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二)MachineManufacturingfoundation(二)课程编码:Z105025总学时/总学分:40/2.5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的:(1)掌握常用零件加工工艺、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加工方法的能力(2)了解常用公差标准体系,能正确标注各类公差,正确查用有关规范、图表、资料和手册。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三篇机械加工工艺基础(计20学时)第一章木机械加工工艺概论(6学时)第一节切削加工方式与切削要素第二节切削刀具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第四节切削加工经济性第五节机械加工质量教学要求:1、掌握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力),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车刀的材料和角度的作用;2、理解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及如何控制:3、掌握切削热和刀具耐用度对切削过程的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实物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第二章数控加工技术与数控机床(自学)第一节机床概述第二节数控加工技术
机械制造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基础(二) 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二) 课程编码: Z105025 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专业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的:(1)掌握常用零件加工工艺、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加工方法的能力。 (2)了解常用公差标准体系,能正确标注各类公差,正确查用有关规范、图表、资料和手册。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三篇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计 20 学时) 第一章 机械加工工艺概论 (6 学时) 第一节 切削加工方式与切削要素 第二节 切削刀具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 第四节 切削加工经济性 第五节 机械加工质量 教学要求: 1、掌握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力),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特点和应 用,车刀的材料和角度的作用; 2、理解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及如何控制; 3、掌握切削热和刀具耐用度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实物和视频资料相结合 第二章 数控加工技术与数控机床 (自学) 第一节 机床概述 第二节 数控加工技术
第三节数控加工机床第四节发数字化制造系统教学要求:了解数控加工技术及数控机床。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三章圆柱面及平面的加工(4学时)第一节外圆面加工第二节孔加工第三节平面加工第四节精整和光整加工教学要求:熟悉常用外圆、孔及平面加工方法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加工方案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四章特殊形状表面的加工(2学时)第一节齿轮齿形的加工第二节螺纹的加工第三节成形表面的加工教学要求:掌握齿轮加工方法的原理,熟悉常用齿轮齿形加工方法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齿轮加工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五章特种加工技术及先进加工方法与技术(自学)第一节特种加工第二节先进加工方法第三节先进制造技术
第三节 数控加工机床 第四节 数字化制造系统 教学要求: 了解数控加工技术及数控机床。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三章 圆柱面及平面的加工 (4 学时) 第一节 外圆面加工 第二节 孔加工 第三节 平面加工 第四节 精整和光整加工 教学要求: 熟悉常用外圆、孔及平面加工方法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加工方案的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四章 特殊形状表面的加工 (2 学时) 第一节 齿轮齿形的加工 第二节 螺纹的加工 第三节 成形表面的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齿轮加工方法的原理,熟悉常用齿轮齿形加工方法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具有正确选择齿 轮加工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五章 特种加工技术及先进加工方法与技术 (自学) 第一节 特种加工 第二节 先进加工方法 第三节 先进制造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及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六章现代表面处理(自学)0第一节金属表面强化技术第二节表面镀层技术第三节气相沉积技术教学要求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七章结构工艺性(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零件切削加工的结构工艺性第三节机器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教学要求:掌握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概念,能够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第八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4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工件的安装与基准第三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第四节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教学要求:1、了解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概念;2、了解工件的安装和夹具的概念:3、掌握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4、熟悉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对零件机械加工的结构工艺性和生产经济性具有初步的判别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 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及各种特种加工方法。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六章 现代表面处理 (自学) 第一节 金属表面强化技术 第二节 表面镀层技术 第三节 气相沉积技术 教学要求 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七章 结构工艺性 (2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零件切削加工的结构工艺性 第三节 机器装配的结构工艺性 教学要求: 掌握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概念,能够分析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第八章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4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件的安装与基准 第三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四节 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概念; 2、了解工件的安装和夹具的概念; 3、掌握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 4、熟悉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的工艺过程;对零件机械加工的结构工艺性和生产 经济性具有初步的判别和分析能力
第九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械产品装配精度第三节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教学要求:1、掌握有关装配及尺寸链的基本概念;2、了解机器零件的装配方法及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第四篇公差与配合(计20学时)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一节互换性与公差第二节标准化与优先数系教学要求:1、掌握公差与互换性的概念;2、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性;3、掌握优先数系的概念及实质。第二章孔、轴公差与配合(8学时)第一节基本术语及其定义第二节常用尺寸孔、轴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第三节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择第四节大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第五节未注公差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教学要求:1、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了解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与特点;3、掌握正确查用公差与配合常用表格:标准公差数值表、基本偏差数值表4、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九章 机器装配工艺过程 (2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产品装配精度 第三节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装配及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2、了解机器零件的装配方法及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配合使用 第四篇 公差与配合 (计 20 学时) 第一章 概 述 (2 学时) 第一节 互换性与公差 第二节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教学要求: 1、掌握公差与互换性的概念; 2、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3、掌握优先数系的概念及实质。 第二章 孔、轴公差与配合 (8 学时) 第一节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第二节 常用尺寸孔、轴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 第三节 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第四节 大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 第五节 未注公差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教学要求: 1、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了解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与特点; 3、掌握正确查用公差与配合常用表格:标准公差数值表、基本偏差数值表。 4、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选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形状与位置公差(8学时)第一节零件几何要素和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第二节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形位公差带教学要求:1、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种类、定义以及标注方法;了解形位公差选择的基本原则;2、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特征一形状、大小和方位。第四章表面粗糙度(2学时)第一节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表面粗糙度的评定第三节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第四节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注的方法教学要求: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的名称、代号及其含义: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标注。三、参考教材1.刘烈元等主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IⅢI)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陈玉琨等主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IⅢI)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胡凤兰主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四、学习要求1、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必须完成机械制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2、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重点章节。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五、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笔试占6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2、课堂讨论3、平时作业4、专题论文5、课程实验
第三章 形状与位置公差 (8 学时) 第一节 零件几何要素和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 第二节 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形位公差带 教学要求: 1、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种类、定义以及标注方法;了解形位公差选择的基本原则; 2、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特征—形状、大小和方位。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 (2 学时) 第一节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 第四节 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注的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的名称、代号及其含义;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标注。 三、参考教材 1.刘烈元等主编.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Ⅲ)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玉琨等主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Ⅲ)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胡凤兰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四、学习要求 1、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必须完成机械制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2、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重点章节。 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五、成绩评定方式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 40%,笔试占 6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 1、考勤 2、课堂讨论 3、平时作业 4、专题论文 5、课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