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成本转折点分析法) 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两个备选方案的总成本相等,但 高于或低于该业务量水平时,不同的方案就具有了不同的业务量的优势区域。利 用不同方案的不同业务量的优势区域进行最优化方案的选择的方法,就称为成本 无差别点分析法。 之所以能依据成本无差别点来衡量有关方案的优劣,是由于不同的备选方 其预期固定成本总额可能不同,预期单位变动成本也可能不同,但在某一特 定的业务量(产量)点上,不同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成本却可能相等。如果不同备选 方案的单位收入相同,那么这个特定的业务量点(成本平衡点)上,不同备选方案 的预期利润也相等。在以成本平衡点为分界点的不同业务量范围段上,预期总成 本较低的备选方案也就是预期利润较高的方案,其应是相应业务量范围内的最优 方案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应用: 若只涉及成本不涉及收入的成本型方案的选择,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无差别点 分析法 1.外购条件发生变化时零部件的取得方式决策 2.产品生产工艺的选择 3.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选择 成本无差别点分 1.确定不同备选方案的成本模型 2.计算成本无差别点(成本转折点 3.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三、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成本转折点分析法) 所谓成本无差别点是指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两个备选方案的总成本相等,但 高于或低于该业务量水平时,不同的方案就具有了不同的业务量的优势区域。利 用不同方案的不同业务量的优势区域进行最优化方案的选择的方法,就称为成本 无差别点分析法。 之所以能依据成本无差别点来衡量有关方案的优劣,是由于不同的备选方 案,其预期固定成本总额可能不同,预期单位变动成本也可能不同,但在某一特 定的业务量(产量)点上,不同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成本却可能相等。如果不同备选 方案的单位收入相同,那么这个特定的业务量点(成本平衡点)上,不同备选方案 的预期利润也相等。在以成本平衡点为分界点的不同业务量范围段上,预期总成 本较低的备选方案也就是预期利润较高的方案,其应是相应业务量范围内的最优 方案。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应用: 若只涉及成本不涉及收入的成本型方案的选择,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无差别点 分析法。 1.外购条件发生变化时零部件的取得方式决策 2.产品生产工艺的选择 3.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选择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步骤: 1.确定不同备选方案的成本模型 2.计算成本无差别点(成本转折点) 3.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例题 某企业生产A产品,有两种工艺可供选择,有关成本数据如下 工艺方案 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变动成本 新方案 450000 旧方案 300000 1、确定新、旧方案的总成本 新方案的总成本y=4500000x 旧方案的总成本y=30000+400x 2、计算成本无差别点 令:两个方案成本相等 即:450000+300x=300000+400X 500(件 即成本无差别点为1500件。 决策 当x<1500件时,旧方案可行 当x>1500件时,新方案可行 当x=1500件时,新、旧方案均可。 四、概率分析法 就是对企业经营中诸多因素(如产品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 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程度做出估计,从而把影响决策的各种现象都考虑进 去,因而使决策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概率分析法的步骤: 1.确定与决策结果有关的变量 2.确定每一变量的变化范围 3.确定每一变量的概率 4.计算各变量相应的联合概率 5.汇总、预测期望值
例题: 某企业生产 A 产品,有两种工艺可供选择,有关成本数据如下: 工艺方案 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变动成本 新方案 450000 300 旧方案 300000 400 1、确定新、旧方案的总成本 新方案的总成本 y=450000+300x 旧方案的总成本 y=300000+400x 2、计算成本无差别点 令:两个方案成本相等 即:450000+300x=300000+400x x=1500(件) 即成本无差别点为 1500 件。 3、决策 当 x<1500 件时,旧方案可行 当 x>1500 件时,新方案可行 当 x=1500 件时,新、旧方案均可。 四、概率分析法 就是对企业经营中诸多因素(如产品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 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程度做出估计,从而把影响决策的各种现象都考虑进 去,因而使决策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 概率分析法的步骤: 1.确定与决策结果有关的变量 2.确定每一变量的变化范围 3.确定每一变量的概率 4.计算各变量相应的联合概率 5.汇总、预测期望值
第三节生产决策分析 、产品功能成本分析 (一)功能成本分析定义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结构,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据 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通过改进产品设计结构所降低的成本数额,占事前成本决 策取得成本降低额的70%80%。可见,大力推广功能成本决策,不仅可以保证 产品必要的功能及质量,而且可以确定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是将产品的功能(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与成 本(为获得产品一定的功能必须支出的费用)对比,寻找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管理 活动。