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 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 贻琦岀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仼,便一再请辞, 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 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 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 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 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 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 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 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 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 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 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 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 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 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 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 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 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 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 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 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 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 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 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 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硏究所”。晩年的梅贻琦 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 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 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冋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 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査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 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 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 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 分钟;分数:10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 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 1930 年离职后,因为长 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 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 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 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 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 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 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 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 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 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 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 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 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 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 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 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 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 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 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 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 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 年后他在美 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 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 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 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 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 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 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 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 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 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 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 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 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
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 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 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 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 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 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 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 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 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 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 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一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仼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 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 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 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仼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 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8分)
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 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 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 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 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 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 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 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 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 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 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 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 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 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 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 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 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 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 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 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 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 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 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 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 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 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 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 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 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 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 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 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 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 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 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 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1941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 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 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 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 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 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 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 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 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 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 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 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 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 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 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 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 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 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 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 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 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 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 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 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 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 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 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 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 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 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 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 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 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 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 1941 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 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 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 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 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 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 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 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 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 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 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 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
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 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 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 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 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 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 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 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 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 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 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 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 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 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 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 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 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 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
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 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 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 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 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 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 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 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 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 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 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 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 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 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 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 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 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25 分) 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 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
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 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 水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 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 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 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 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 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 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 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 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 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 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 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 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 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 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 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 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 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 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 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 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 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 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 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 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 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 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 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 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 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 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
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 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 永。”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 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 一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 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 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 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 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 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 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 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 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 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 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 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 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 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 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 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一 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 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 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 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 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 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 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 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 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 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 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 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 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 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