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Manufacturingfoundation课程编码:Z205063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的:(1)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具有选用金属材料的初步能力。(2)掌握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坏、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3)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篇:金属材料导论12学时1、教学内容:金属材科的主要力学性能:强度、硬度。金属的结晶构造和结晶过程:金属晶格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过程:冷却曲线和过冷度: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铁碳合金基本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含碳量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钢的热处理: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钢的表面热处理。碳钢的分类、牌号与应用。2、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材料基本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铁碳合金状态图及其与材料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变化规律的关系、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钢的热处理原理与方法。(3)了解钢的分类和应用。第二篇 铸造8学时1、教学内容:合金的铸造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合金的收缩、缩孔的形成与防止;铸造内应力。常用铸造合金:铸铁的石墨化及其影响因素:普通灰口铸铁、孕育铁、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牌号、性能特点。铸钢简介:有色金属简介。砂型铸造:铸造工艺图的制定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基础 Machine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 课程编码: Z205063 总学时/总学分:48/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8/3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育必修课,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的:(1)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改性方法,具有选用金属材 料的初步能力。 (2)掌握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 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 (3)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金属材料导论 12 学时 1、教学内容:金属材科的主要力学性能:强度、硬度。金属的结晶构造和结晶过程:金属晶格 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过程;冷却曲线和过冷度;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铁碳合金基本 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含碳量对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钢的热处理: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 回火;钢的表面热处理。碳钢的分类、牌号与应用。 2、教学要求: (1)掌握金属材料基本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铁碳合金状态图及其与材料机械性能和工艺性 能变化规律的关系、热处理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钢的热处理原理与方法。 (3)了解钢的分类和应用。 第二篇 铸造 8 学时 1、教学内容:合金的铸造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合金的收缩、缩孔的形成与防止; 铸造内应力。常用铸造合金:铸铁的石墨化及其影响因素;普通灰口铸铁、孕育铸铁、可锻铸铁和 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牌号、性能特点。铸钢简介;有色金属简介。砂型铸造:铸造工艺图的制定
特种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生产特点和应用。铸件结构设计:铸造工艺及合金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2、教学要求:(1)掌握合金的铸造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铸造工艺特点、铸造主要工艺内容、铸件结构分析与设计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3)了解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过程、各种铸造方法以及铸造的发展趋势。(4)了解各种特种铸造方法工艺特点及应用。第三篇锻压6学时1、教学内容: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加工硬化,回复和再结晶,纤维组织:金属的可锻性。自由锻造:自由锻造工艺。模型锻造:模锻生产的特点和应用:锤上模锻的特点与应用。板料冲压:板料冲压基本工序:落料、冲孔、拉深的应用。2、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自由锻、模锻、板料冲压的工艺特点及应用:(3)了解压力加工的各种生产方法与设备,了解压力加工的发展趋势。第四篇焊接6学时1、教学内容:手工电弧焊:焊接过程及治金过程特点;电焊条;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焊接应力与变形。其它焊接方法: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电阻焊和钎焊的实质、特点与应用。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金属材料的焊接性:钢的焊接:铸铁的焊补。焊接件的结构设计,2、教学要求:重点是手工电弧焊,金属材料的焊接性。(1)理解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焊接应力与变形及其对焊接结构工艺设计的影响:(2)掌握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3)了解常用焊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第五篇金属切削加工16学时1、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切削运动和切削要素。刀具常用材料、刀具主要角度及作用。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切削加工技术经济分析。金属切削机床的类型和基本构造,机床传动及数控机床简介。常用加工方法:车削、钻削、刨拉、铣削、磨削的工艺特点及应用。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简介,典型表面加工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拟定
特种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生产特点和应用。铸件结构设计:铸造工 艺及合金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 2、教学要求: (1)掌握合金的铸造性能,合金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铸造工艺特点、铸造主要工艺内容、铸件结构分析与设计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3)了解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过程、各种铸造方法以及铸造的发展趋势。 (4)了解各种特种铸造方法工艺特点及应用。 第三篇 锻压 6 学时 1、教学内容: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的加工硬化,回复和再结晶,纤维组织;金属的可锻性。 自由锻造:自由锻造工艺。模型锻造:模锻生产的特点和应用;锤上模锻的特点与应用。板料冲压: 板料冲压基本工序:落料、冲孔、拉深的应用。 2、教学要求: (1)掌握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自由锻、模锻、板料冲压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3)了解压力加工的各种生产方法与设备,了解压力加工的发展趋势。 第四篇 焊接 6 学时 1、教学内容:手工电弧焊:焊接过程及冶金过程特点;电焊条;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 焊接应力与变形。其它焊接方法: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电阻焊和钎焊的实质、特点与应 用。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金属材料的焊接性;钢的焊接;铸铁的焊补。焊接件的结构设计。 2、教学要求:重点是手工电弧焊,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1)理解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焊接应力与变形及其对焊接结构工艺设计的影响; (2)掌握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及其影响因素;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3)了解常用焊接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第五篇 金属切削加工 16 学时 1、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切削运动和切削要素。刀具常用材料、刀具主要角度及 作用。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切削加工技术经济分析。金属切削机床的类型和基本构造,机床传动 及数控机床简介。常用加工方法:车削、钻削、刨拉、铣削、磨削的工艺特点及应用。精密加工和 特种加工简介,典型表面加工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拟定
零件切削加工结构工艺性。2、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典型表面加工,以及零件切削加工结构工艺性。(2)理解车削、钻削、刨拉、铣削、磨削的工艺特点及应用,以及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三、参考教材使用教材:邓文英主编.金属工艺学(第四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瀚鲁粤.机械制造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2.任福东编著.热加工工艺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3.王启平编著。《机械制造工艺学》,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四、学习要求1、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必须完成机械制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2、抓住本课程的主线一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笔试占70%。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1、考勤2、课堂讨论3、平时作业大纲制定者:魏敏大纲审定者:张立新制定时间:2010年10月21日
零件切削加工结构工艺性。 2、教学要求: (1)掌握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典型表面加工,以及零件切削加工结构工艺 性。 (2)理解车削、钻削、刨拉、铣削、磨削的工艺特点及应用,以及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 程。 三、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 邓文英主编. 金属工艺学(第四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鞠鲁粤.机械制造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年 2.任福东编著.热加工工艺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 3.王启平编著.《机械制造工艺学》.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四、学习要求 1、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必须完成机械制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2、抓住本课程的主线—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 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五、成绩评定方式 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 30% ,笔试占 70%。 平时成绩构成及要求: 1、考勤 2、课堂讨论 3、平时作业 大纲制定者:魏 敏 大纲审定者:张立新 制定时间:2010 年 10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