好地保持了系统一致性:凡出土 文献文字,多以质料称名,如陶质的称“陶文”,龟甲兽骨质的称 “甲骨文”,青铜质料的称“金文”,等等。 5.简明性原则。 对术语的定名,力求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 生僻字。对术语的定义,力求言简意赅,一般只描述事物的本质 特征或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而不给出更多的其他说明性、知 识性的解说
只 文字学术语親范整理 及研究概述 在这一章里,我们对语言学工具书收录文字学名词术语的 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对古代和现代文字学著作中关于名词术 语使用和整理的情况加以评述:对学术界关于文字学名词术语 的零星研究情况进行举例性的说明。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介绍和 说明,我们可以对文字学名词术语的使用和研究概况有一个总 体认识。 (一)语言学工具书对文字学术语的整理 语言学工具书是汇集包括文字学在内的语言学各分支学科 名词术语及其他词汇,并对它们进行解释说明的专门性辞书。 就编纂目的来说,语言学.工具书当然是为了对词目加以解释说 明,有些还给予必要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有些还进行了适当的评 述。毫无疑问,工具书在对学科词目进行汇集、整理和释义的同 时,也为名词术语的规范整理做出了贡献。因此,语言学工具书 对文字学名词术语加以规范的价值和意义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这种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编纂者为了使辞书
上篇文字学术语规范综论 15 收集齐备,必然广泛搜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必要的选择和 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对条目的解释,编者自然也要广采众 长,采用较为通行、合理的说法。凡此,实际上都已包含了一定 意义上的规范整理的因素。其二,由著名学者、学术机构编著的 工具书,由于其自身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自然成为人们学习和使 用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这些无疑都有利于规范化名词术语的使 用和推广普及。 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礼集文字学名词术语的工具书①,但收 有文字学词目的语言学工具书已出版过多部,主要有《文字学名 词诠释》、《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辞海·语言学分册》、《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语言文字词 典》、《语言学百科词典》,等等。 综览这些语言学工具书,其对文字学名词术语的收录整理 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各书收录的文字学名词术语数量多寡不一。数量较 多的,如《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收文字学名词条目466条(不包 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研究的有关术语条目);数量较少的,如《中 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仅收文字学名词条目60条左右, 《辞海·语言学分册》也仪收文字学条目105条。另外,各书中 “同实而异名”的名词术语均重出,如将指称相同概念的“金文” ①20世纪20年代,叶长青曾编著《文字学名词论释》,该书虽名为“文 字学名词”,但实际上包含了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的名词术语。全 书“以笔通繁简为序,始一终三十,都五百条有奇”(蓝书《凡例语)。 据笔者统计,在这500余条名词当中,可以真正算为文字学名词的不 过150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