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 (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 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独自走了,走后 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 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 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 子骂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 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让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 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 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评定华 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 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 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华歆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 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 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 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文言知识
1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 (七年级上)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 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独自走了,走后 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 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 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 子骂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 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让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 (这时) 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 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评定华 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二、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 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 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华歆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 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 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 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歆辄难之(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文学常识: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世说新 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 五、练习 1.给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2)歆辄难之() (3)王欲舍所携人( (4)遂携拯如初( (5)宁可以急相弃邪()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 (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 1.(1)fu:同“否”(2)zhe;当即(3)xie;携带 (4) zheng;救助5)ye;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5)请托,请求(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 (1) 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文学常识: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世说新 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 五、练习 1.给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6)宁可以急相弃邪( )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卖 油 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 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 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 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 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 翁打发走了 、文学常识:《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点词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2)但微颔之(只、不过;点头) (3)无他,但手熟尔(罢了)(4)尔安敢轻吾射(怎么)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 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 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 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 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 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
3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一、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 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 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 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 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 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 翁打发走了。 二、文学常识:《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重点词义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 (2)但微颔之(只、不过;点头) (3)无他,但手熟尔(罢了) (4)尔安敢轻吾射(怎么)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 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 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 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 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 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髙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我国南北朝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音 素湍(tuan)绿潭不见曦(x)月夏水襄( XIang)陵重岩叠嶂( zhang) 略无阙(que)处沿溯(s)阻绝属(zhu)引凄异飞漱(shiu)其间 、词义 (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同“缺”) (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 (3)夏水陵,沿遡阻绝(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马)(5)素湍绿潭(白色;急流的水) (6)猿鸣三声泪沾裳(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7)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岩峰 (8)隐天蔽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四、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五、按要求默写并译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默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默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同工异曲的句子。 默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 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翻译下列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文学常识:课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我国南北朝地理学家,散文家。 二、字音 素湍(tuān)绿潭 不见曦(xī)月 夏水襄(xiāng)陵 重岩叠嶂(zhàng) 略无阙(quē)处 沿溯(sù)阻绝 属(zhǔ)引凄异 飞漱(shù)其间 三、词义 (1) 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同“缺”) (2)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正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 (即使 ;奔驰的马) (5)素湍绿潭(白色;急流的水) (6)猿鸣三声泪沾裳 (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7)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岩峰。 (8)隐天蔽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四、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五、按要求默写并译句子。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默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默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同工异曲的句子。 默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 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4)翻译下列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逢降霜的早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山涧里一片淸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 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 很长时间才消失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 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语》六则 字音释义 (1)人不知而不愠(yun)怨恨(2)不亦说乎(yue)高兴 (3)学而不思则罔(wang)迷惑不解(4)思而不学则殆(dai)危险 (5)默而识之(zhi)记住(6)敏而好学(hao)爱妊 二、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怨恨,心里不满)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或疑惑)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记住) (7)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四、“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敏而好学(表 顺接)学而不思则罔(表顺接)学而不厌(表转折)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 五、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 仲尼,舂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七年级下)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①。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5 每逢降霜的早晨初晴或降霜的日子,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 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 很长时间才消失。 六、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 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语》六则 一、字音释义 (1)人不知而不愠( yùn )怨恨 (2)不亦说乎(yuè )高兴 (3)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迷惑不解 (4)思而不学则殆(dài )危险 (5)默而识之( zhì)记住 (6)敏而好学( hào )爱好 二、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怨恨,心里不满)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 ; 殆:危险或疑惑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凭什么)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记住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四、“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 敏而好学(表 顺接)学而不思则罔(表顺接 ) 学而不厌(表转折)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 五、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七年级下)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①。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