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具有较大负偏差和较大 偏差体系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的压力一组成图和温度一组成图及其特点。 2.结合习题进一步掌握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4、精馏原理:5、部分互溶液体 的相互溶解度: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气压6、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一组成图:7、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 度一组成图。 思考题、作业 1、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2、作业题:1、7、8、11、16、19、20、22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15次课 授课章节:第六章相平衡 $6.7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6.8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 课时:3学时 图$6.9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的分析,理解并掌握此类相图中热分机 法中的步冷曲线:理解水一盐类系统采用溶解度法绘制的相图:掌握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中 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理解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中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理 解二组分周态互溶系统液一周平衡相图中固态完全互溶系统、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以及溶解度法 绘制的水一盐类系统的相图: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以及生成不稳 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一固中固态部分互溶体系的平衡相图: 难点:二组分周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周平衡相图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生成化合物 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二组分周态互溶系统液一周中周态部分互溶体系的斗 衡相图: 解决方法:通过绘制图形例举习题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 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以及溶解度法绘制的水一盐类系统的相图: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 凝聚系统相图中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及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 固中固态部分互溶体系的平衡相图等类相图的特点,以及相图中点、线、区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 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具有较大负偏差和较大正 偏差体系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的压力—组成图和温度—组成图及其特点。 2.结合习题进一步掌握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4、精馏原理;5、部分互溶液体 的相互溶解度;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6、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 7、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 度—组成图。 思考题、作业 1、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2、作业题:1、7、8、11、16、19、20、22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 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 15 次课 授课章节:第六章 相平衡 §6.7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6.8 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 图 §6.9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课时: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的分析,理解并掌握此类相图中热分析 法中的步冷曲线;理解水—盐类系统采用溶解度法绘制的相图;掌握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中 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理解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中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理 解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中固态完全互溶系统、固态部分互溶系统的相图。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以及溶解度法 绘制的水—盐类系统的相图;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以及生成不稳 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 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中固态部分互溶体系的平衡相图; 难点: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生成化合物 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中固态部分互溶体系的平 衡相图; 解决方法:通过绘制图形例举习题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中热分析法绘制的相图中的步冷曲线以及溶解度法绘制的水—盐类系统的相图;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 凝聚系统相图中生成温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及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 —固中固态部分互溶体系的平衡相图等类相图的特点,以及相图中点、线、区的含义。 16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二组分周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周平衡相图 2、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一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的相图: 3、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 思考愿、作业 1、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2、作业题:1、7、8、11、16、19、20、22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16次课 授课章节:总复习 课时: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 2、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的相图 、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的相图 ; 3、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 思考题、作业 1、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2、作业题:1、7、8、11、16、19、20、22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 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 16 次课 授课章节:总复习 课时:3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17
三、下册教学进度安排 次序 讲授主要内容 学时 1 第七章电化学 2 第七章电化学 2 3 第七章电化学 2 4 第七章电化学 5 第七章电化学 2 7 第十章界面现象 2 8 第十章界面现象 2 9 第十章界面现象 2 10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2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2 12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3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4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 15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16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总计 32
三、下册教学进度安排 次序 讲授主要内容 学时 1 第七章 电化学 2 2 第七章 电化学 2 3 第七章 电化学 2 4 第七章 电化学 2 5 第七章 电化学 2 7 第十章 界面现象 2 8 第十章 界面现象 2 9 第十章 界面现象 2 10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2 11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2 12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2 13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2 14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2 15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2 16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2 总计 32 18
四、下册教学过程安排 第1次课 授课章节:第七章电化学 课时:2学时 $7-1电极过程、电解质溶液及法拉第定律7-2离子迁移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电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解法拉第定律及应用:掌握离子在电场中定向移动及电极上放 电的特征:掌握离子迁移数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法拉第定律表述及数学表达式应用 难点: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解决方法:通过举例形象的解释离子的电迁移特征,:例举习题使学生掌握并熟练离子迁移数。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介绍电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电化学装置(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特征:3、电解质 液的导电机理:①电流通过溶液是由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来实现的②电流在电极与溶液界面处得 以连续,是由于两电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导致电子得失而形成的4、法拉第定律表述及数学 表达式应用:5、电化学中物质的量的基本单元:6、离子的电迁移现象:7、离子的迁移数及离子的 电迁移率: 思考题、作业 3.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4.作业题:3、5、7、13、14、19、22、25、27、29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2次课 授课章节:第七章电化学 课时:2学时 $73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数学表达 式及应用,掌握难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 19
四、下册教学过程安排 第 1 次课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电极过程、电解质溶液及法拉第定律 §7-2 离子迁移数 课时:2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电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理解法拉第定律及应用; 掌握离子在电场中定向移动及电极上放 电的特征; 掌握离子迁移数;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法拉第定律表述及数学表达式应用 难点: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解决方法:通过举例形象的解释离子的电迁移特征,;例举习题使学生掌握并熟练离子迁移数。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介绍电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电化学装置(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特征; 3、电解质溶 液的导电机理 :① 电流通过溶液是由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来实现的 ② 电流在电极与溶液界面处得 以连续,是由于两电极分别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导致电子得失而形成的 ;4、法拉第定律表述及数学 表达式应用; 5、电化学中物质的量的基本单元 ;6、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7、离子的迁移数及离子的 电迁移率; 思考题、作业 3. 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4. 作业题:3、5、7、13、14、19、22、25、27、29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 2 次课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电化学 §7-3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 课时:2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 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数学表达 式及应用 ,掌握难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 19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离子独立运动定 数学表达式及应用: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常数:求算难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难点: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解决方法:例举习思使学生掌握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 积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常数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2、电导池常数:3、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无论强电解质 还是弱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4、极限摩尔电导率:5、离子独立移动定 律,数学表达式及应用:6、离子的迁移数、电迁移率与摩尔电导率的关系:7、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 度及电离常数:8、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思考题、作 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6.作业题:3、5、7、13、14、19、22、25、27、29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3次课 授课章节:第七章电化学 7-4电解质的活度、活度因子及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7-5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 课时:2学时 测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掌握离子强度的概 念,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会使用德拜尤格尔极限公式:理解可逆电池的 概念,掌握形成可逆电池的必须条件、可逆电池的书面表示法,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 反应,了解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 置点与难点: 重点:b和Y壮的计算→过的计算→a的计算: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对消法测电池电动势的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常数;求算难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难点: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解决方法:例举习题使学生掌握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 积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电离常数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1、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量纲及基本关系式; 2、电导池常数; 3、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无论强电解质 还是弱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4、极限摩尔电导率; 5、离子独立移动定 律,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6、离子的迁移数、电迁移率与摩尔电导率的关系;7、求算弱电解质的电离 度及电离常数; 8、求算微溶盐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 思考题、作业 5. 完成布置的思考题 6. 作业题:3、5、7、13、14、19、22、25、27、29 参考资料 1、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2、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3、各种习题解题辅导书 4、课后所列各种参考读物 第 3 次课 授课章节:第七章 电化学 §7-4 电解质的活度、活度因子及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 §7-5 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 测定 课时:2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平均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及计算 掌握离子强度的概 念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会使用德拜-尤格尔极限公式;理解可逆电池的 概念,掌握形成可逆电池的必须条件、可逆电池的书面表示法,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 反应,了解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b± 和 γ± 的计算→a± 的计算→a 的计算;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可逆电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对消法测电池电动势的基本原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