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徐州州市9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26分 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 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 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2.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 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选集。《礼记》中的《学 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②采菊东篱下, 《饮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已亥杂诗》)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⑧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 3.下列字形、加点字字音有错误的-项是() A.隐匿(ni)绮丽(qi) 饶头(ro)随声附和(he) B.亘古(gen)蓦然(mo) 萧瑟(xiao)一拍即合(ji) C.褶皱(zh)逞辨( cheng)谨记(jn)转弯抹角(jiao) D.脊梁(j)花卉(hui)癖好(pi)诚惶诚恐( huang) 4.名著阅读。(12分)"那么你为什么会领养这个小家伙呢?你从哪里捡到她的?〃 "她不是我捡的,是别人托付给我的。 "你应该把她送到学校去。 我可负担不起,学校太贵了。 哈,我想你为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躲在窗帘后的那个。你不觉得请她的花费会 更多吗? `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冷冷地说,眼睛直愣愣的望着前方。 1.这段文字是 和 的对话。(2分) 2.对话中,“这个小家伙”是指 。“你从哪里‘捡’到她的?”句 子中的“捡”字写出了 。(1+2=3分) 3.“她不是我捡的,是别人托付给我的。”这里的“别人”指的是法国 (1分) 4.对话中“一个家庭教师”是指 。(1分)
1 2020 年江苏省徐州州市 9 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26 分) 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 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 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2.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 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 选集。《礼记》中的《学 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①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_。(《诗经·关雎》) ②采菊东篱下, ( 《饮酒》)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已亥杂诗》)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⑧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_ 》) 3.下列字形、加点字字音有错误的-项是( ) A. 隐匿(nì) 绮丽(qǐ) 饶头(ráo) 随声附和(hè) B. 亘古(gèn) 蓦然(mò) 萧瑟(xiāo) 一拍即合(ji) C. 褶皱(zhě) 逞辨(chěng) 谨记(jǐn) 转弯抹角(jiǎo) D. 脊梁(jǐ) 花卉(huì) 癖好(pǐ) 诚惶诚恐(huáng) 4.名著阅读。(12 分)“那么你为什么会领养这个小家伙呢?你从哪里捡到她的?” “她不是我捡的,是别人托付给我的。” “你应该把她送到学校去。” “我可负担不起,学校太贵了。” “哈,我想你为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躲在窗帘后的那个。你不觉得请她的花费会 更多吗?” “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冷冷地说,眼睛直愣愣的望着前方。 1.这段文字是 和 的对话。(2 分) 2.对话中,“这个小家伙”是指 。“你从哪里‘捡’到她的?”句 子中的“捡”字写出了 。(1+2=3 分) 3.“她不是我捡的,是别人托付给我的。”这里的“别人”指的是法国 的 。(1 分) 4.对话中“一个家庭教师”是指 。(1 分) 的
5.“他冷冷地说,眼睛直愣愣的望着前方。”这句话是 描写,写出 6.简.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和痛苦?她是如何面对的?结合全书,选择一到 两处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 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 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 布”调查数据图: 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特征分布 50% 10% ■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 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 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 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虛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 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3分)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4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7题 赠苏绾书记①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 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 要赴任之地。 句写出了苏馆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3分) 6.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2 5.“他冷冷地说,眼睛直愣愣的望着前方。”这句话是 描写,写出 了 6.简.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和痛苦?她是如何面对的?结合全书,选择一到 两处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 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 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 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 16 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 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 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 “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 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3 分)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4 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3 分)(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5-7 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 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 要赴任之地。 5. 一二句写出了苏馆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3 分) 6. 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分)
7.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 析。(3分)月夜①杜甫 今夜鄘酈州②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鄘州(f):今陕西省富县,当 时杜甫的家人在鄘州的羌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 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 齬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 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齬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 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龉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共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 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 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 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 【注】①伯龉(pi):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同疾:哀 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 B.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 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D.乃共师北伐齐伐竹取道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4分) (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 (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齬以请和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答
3 7.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 析。(3 分) 月 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月夜: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②鄜州(fú):今陕西省富县,当 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 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 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 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 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共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 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 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 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 【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同疾:哀 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 分) A.败吴于.姑苏 皆美于.徐公 B.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 C.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 D.乃共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4 分) ⑴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 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 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 分)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 ) 时节的景象。(2 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 分) 答:
阅读《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回答问题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 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回答问题 柳花飞处麦摇波。晩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 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 分) 答: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5题。(5分)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 的过渡? 答5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8题。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2分) 答 17.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2分) 答 1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9-20题。(共4分)
4 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回答问题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 分)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 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 》回答问题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 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 分) 答: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4—15 题。(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 的过渡? 答: 1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答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6-18 题。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2 分) 答: 17.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2 分) 答: 1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2 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9-20 题。(共 4 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 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19.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2分)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21.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①②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汘青 ①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答 ②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 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 死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5分)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 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22.“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3.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4-25题。(5分)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24.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25.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一一如果不是东风给了 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 假设性推想一一如果 ,也有可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6-27题。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6.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分) 27.“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
5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 要道, 为兵家必争之地。 19.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①~②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 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 死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22-23 题。(5 分)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 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22.“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 答: 23.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 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4-25 题。(5 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24.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5.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 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 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26-27 题。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6.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 分) 答 : 27.“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2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