其目的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适当的、必要的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 效益 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价值(V)=功能(F)/成本(C) 从上式可以看出,功能与价值成正比,功能越高,价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成本与价值成反比,成本越高,价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提高产品价值的 途径可概括如下: 1.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功能提高,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2.在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3.在产品功能提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4.在产品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功能提高的幅度大于成本提高的幅度,将会 提高产品的价值。 5.在产品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的幅度大于功能降低的幅度,将会 提高产品的价值。 (二)功能成本分析步骤 功能成本决策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选择分析对象 由于企业的产品(或零件、部件)很多,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都进行功能成本分 析,应有所选择。选择的一般原则是: 1.从产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有效地积累每一产品的成本降低额 2.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的产品中选,可以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的种类或
第三节 生产决策分析 一、产品功能成本分析 (一)功能成本分析定义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结构,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据 国内外有关资料显示,通过改进产品设计结构所降低的成本数额,占事前成本决 策取得成本降低额的 70%——80%。可见,大力推广功能成本决策,不仅可以保证 产品必要的功能及质量,而且可以确定努力实现的目标成本,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产品功能成本决策是将产品的功能(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与成 本(为获得产品一定的功能必须支出的费用)对比,寻找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管理 活动。其目的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适当的、必要的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 效益。 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价值(V)=功能(F)/成本(C) 从上式可以看出,功能与价值成正比,功能越高,价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成本与价值成反比,成本越高,价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因此,提高产品价值的 途径可概括如下: 1.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功能提高,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2.在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3.在产品功能提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将会提高产品的价值。 4.在产品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功能提高的幅度大于成本提高的幅度,将会 提高产品的价值。 5.在产品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的幅度大于功能降低的幅度,将会 提高产品的价值。 (二)功能成本分析步骤 功能成本决策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选择分析对象 由于企业的产品(或零件、部件)很多,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都进行功能成本分 析,应有所选择。选择的一般原则是: 1.从产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有效地积累每一产品的成本降低额。 2.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的产品中选,可以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的种类或
数量 3.从体积大或重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 4.从投产期长的老产品中选,可以改进产品设计,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方法加工 5.从畅销产品中选,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能使该产品处于更有利的竞 争地位。 6.从原设计问题比较多的产品中选,可以充分挖掘改进设计的潜力 7.从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的产品中选,可以简化工艺、减少工序。 8.从成本高的产品中选,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9.从零部件消耗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优化结构。 10.从废品率高、退货多、用户意见大的产品中选,可以提高功能成本分析 的效率。 第二、围绕分析对象收集各种资料 分析对象确定后,应深入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各种资料作为分析研究的依据。 所需资料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的需求状况。如用户对产品性能及成本的要求、销售结构及数量的 预期值、价格水平等 2.产品的竞争状况。