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 饿莩 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 该篇的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 数罟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庠序 孝悌 饿莩 二、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 该篇的篇名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 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 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些谐和“帖盖”讼而古呕共l“A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 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 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3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3.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问1: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问1: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鼓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亦走也 4翻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鼓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是亦走也 4.翻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