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电子是微观粒子,有其特有的性质和规律:量 子化、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意波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光有波粒 二象性;1924年,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受到启发,大胆提出:“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 粒二象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n=h/mv=h/p λ波长(波动性),P动量(粒子性)
4~2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电子是微观粒子,有其特有的性质和规律:量 子化、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德布罗意波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光有波粒 二象性;1924年,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受到启发,大胆提出:“一切实物粒子都具有波 粒二象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 h / mv = h / p —波长(波动性),P—动量(粒子性)
电子、原子、分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具有物质波,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质量m较大的宏观物体,波动 性不显著,可视其无波动性。 实验依据—1927年,美国的戴维森、革末的电 子衍射实验证明: 电子束衍射图和光衍射图是极相似的同心圆环一 电子确实有波动性。 玻恩对物质波的统计解释: 物质波是一种怎样的波呢?1926年,德国的玻恩 根据毕恒曼等用极弱电子流的衍射实验提出了对 物质波的统计解释:
电子、原子、分子、中子等微观粒子具有物质波,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质量m较大的宏观物体,波动 性不显著,可视其无波动性。 实验依据——1927年,美国的戴维森、革末的电 子衍射实验证明: 电子束衍射图和光衍射图是极相似的同心圆环— — 电子确实有波动性。 玻恩对物质波的统计解释: 物质波是一种怎样的波呢?1926年,德国的玻恩 根据毕恒曼等用极弱电子流的衍射实验提出了对 物质波的统计解释:
物质波在空间任一点的强度与粒子在该点出 现的概率成正比,故物质波又称概率波(衍射 强度大处,电子出现概率大,图中出现亮环纹) 晶体 晶体 电子源 电子源 (b) )+ 图12电子衍射原理示意图
物质波在空间任一点的强度与粒子在该点出 现的概率成正比,故物质波又称概率波(衍射 强度大处,电子出现概率大,图中出现亮环纹)
2、海森保不确定(测不准)原理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 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根 据经典力学,可准确指出 飞机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和 位置,但微观粒子不行!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 海森保指出:对于具 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 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运动 微粒的速度和位置,若运 海森堡
2、海森保不确定(测不准)原理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 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根 据经典力学,可准确指出 飞机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和 位置,但微观粒子不行!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 海森保指出: 对于具 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 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运动 微粒的速度和位置,若运
动微粒的位置测的越准确,其速度测的就 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D总之,电子是微观粒子,有其特征:量 子化、波粒二象性、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运动电子的速度和位置。因此,不能用经 典力学或旧量子论解释原子结构规律,而 要用近代量子力学理论—薛定谔方程描 述
动微粒的位置测的越准确,其速度测的就 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总之,电子是微观粒子,有其特征:量 子化、波粒二象性、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 运动电子的速度和位置。因此,不能用经 典力学或旧量子论解释原子结构规律,而 要用近代量子力学理论——薛定谔方程描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