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 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表2-6-1)。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 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②造血物质 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 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 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 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原因 与临床意义见表2-6。 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 性贫血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2)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表2-6-1)。 1)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 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②造血物质 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 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 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 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原因 与临床意义见表2-6。 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 性贫血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表2-6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原因与临床意义 原因 临床意义 红细胞内在缺陷 膜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酶缺陷 如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 酶缺乏症等 血红蛋白异常 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 D、E(HbC,D,E)病(珠蛋白合成减少) ②不稳定Hb所致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结构异常)、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 如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病、药物性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损伤 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烧伤所致 溶血性贫血 疾病所致溶血 疟疾和多种细菌所致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 贫血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病理性减少:药物引起的贫血 表2-6-1引起贫血的药物与机制 机制 药物 抑制骨髓 如阿司匹林、链霉素、消炎痛、洋地黄、苯 妥英钠等 引起维生素B,2、叶酸吸收障碍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降糖灵、新霉素、 异烟肼等 引起铁吸收障碍 如皮质类固醇等 引起溶血 如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药、抗 过敏药、维生素A/K、奎尼丁类、水杨酸类、 呋塞米、异烟肼、利福平、驱蛔灵、马利兰等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病理性减少:药物引起的贫血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二、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 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 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每个Hb分子含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 肽链结合1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 间结构的四聚体,以利于结合O2和CO2
二、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 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 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每个Hb分子含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 肽链结合1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 间结构的四聚体,以利于结合O2和CO2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二、血红蛋白测定 HiCN法检测原理: 亚铁离子Fe 氧化、 高铁离子 Hb .Hi HiCN 方法学评价: HiCN测定法是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二、血红蛋白测定 HiCN法检测原理: 亚铁离子Fe 氧化 高铁离子 Hb Hi HiCN 方法学评价: HiCN测定法是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