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③。拯命制者才足 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F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④。人以 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 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⑤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不苟合,不伪 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⑥。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是元代史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 鬻(yu):卖砚(yan):砚台惮(dan):畏惧峭(qio):严峻 苟(gou):随便、随意茔(ying):家族墓地曲直:是非才:仅寻:不久 从:听从造:到知:掌管、主持 三、古今异义的词 (1)……知天长县(古义:主持,掌管;今义:知识,知道。) (2)…非吾子若孙也(古义:和;今义:如果,好像。) (3)第归,杀而鬻之(古义:但,只管;今义: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次序,如第一。) 四、重点句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②(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③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④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⑤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 断绝往来 ⑦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 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五、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共五段,分别突出包拯为官机智:为官廉洁: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 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 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八年级上)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
11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③。拯命制者才足 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④。人以 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 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⑤。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 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⑥。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是元代史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 鬻(yù):卖 砚(yàn):砚台 惮(dàn):畏惧 峭(qiào):严峻 苟(gǒu):随便、随意 茔(yíng):家族墓地 曲直:是非 才:仅 寻:不久 从:听从 造:到 知:掌管、主持 三、古今异义的词 (1)……知天长县 (古义:主持,掌管;今义:知识,知道。) (2)……非吾子若孙也 (古义:和;今义:如果,好像。) (3)第归,杀而鬻之 (古义:但,只管;今义: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次序,如第一。) 四、重点句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②(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③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④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⑤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⑥(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 断绝往来。 ⑦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 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五、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共五段,分别突出包拯为官机智;为官廉洁;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 执法严峻;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 则穿插了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八年级上)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 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 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 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 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个叫奉壹。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第四段: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课文理解: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直接描写)水尤清洌。(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伐竹取道 ④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水尤清洌。 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台然不动;动态句:叔尔远逝,往来 翕忽。 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⑦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1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 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 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 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 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 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第四段: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三、课文理解: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写潭水清澈的句子:(直接描写)水尤清洌。(侧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②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伐竹取道。 ④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水尤清洌。 ⑤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台然 不动;动态句:叔尔远逝,往来 翕忽。 ⑥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⑦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⑧小石潭是如何发现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⑨描写小石潭石头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 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 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3.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2段对 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从阳光、游鱼、影子的角度写水的澄清) 4、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 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由乐到忧。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 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 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寢,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释文中加线的词:念(考虑,想到)遂(于是、便)至(到)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月光)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理解文意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 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 岩。 ⑩写潭的水源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 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3.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第2段对 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第二段运用侧面描写,从阳光、游鱼、影子的角度写水的澄清) 4、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 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 由乐到忧。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 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文中加线的词: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便) 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月光)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理解文意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 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 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描写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抒情,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 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 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 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一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 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 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6、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7、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 幻的美妙境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 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 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14 (主旨句)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 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描写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抒情,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 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 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 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 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 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6、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7、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 幻的美妙境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 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 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