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卷第7期 地理学报 Vol. 65. No.7 2010年7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July, 2010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孙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通过对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各项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近10年对外科技事 业发展过程、近5年分学科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以及最新发展态势。分析结果显示出国际科 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地理资源所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 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硏究、跨境资源环境硏究和考察、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硏究等领 域进行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新形势下,地理资源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 式,在构建国际合作机构和开展国际人才计划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呈 现出5个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资源所;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地理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并为科技自主型创新和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已经融入了研究所科研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1国际合作与交流数据统计与分析 1.1近10年来地理资源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999年底,依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由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 成立)整合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近10年来,地理 资源所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国际交流的人员数量科技人员交流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地理资源所每 年出访人次相对稳定。通过对近10年互访数据分析(图1),可看出2001年来地理资源所接 待来访人次普遍高于派出人次,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市场份额的加大,越 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开始关注中国地理学发展、研究中国地理现象。地理资源 所每年主办或承办国际研讨会10个左右,来访外宾中参加会议的占近三分之一,极大提 升研究所的国际影响。 (2)国际交流的地域分布地理资源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地域广泛,并与10个国家30 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交流国家甚至包括非洲的哥斯达黎加、南美的玻 利维亚等(主要是参加国际会议)。其中来访外宾涉及81个国家,来访最频繁的前10位国 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法国和印度;出 访国家范围达到67个,派出最多的前10位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 国、俄罗斯、泰国、意大利、英国和加拿大,反映出研究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是科技先进 的发达国家以及地缘相近的周边国家。 (3)国际交流的项目经费规模地理资源所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资助,项目数量逐 年增加,经费规模从2001年的人民币200万元增长到2009年1500多万元,占到全所当年 收稿日期:2010-04-28,修订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孙樱,女,博士,副研究员。E-mal:suny(@igsnrrac.cn 873-882页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5卷 第7期 2010年7月 Vol.65, No.7 July, 2010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孙 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通过对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各项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近10年对外科技事 业发展过程、近5年分学科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以及最新发展态势。分析结果显示出国际科 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地理资源所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 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跨境资源环境研究和考察、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研究等领 域进行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新形势下,地理资源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 式,在构建国际合作机构和开展国际人才计划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呈 现出5个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理资源所;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 地理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并为科技自主型创新和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已经融入了研究所科研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1 国际合作与交流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近10年来地理资源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9年底,依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由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 和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56年 成立) 整合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近10年来,地理 资源所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国际交流的人员数量 科技人员交流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地理资源所每 年出访人次相对稳定。通过对近10年互访数据分析 (图1),可看出2001年来地理资源所接 待来访人次普遍高于派出人次,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市场份额的加大,越 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研究机构开始关注中国地理学发展、研究中国地理现象。地理资源 所每年主办或承办国际研讨会10个左右,来访外宾中参加会议的占近三分之一,极大提 升研究所的国际影响。 (2) 国际交流的地域分布 地理资源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地域广泛,并与10个国家30 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交流国家甚至包括非洲的哥斯达黎加、南美的玻 利维亚等 (主要是参加国际会议)。其中来访外宾涉及81个国家,来访最频繁的前10位国 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法国和印度;出 访国家范围达到67个,派出最多的前10位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 国、俄罗斯、泰国、意大利、英国和加拿大,反映出研究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是科技先进 的发达国家以及地缘相近的周边国家。 (3)国际交流的项目经费规模 地理资源所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资助,项目数量逐 年增加,经费规模从2001年的人民币200万元增长到2009年1500多万元,占到全所当年 收稿日期:2010-04-28; 修订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孙樱, 女, 博士,副研究员。E-mail: suny@igsnrr.ac.cn 873-882页