如竞争对手的数量、分布、能力及竞争对手在产品设 计上的特点及推销渠道等 3.产品设计、工艺加工状况。结合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产品设 计、工艺加工技术方面本企业存在的不足等。 4.经济分析资料。如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水平、消耗定额、生产指标等。 5.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的其他有关资料 对于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应进行详细分析,增加分析资料的可靠性。 第三、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 以功能评价系数为基准,将功能评价系数与按目前成本计算的成本系数相 比,确定价值系数:将目标成本按价值系数进行分配,并确定目标成本分配额与 目前成本的差异值:选择价值系数低、降低成本潜力大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功能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评分法和强制确定法。基本思想是按产 品或零部件的功能重要程度打分,通过确定不同方案价值系数来选择最优方案
数量。 3.从体积大或重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 4.从投产期长的老产品中选,可以改进产品设计,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方法加工。 5.从畅销产品中选,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能使该产品处于更有利的竞 争地位。 6.从原设计问题比较多的产品中选,可以充分挖掘改进设计的潜力。 7.从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的产品中选,可以简化工艺、减少工序。 8.从成本高的产品中选,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9.从零部件消耗量大的产品中选,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优化结构。 10.从废品率高、退货多、用户意见大的产品中选,可以提高功能成本分析 的效率。 第二、围绕分析对象收集各种资料 分析对象确定后,应深入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各种资料作为分析研究的依据。 所需资料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的需求状况。如用户对产品性能及成本的要求、销售结构及数量的 预期值、价格水平等。 2.产品的竞争状况。如竞争对手的数量、分布、能力及竞争对手在产品设 计上的特点及推销渠道等。 3.产品设计、工艺加工状况。结合市场需求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产品设 计、工艺加工技术方面本企业存在的不足等。 4.经济分析资料。如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水平、消耗定额、生产指标等。 5.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的其他有关资料。 对于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应进行详细分析,增加分析资料的可靠性。 第三、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 以功能评价系数为基准,将功能评价系数与按目前成本计算的成本系数相 比,确定价值系数;将目标成本按价值系数进行分配,并确定目标成本分配额与 目前成本的差异值;选择价值系数低、降低成本潜力大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功能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评分法和强制确定法。基本思想是按产 品或零部件的功能重要程度打分,通过确定不同方案价值系数来选择最优方案
例:为改进某型手表有3个方案可供选择,现从走时、夜光、防水、防震、外观 五个方面采用5分制评分,评分结果如下 功能比较表 项目走时|夜光防水防震外观总分选择 方案1 方案2 220 方案3 上述几个方案中,方案3的总分最低,初选淘汰。对于方案1和方案2应结 成本资料进行第二轮比较,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方案估计成本比较表单位:元 项目 预计销售量直接成本 造费用制造成本 方案1 5000 280 方案3 5000 70000 289 进行价值分析 计算各零件的成本系数、功能系数、价值系数 成本系数=某零件的目前成本/所有零件目前成本合计 功能系数=某零件的功能得分/所有零件功能得分合计 价值系数=某零件的功能系数/某零件的成本系数 当价值系数等于1,说明零件的功能与成本相当,因而不是降低成本的对象: 当价值系数大于1,说明零件的功能过剩或成本过低,在该零件功能得到满足 的条件下,无必要降低成本或减少过剩功能,因而也不是降低成本的对象 当价值系数小于1,说明零件的功能相比成本偏高了,因而是降低成本的主要 目标 成本系数 功能系数 价值系数 方案1 296/576=0.513921/43=0.4884 0.9504 方案2 280/576=0.486122/43=0.5116 1.0524 由于方案2价值系数高于1,应该选择方案2
例:为改进某型手表有 3 个方案可供选择,现从走时、夜光、防水、防震、外观 等五个方面采用 5 分制评分,评分结果如下。 功能比较表 项目 走时 夜光 防水 防震 外观 总分 选择 方案 1 3 4 5 4 5 21 √ 方案 2 5 5 3 5 4 22 √ 方案 3 5 4 4 3 4 20 × 上述几个方案中,方案 3 的总分最低,初选淘汰。对于方案 1 和方案 2 应结 成本资料进行第二轮比较,有关成本资料如下: 方案估计成本比较表 单位:元 项目 预计销售量 直接成本 制造费用 制造成本 方案 1 5000 280 80000 296 方案 2 5000 270 50000 280 方案 3 5000 275 70000 289 进行价值分析: 计算各零件的成本系数、功能系数、价值系数 成本系数=某零件的目前成本/所有零件目前成本合计 功能系数=某零件的功能得分/所有零件功能得分合计 价值系数=某零件的功能系数/某零件的成本系数 当价值系数等于 1,说明零件的功能与成本相当,因而不是降低成本的对象; 当价值系数大于 1,说明零件的功能过剩或成本过低,在该零件功能得到满足 的条件下,无必要降低成本或减少过剩功能,因而也不是降低成本的对象; 当价值系数小于 1,说明零件的功能相比成本偏高了,因而是降低成本的主要 目标。 项目 成本系数 功能系数 价值系数 方案 1 296/576=0.5139 21/43=0.4884 0.9504 方案 2 280/576=0.4861 22/43= 0.5116 1.0524 由于方案 2 价值系数高于 1,应该选择方案 2 第四,实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