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指3结构地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1概述 3.2单自由度弹性体糸的地震反应分析 3.3单自由度弹性体糸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其反应谱 3.4多自由度弹性体糸的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 3.5多自由度体糸的水平地震作用 3.6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计算 3.7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3.10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结构设计 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1 概述 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3.3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其反应谱 3.4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法 3.5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3.6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计算 3.7 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3.10 结构的抗震验算
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1概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步骤 1、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一地震荷载 2、计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一M、Q、N及 位移 3、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验算结 构和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确保结构、构件的 内力<材料抗力)
3.1 概 述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步骤 1、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荷载 2、计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M、Q、N及 位移 3、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验算结 构和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确保结构、构件的 内力<材料抗力)。 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抗震结构设计
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 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提出 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 x 地震作用 G F=m g max g Gk gmax k g max —地震糸数:反映震级、震中距、地基等 g 的影响 将F作为静荷载,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 效应
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 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提出。 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 x (t) g m mx (t) g 地震作用 ---地震系数:反映震级、震中距、地基等 的影响 将F作为静荷载,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 效应
2、反应谱理论阶段:1940年美国皮舆特教授提出的“ 弹性反应谱理论” F=KBG β:动力糸数(反映结构的特性,如周期、阻尼等 G:重力荷载的代表值 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底部剪力法或震型分解反应谱法(用于 小震或中震的计算 计算肘:单自由度多质点体糸(多个等效单质点体糸 ,如糖葫芦 3、动态分析阶段:时程分析法一用于大震分析计第 借助于计算机。 oslo
2、反应谱理论阶段:1940年美国皮奥特教授提出的“ 弹性反应谱理论” 目前我国采用:底部剪力法或震型分解反应谱法(用于 小震或中震的计算) 计算时:单自由度多质点体系(多个等效单质点体系) ,如糖葫芦 G :重力荷载的代表值。 :动力系数(反映结构的特性,如周期、阻尼等) F = KG 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3、动态分析阶段:时程分析法—用于大震分析计算, 借助于计算机
与各类型结构相应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不超过40m的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 般的规则结构:两个主轴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考虑扭转 或双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8、9度肘的大踏、长悬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 建筑: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特别不规则、甲类和超过规定范围的高层 建筑:一维或二维肘程分析法的补充计算
三、与各类型结构相应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不超过40m的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 ➢一般的规则结构:两个主轴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考虑扭转 或双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8、9度时的大跨、长悬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 建筑: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 特别不规则、甲类和超过规定范围的高层 建筑:一维或二维时程分析法的补充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