地理学报 65卷 [(a)历年出访和来访人数 (b)国际合作经费(万元) 1000 cHi hEIi 口来访 20012003200520072009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c)签署合作协议国家的比例 (d)国际会议(次数) 囗日本口美国 囗蒙古口俄罗斯 圆德国口法国 目喘士囗荷兰 囗古巴■澳大利亚 THE 200520072009年份 图12001-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信息 Fig. I Intem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from 2001 to 2009 科研经费的6%。近年来,由国家各部委立 表12005-2009年地理资源所 项资助、组织实施的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 各学科的国际交流交流 目逐渐增多,在科技合作中逐步突出“以我Tab. 1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为主、引进创新”的原则。 in each field from 2005 to 2009 1.2近5年来地理资源所各学科的国际科技 自然环境人文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流 出访(人次) 285 地理资源所三大研究领域的划分,可将 来访项日(批 来访(人次 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陆地水循环及合作项目数(个)67 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模块人数(人)20062 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出访强度 2.58 安全研究部的大部归于自然环境领域;人文 来访强度 社会领域包括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一备注:强度一交流与合作各指标数值人员规模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 究部的一小部分;地理信息领域包含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部4个硏究 室和中心。 分析2005-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合作数据,可发现研究所三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略有差异(表1)。 从数量上看,自然环境领域人员交流规模最大,派出516人次,接待255批次共1019 人次的外宾;争取的合作项目最多,达67个。其次是人文社会领域,派出285人次,接待 197批次共888人次,合作项目52个。地理信息领域数量最少,派出236人次,接待95批 次共203人次,项目24个。 但若考虑各领域的科研人员规模因素,交流与合作的强度(交流与合作各指标数值除 以人员规模)排序从高到低为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和地理信息领域,而且前两个领域出访 强度均高于来访强度。这主要因为中国在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农业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上具有发展独特性和国际示范性,既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也吸引了 发展中国家科学家来学习经验与教训。而地理信息领域,因与IT产业直接相关,西方发
地 理 学 报 65 卷 7期 科研经费的6%。近年来,由国家各部委立 项资助、组织实施的重大、重点国际合作项 目逐渐增多,在科技合作中逐步突出“以我 为主、引进创新”的原则。 1.2 近5年来地理资源所各学科的国际科技 交流 地理资源所三大研究领域的划分,可将 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陆地水循环及 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 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 安全研究部的大部归于自然环境领域;人文 社会领域包括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 究部的一小部分;地理信息领域包含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部4个研究 室和中心。 分析2005-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合作数据,可发现研究所三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略有差异 (表1)。 从数量上看,自然环境领域人员交流规模最大,派出516人次,接待255批次共1019 人次的外宾;争取的合作项目最多,达67个。其次是人文社会领域,派出285人次,接待 197批次共888人次,合作项目52个。地理信息领域数量最少,派出236人次,接待95批 次共203人次,项目24个。 但若考虑各领域的科研人员规模因素,交流与合作的强度 (交流与合作各指标数值除 以人员规模) 排序从高到低为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和地理信息领域,而且前两个领域出访 强度均高于来访强度。这主要因为中国在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农业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上具有发展独特性和国际示范性,既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也吸引了 发展中国家科学家来学习经验与教训。而地理信息领域,因与IT产业直接相关,西方发 图1 2001-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信息 Fig. 1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from 2001 to 2009 (a) 历年出访和来访人数 (c) 签署合作协议国家的比例 (b) 国际合作经费(万元) (d) 国际会议(次数) 表1 2005-2009年地理资源所 各学科的国际交流交流 Tab. 1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each field from 2005 to 2009 经费 (万元) 874
孙樱: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达国家拥有世界领先的理论和技术,中国尚处于学习理论和引进消化技术、模型阶段,所 以表现为出访强度要略高于来访强度。 1.3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科技交流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在人员交流和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上已趋 于稳定,来访外宾数量因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的影响和规模而有所波动,而合作项目经费逐 年增加,合作机构更加广泛,成为提升研究所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009年地理资源所争取的科研经费中,6%来自国际合作,合同经费达3600多万元人 民币,当年净进所经费1500多万元人民币。 2009年地理资源所派出358人次,其中3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合作研究有12人次。 2009年地理资源所接待国际学者来访347人次,其中项目合作研究147人次,参加国 际会议和培训97人次,一般性参观访问90人次,举办重要国际会议6个、学术讲座13场 其他指标还包括,2009年地理资源所新聘任7位国外名誉和客座研究员,有2位本所 科学家获得国际科技奖励,与2个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 以上数据显示,地理资源所已从一般人员互访的交流阶段发展为实质性的科研项目 学生培养、战略伙伴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阶段。 