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常识:简单了解朱光潜及其作品,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 位(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2.解题:成语“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 的含义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 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把握文章主体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推敲”这 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点铁成金”和“套板反应”的两面性。 4.通过对以下句子的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 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七段:“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 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
16 1.文化常识:简单了解朱光潜及其作品,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 位(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2.解题:成语“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 的含义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 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把握文章主体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推敲” 这 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点铁成金”和“套板反应”的两面性。 4.通过对以下句子的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 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七段:“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 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
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第八段:“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 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辛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分析文中所举事例要证明的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6.掌握主要艺术手法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 也不透彻;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 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7.教学建议 《咬文嚼字》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艺随笔。作者旁征博引,论述 了阅读及写作时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 知识,又能得到深刻的启示。 (1)课文内容和文字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 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关键句理解作者所说“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整体 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17 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第八段:“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 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辛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分析文中所举事例要证明的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6.掌握主要艺术手法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 也不透彻;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 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7.教学建议 《咬文嚼字》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艺随笔。作者旁征博引,论述 了阅读及写作时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 知识,又能得到深刻的启示。 (1)课文内容和文字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 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关键句理解作者所说“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整体 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