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1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结构,表因果,因此)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副词,十分,很 “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其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有专门学问的人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亵埋葬的时间 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③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 2)介词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于是余又叹焉。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为单音词连用。 (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 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3)语气词,表疑问,吗。客亦知夫水与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译作“那个洞”) 月乎 配、表示概数等 (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译作“那些”) (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祃虚御风/飘飘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0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 乎如遗世独立 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三、一词多义 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a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的,代后洞)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可译为“是”“就是”) 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2)其声鸣呜然(指示代词,那)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③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3)何为其然也 指箫声) 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40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6.然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 (1)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才) 译作“那”) 尾,………的样子) 道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①有碑仆道 道路) 称代词,自己)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述语气,可不译)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 三、文言句式 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 (一)判断句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⑩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 语气词“也”,表判断) 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四、词类活用 断)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一)名词的活用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1.名词作状语 否定判断)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二)倒装句 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2.名词作动词 1.状语后置句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意思) 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4.文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2宾语前置句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定语后置句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④文过饰非(掩饰) (二)动词的活用 (三)被动句 5.然 1.动词作名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 四)疑问句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到的景象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名词,到达的人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6.舍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得,收获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定居)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成语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羽化飞天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横槊赋诗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三)形容词的活用 逝者如斯杯盘狼藉如泣如诉遗世独立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1.形容词作名词 《游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以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用作名词,深度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从)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的美称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险远:险远的地方。 二、古今异义词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2.形容词作动词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或不译)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穷尽,走到尽头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 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 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 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 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 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 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 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 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 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 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 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 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 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 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 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 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 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 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 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 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 “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 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 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 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 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 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 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 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 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 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 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 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 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 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 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 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 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 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 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 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照明 三、所以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 3.形容词的使动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5)(6)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谬:弄错,使……错。 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1)(2)(4)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四)副词作动词 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一、通假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 五、特殊句式 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毋”,不要。) (一)判断句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白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语气)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 二、古今异义词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 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也。(……者 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 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方做指导。)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 (二)倒装句 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1.状语后置句 式表因果关系。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一般的行走。) 有得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2.定语后置 亦侮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 ①有穴窈然 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省略句 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有犯罪) 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 词多义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得极夫游之乐” 五、文言固定句式 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1、疑难句释 词,数目、数量) 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数词,几、若干 就是……的缘故。)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注释,还要弄清楚: 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副词,shuo,屡次) 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 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c,密、细密) 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 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sh,计算) 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2.直 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 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与“曲”相对,不弯曲)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得完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副词,仅、只) 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 的意思。 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价值) 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 “盖”作虚词用,属醐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岀无限感慨。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亦通 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 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有得 词,征发、派遣) 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 句子用了“盖”。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 谬也。(盖:原来。)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记》)(动词,花开)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6)其孰能讥之乎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 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7)此余之所得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 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 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 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 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 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 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 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 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 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 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 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 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 “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 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 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 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 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 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 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 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 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 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 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 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 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 “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 “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 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 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 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 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 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 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 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 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 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 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 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 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 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 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 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 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 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 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 得极夫游之乐”。 补充: 1、疑难句释.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 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 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 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 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 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 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 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 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 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 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 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 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 (5)(6) 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4) 必修 3 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 “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 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 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 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 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 “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 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 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 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 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 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 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 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 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 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 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 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 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