2国际合作领域与合作重点 在人员交流的基础上,经过双方的努力,往往会形成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地理资源所 每年都争取20~30个国际合作项目,早期主要来自国际组织和外国基金机构资助,近年来 由我国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逐渐增加,在合作研究中更强调“以 我为主,引进创新”的原则,重点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2.1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结合生态网络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以及树轮、河湖沉积物等 实验分析,获取全国尺度或特定区域的水、土、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情景模拟。如 由联合国千年计划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资助的项目“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评 价”。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 区各类生态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小,荒漠面积增加;但生态 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大城市周边地区、 甘肃、陕西、宁夏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但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 力。通过在9个典型区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工作,揭示了不同生态地带和生态系统中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福利的关键冲突,提炼出一些有效的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的优化模式,对 保障西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提供了范例。 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图像、计算机与遥感科学实验室( TRIO/LSⅡT)合作的 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欧亚长期观测系统一青藏高原水文气象过程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卫 星成像及数值模拟”,利用欧亚长期观测系统在青藏高原的观测手段、技术条件和资料积 累,充分借鉴相关硏究经验,基于新型静止气象卫星多时相多光谱遥感数据,构建全天完 全无云状态下土壤水分定量反演模型与分布式遥感水文模型,模拟青藏高原的水循环过 程,揭示青藏髙原水量平衡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求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 律 此外,地理资源所还承担了由中日韩三国基金委共同资助的“基于东亚通量观测网络 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模型综合硏究”,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鄱阳湖流域生态系 统综合治理研究”、“中澳代表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比较研究”,以及国外
65 卷 7期 孙 樱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达国家拥有世界领先的理论和技术,中国尚处于学习理论和引进消化技术、模型阶段,所 以表现为出访强度要略高于来访强度。 1.3 2009年地理资源所的国际科技交流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在人员交流和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上已趋 于稳定,来访外宾数量因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的影响和规模而有所波动,而合作项目经费逐 年增加,合作机构更加广泛,成为提升研究所科技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009年地理资源所争取的科研经费中,6%来自国际合作,合同经费达3600多万元人 民币,当年净进所经费1500多万元人民币。 2009年地理资源所派出358人次,其中3个月以上的中长期合作研究有12人次。 2009年地理资源所接待国际学者来访347人次,其中项目合作研究147人次,参加国 际会议和培训97人次,一般性参观访问90人次,举办重要国际会议6个、学术讲座13场 次。 其他指标还包括,2009年地理资源所新聘任7位国外名誉和客座研究员,有2位本所 科学家获得国际科技奖励,与2个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 以上数据显示,地理资源所已从一般人员互访的交流阶段发展为实质性的科研项目、 学生培养、战略伙伴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阶段。 2 国际合作领域与合作重点 在人员交流的基础上,经过双方的努力,往往会形成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地理资源所 每年都争取20~30个国际合作项目,早期主要来自国际组织和外国基金机构资助,近年来 由我国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逐渐增加,在合作研究中更强调“以 我为主,引进创新”的原则,重点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2.1 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结合生态网络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以及树轮、河湖沉积物等 实验分析,获取全国尺度或特定区域的水、土、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情景模拟。如 由联合国千年计划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资助的项目“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评 价”。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 区各类生态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永久冰雪面积持续减小,荒漠面积增加;但生态 系统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是我国的重要碳汇。就生态系统承载力而言,大城市周边地区、 甘肃、陕西、宁夏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有超载现象,但整个西部地区整体上还有少量承载潜 力。通过在9个典型区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工作,揭示了不同生态地带和生态系统中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福利的关键冲突,提炼出一些有效的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的优化模式,对 保障西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提供了范例。 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CNRS) 图像、计算机与遥感科学实验室 (TRIO/LSIIT) 合作的 欧盟第七框架协议项目“欧亚长期观测系统—青藏高原水文气象过程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卫 星成像及数值模拟”,利用欧亚长期观测系统在青藏高原的观测手段、技术条件和资料积 累,充分借鉴相关研究经验,基于新型静止气象卫星多时相多光谱遥感数据,构建全天完 全无云状态下土壤水分定量反演模型与分布式遥感水文模型,模拟青藏高原的水循环过 程,揭示青藏高原水量平衡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求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 律。 此外,地理资源所还承担了由中日韩三国基金委共同资助的“基于东亚通量观测网络 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模型综合研究”,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鄱阳湖流域生态系 统综合治理研究”、“中澳代表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比较研究”,以及国外 875
