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 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 字太直白,缺少蕴含。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ben文由 wuyanrenjla收集整理 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以下所启发引导(ben文由 wuyanrenJla收集 整理)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 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 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 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 思考精神的引导(ben文由 wuyanrenjia收集整理)。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 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 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 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 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引 导(ben文由 wuyanrenJla收集整理)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2.写一篇描写校园景 物的短文;3.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 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 解一一鉴赏一一评价一一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 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 学思路进行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 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高中生的 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 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 翱翔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 “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 字太直白,缺少蕴含。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 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以下所启发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 整理)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 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 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 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 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 思考精神的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 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 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 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 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 引 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 2. 写一篇描写校园景 物的短文; 3.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 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 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 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 学思路进行小结。 五、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 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高中生的 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 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 翱翔。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说教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 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沁园春·长沙》不是开端的开端,它 是##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ben文由 wuyanrenJla收集 整理)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 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 性,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应很好的处理 说教法 、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词中的关键词句。 2、初步思考这首词不达意描述了几幅画面,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走离破碎。 、课堂教学环节 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目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处生万端感慨。月月的变迁, 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如曹操有“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概 论,杜甫有“无边落木萧一下,不尽长江滚来”的吟诵,#的《沁园春·长江》一词更是其 境界宏阕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为了更好的进入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可用图画,书法作品 或者乐磁带等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2、赏析 整首词分上下两阕,用四幅图画在一答之间展现##宽广的胸襟,无畏的气慨和博大 的意境 研究性学习 秋之歌咏,古今不绝;对于秋的情结,也视各人不尽相同,那么,诵学生以我心中 的秋色这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教学目标
说教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 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沁园春·长沙》不是开端的开端,它 是##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ben 文由 wuyanrenjia 收集 整理)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 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 性,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应很好的处理。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词中的关键词句。 2、初步思考这首词不达意描述了几幅画面,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走离破碎。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目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处生万端感慨。月月的变迁, 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如曹操有“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概 论,杜甫有“无边落木萧一下,不尽长江滚来”的吟诵,##的《沁园春·长江》一词更是其 境界宏阕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为了更好的进入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可用图画,书法作品 或者乐磁带等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2、赏析 整首词分上下两阕,用四幅图画在一答之间展现##宽广的胸襟,无畏的气慨和博大 的意境。 三、研究性学习 秋之歌咏,古今不绝;对于秋的情结,也视各人不尽相同,那么,诵学生以我心中 的秋色这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沁园春·长沙 (1925 年) 教学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 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的诗词向来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著称,今天我们就他的《沁园春·长沙》中去 感受一下这种宏大的意境,(板书文题) 二、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赏析课文(课件)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给他按上标题 2、赏析上阕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 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诗词向来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著称,今天我们就他的《沁园春·长沙》中去 感受一下这种宏大的意境,(板书文题) 二、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赏析课文 (课件)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给他按上标题。 2、赏析上阕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上阕揽景兴怀,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道劲,而以“寒秋”“橘 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 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就是#笔下的“独立寒秋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舟可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 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 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的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数,然 后即遗山而江色,“漫江碧透”“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 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然奋 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亩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是从《诗 经·早麓》“飞天,鱼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 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高度精 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然于目,为我们表现一幅景式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湘江秋景图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上阕揽景兴怀,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道劲,而以“寒秋”“橘 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 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就是##笔下的“独立寒秋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舟可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 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 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的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 数,然 后即遗山 而 江色,“漫江碧透”“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 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 然奋 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亩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 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是从《诗 经·早麓》“ 飞 天,鱼 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 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高度精 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 然于目,为我们表现一幅 景式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湘江秋景图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察:鱼翔浅底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写道:“悲哉秋之 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 绪,数千年来已成为之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 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 之振奋 到这里,已近上阙尾处,作者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三句慷慨之情喷涌而出,虽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的回答,这 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以写出如此豪迈慷慨之语来的,作者看着这湘江秋景,不禁 发出凝问?谁主沉浮,谁掌握领导权呢?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己昭然。 下阕 、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 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 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 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 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粪工当年万户侯。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 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 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 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 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
俯察:鱼翔浅底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写道:“悲哉秋之 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 绪,数千年来已成为之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 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 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 为之开阔精神为 之振奋。 到这里,已近上阙尾处,作者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这三句慷慨之情喷涌而出,虽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的回答,这一 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以写出如此豪迈慷慨之语来的,作者看着这湘江秋景,不禁 发出凝问?谁主沉浮,谁掌握领导权呢?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下阕 1、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 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 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 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 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 粪工当年万户侯。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 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 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 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 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