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②;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③,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④蹄之。虎因 喜,计之曰,“技止此耳⑤!”因跳踉大闕,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文学常识 、《黔之驴》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 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 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很多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曾经 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语音 慭慭(yin)然虎大骇(hai)噬(shi)荡倚(y)冲冒远遁(din)跳踉( Liang) 三、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 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 稍鸣怒因喜跳踉乃去 第一种情况:跳踉 第二种情况:乃(于是,就)稍(渐渐)因(因此)去(离开) 第三种情况:鸣怒喜 四、词类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稍近益狎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4、尽其肉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 五、一词多义 1、以为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A.慭慭然,莫相知。(…的样子)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B.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而 2、至则无可用则:却 3、以为且噬已也且:将噬:咬 七、朗读节奏: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加线句) ①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②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 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③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④碰擦 闯荡、冲撞冒犯它,驴不能忍受而发怒。⑤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通过叙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食驴的过程,启示人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也告诫人们掌握
6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②;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③,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④蹄之。虎因 喜,计之曰,“技止此耳⑤!”因跳踉大闞,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文学常识 1、《黔之驴》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 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 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很多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曾经 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语音 慭慭(yìn )然 虎大骇(hài ) 噬(shì) 荡倚(yǐ)冲冒 远遁(dùn) 跳踉(liáng ) 三、古今异义词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 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 稍 鸣 怒 因 喜 跳踉 乃 去 第一种情况:跳踉 第二种情况:乃(于是,就) 稍(渐渐) 因(因此) 去(离开) 第三种情况: 鸣 怒 喜 四、词类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稍近益狎 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4、尽其肉 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 五、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2、然 A.慭慭然 ,莫相知。(…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 (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 (它,代词,代驴)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而 2、至则无可用 则:却 3、以为且噬已也 且:将 噬:咬 七、朗读节奏: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加线句) ①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②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 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③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④碰擦 闯荡、冲撞冒犯它,驴不能忍受而发怒。⑤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通过叙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食驴的过程,启示人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也告诫人们掌握
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 量的过程及结果。 2、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3、成语: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④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 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 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 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 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学常识 1、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语音: 馨(xin)鸿儒(ru)调(tiao)素琴案牍(du 四、古今异义词: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今义:鸿雁 五、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指示代词,此,这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 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阅金经金经: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 七、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
7 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 量的过程及结果。 2、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蔽 窥 稍 3、成语:庞然大物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④ 一、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 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 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 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 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文学常识: 1、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ī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古今异义词: 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五、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5、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阅金经 金经: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七、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答案见译文) 十、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浄植②,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④。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⑦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 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 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 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 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 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 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二、文学常识: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语音: 甚蕃(fan)淤(yu)泥濯(zhuo)清涟(lian)而不妖亵玩(xie)陶后鲜(xiη)有闻 四、重点词语解释 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五、特殊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六、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8 耳,无案牍之劳形。 九、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答案见译文) 十、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②,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③。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④。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⑦。 一、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 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 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 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 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 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 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二、文学常识: 1、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 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三、语音: 甚蕃(fán) 淤(yū)泥 濯(zhuό)清涟(lián)而不妖 亵玩(xiè) 陶后鲜(xiăn)有闻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五、特殊句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六、朗读节奏: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七、理解性默写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妤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答案见译文。)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出君 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 了作者对追求名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 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 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礼,美德广 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 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 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 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 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 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 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①。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何以理
9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八、重点语句翻译(文中划线句,答案见译文。)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衬托出君 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 了作者对追求名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 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 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礼,美德广 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 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 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 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 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 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 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①。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良人,将何以理
天下乎?②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 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主匿死 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平?③”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 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④。京师号为“卧虎”。歌之 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 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⑤”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 以大夫礼 、文学常识 作者: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后汉书》 二、重点词语解释 骖乘( can sheng):陪乘叩(kou):拉住,勒住。箠(chu):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楹(ing):柱子敕(chi):(皇帝)命令枹(fu):鼓槌斛(hu):量器 数:列举,数落格杀:打死被:盖,盖住据:按,撑征:征召 词类活用 (1)欲箠杀之(“箠”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枹鼓不鸣(“枹”名词作状语,用鼓槌;“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四、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成年男性的配偶 五、重点句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 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②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 呢 ③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 ④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⑤董宣为官廉洁,他死后我才理解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课文记述了董宣秉公办案和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展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 高尚品德。 (2)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 会,“格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 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3)刘秀的话“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是侧面描写,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4)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 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盜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劃牛舌而又告之②?”盗惊
10 天下乎?②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 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主匿死, 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③”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 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④。京师号为“卧虎”。歌之 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 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⑤”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 以大夫礼。 一、文学常识 作者:范晔,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后汉书》。 二、重点词语解释 骖乘(cān shèng):陪乘 叩(kòu):拉住,勒住。 箠(chuí):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楹(íng):柱子 敕(chì):(皇帝)命令 枹(fú):鼓槌 斛(hú):量器 数:列举,数落 格杀:打死 被:盖,盖住 据:按,撑 征:征召 三、词类活用 (1) 欲箠杀之(“箠”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枹鼓不鸣 (“枹”名词作状语,用鼓槌;“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四、古今异义词: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成年男性的配偶 五、重点句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 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 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 车,当场杀死。 ② 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 呢? ③ 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 小地方官吗? ④ 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⑤ 董宣为官廉洁,他死后我才理解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课文记述了董宣秉公办案和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展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 高尚品德。 (2)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 会,“格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 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 主谢罪, 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 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3)刘秀的话“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是侧面描写,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4)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 “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②?”盗惊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