876 地理学报 资助的“长江流域水质观测”,以及“中日环境遥感监测(渤海湾地区)”等众多国际合作 项目。 2.2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地理资源所主持了若干项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合作研究,为我国政府参与国际气候 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包括科技部资助的“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京津 超大城市区环境变化-健康风险与控制关键技术硏究”、“中德全球环境变化联合硏究”,中 加两国政府联合资助的CIDA项目“增强中国碳蓄积能力硏究”、中荷政府支持的气候变 化与水专题项目,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 与适应性综合研究”等 其中“京津超大城市区环境变化-健康风险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国际合 作项目。该项目与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合作,围绕环境变化-城市化与健康影 响等主要问题,重点集中在北京一天津超大城市区域,研究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与健康效应 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饮水质量、城市居民膳食安全和城市气候变化效应 等,探讨城市环境健康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构建城市环境变化健康影响的早期 预报模型,以揭示环境变化、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 2009年立项的中荷政府间合作项目“与水共处的治水方略: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 升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与水系统适应性管理研究”,两国科学家深入分析气候 变化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与机理,利用先进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模型深入硏究珠江流域、极端水文现象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然 后利用基于智能主体模拟方法,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可能对社会整体 带来的风险。在借鉴荷兰洪水洽理与莱茵河流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岀适合于珠江流域 水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 2.3跨境资源环境研究和考察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树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思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 略,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是中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先后承担了科技部“中俄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合作研 究”、“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 考察”等多项跨境科学考察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是科技部基础司设立的跨境科学考察项目, 首次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同俄、蒙科学家合作,对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远东、北 冰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北方地区等中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壤、水资源、水生环境、 水生生物、森林、草地、经济社会、人居环境等领域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为国家相关部 门硏究全球变化及其东北亚区域响应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为中、俄、蒙环境、资源 与社会经济合作奠定初步的基础。 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设立的重点国际合作项 目,针对蒙古高原地区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蒙 两国科学家在全面考察和摸清蒙古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蒙古高原资源 环境数据库;揭示人类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和管理机制;基于遥感、地理信息 系统以及同位素等技术研究土地退化过程,构建土地侵蚀定量评估等数学模型,为促进蒙 古高原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缓解我国资源压力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2.4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研究 地理资源所的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文地理、社会文化和政策,特别是与农业相关 的政策研究,争取到大量的国外机构资助。例如,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DRC)、美
地 理 学 报 65 卷 7期 资助的“长江流域水质观测”,以及“中日环境遥感监测 (渤海湾地区)”等众多国际合作 项目。 2.2 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地理资源所主持了若干项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合作研究,为我国政府参与国际气候 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包括科技部资助的“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京津 超大城市区环境变化-健康风险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中德全球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 加两国政府联合资助的CIDA项目“增强中国碳蓄积能力研究”、中荷政府支持的气候变 化与水专题项目,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 与适应性综合研究”等。 其中“京津超大城市区环境变化-健康风险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国际合 作项目。该项目与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合作,围绕环境变化-城市化与健康影 响等主要问题,重点集中在北京—天津超大城市区域,研究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与健康效应 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饮水质量、城市居民膳食安全和城市气候变化效应 等,探讨城市环境健康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构建城市环境变化健康影响的早期 预报模型,以揭示环境变化、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 2009年立项的中荷政府间合作项目“与水共处的治水方略: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 升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与水系统适应性管理研究”,两国科学家深入分析气候 变化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与机理,利用先进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模型深入研究珠江流域、极端水文现象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然 后利用基于智能主体模拟方法,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可能对社会整体 带来的风险。在借鉴荷兰洪水治理与莱茵河流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珠江流域 水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 2.3 跨境资源环境研究和考察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树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思维,加快实施“走出去”战 略,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是中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 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先后承担了科技部“中俄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合作研 究”、“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 考察”等多项跨境科学考察。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是科技部基础司设立的跨境科学考察项目, 首次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同俄、蒙科学家合作,对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远东、北 冰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北方地区等中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壤、水资源、水生环境、 水生生物、森林、草地、经济社会、人居环境等领域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为国家相关部 门研究全球变化及其东北亚区域响应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为中、俄、蒙环境、资源 与社会经济合作奠定初步的基础。 “蒙古高原生态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设立的重点国际合作项 目,针对蒙古高原地区经济活动引起的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蒙 两国科学家在全面考察和摸清蒙古高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蒙古高原资源 环境数据库;揭示人类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和管理机制;基于遥感、地理信息 系统以及同位素等技术研究土地退化过程,构建土地侵蚀定量评估等数学模型,为促进蒙 古高原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缓解我国资源压力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2.4 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研究 地理资源所的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文地理、社会文化和政策,特别是与农业相关 的政策研究,争取到大量的国外机构资助。例如,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美 876
孙樱: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877 表2挂靠地理资源所国际合作机构一览表 Tab. 2 Joint centers and agenc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IGSNRR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合作单位居际组织或计划 联合研究中心: 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水资源中心 中国科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城市可持续性联合研究中心 006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 中美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 2006美国田纳溪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中科院 生态中心 蒙古高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2005蒙古科学院地理所,内蒙师大地理系 中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心 美国佛蒙特大学 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 2008德国健康地学中心,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中一德土地系统影响评估联合研究中心 2010德国莱布尼兹农业景观研究 区域中心: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BP)秘书处1988 际地圈生物圈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2004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中国国家委员会 CNC-HDP)秘书处 世界数据中心DC)中国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 1988世界数据中心 全球土地科学计划GLP)北京节点办公室 全球土地科学计划 全球碳计划GCP)亚洲区域办公室 全球水系统计划亚洲网络科学办公室 球水系统计划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HSPUB研究计划中国工作委员会 2004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国际科学院组织AC)水计划亚太办公室 2008国际科学院组织AC)计划 际都市农业基金会UAF)中国协调处 1999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GU)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国福特基金、荷兰国际都市农业基金(RUAF),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粮农组织等,都多 次委托地理资源所专家承担项目。项目包括:“中国农村社区治理”、“大都市近郊农业研 究”、“中国村民选举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效应评估:基于跨区域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生物能源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影响”,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稻鱼共生系统研究 和示范推广”、“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等。 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国际都市农业基 金(RUAF)致力于在21个伙伴城市实现都市政策规划和都市农业的整合,支持贫困都市 农民发展安全持续的生产、加工和市场系统。地理资源所作为该基金会的董事成员和中国 区域协调员,负责中国都市农业的研究、技术经验的推广,以及为城市政府提供咨询建 议。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成都和杭州等多个大城市做了示范与推广工作。 3国际合作机构 随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地理资源所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广泛吸纳国际科技 资源,实质性地增强研究所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措施之一是共建中外联合单元,建立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建6个联合研究中心,成立8个国际学术 组织或科学计划的区域中心(表2) 其中由科学院或资环局领导签署协议建立的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由地理资源所著 名专家牵头,组织科学院相关领域研究所共同参与。 (1)中一澳水资源研究中心( China- Australia Center 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是在 2005年10月签署的中澳两国科学院间合作协议基础上,于2006年2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 尔本大学成立。该中心依托地理资源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和澳大利亚墨尔 本大学水资源中心,通过中澳两国具有代表性农业灌溉地区的水资源对比合作研究,提出
65 卷 7期 孙 樱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国福特基金、荷兰国际都市农业基金 (RUAF),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粮农组织等,都多 次委托地理资源所专家承担项目。项目包括:“中国农村社区治理”、“大都市近郊农业研 究”、“中国村民选举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效应评估:基于跨区域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 “生物能源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影响”,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研究 和示范推广”、“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等。 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国际都市农业基 金 (RUAF) 致力于在21个伙伴城市实现都市政策规划和都市农业的整合,支持贫困都市 农民发展安全持续的生产、加工和市场系统。地理资源所作为该基金会的董事成员和中国 区域协调员,负责中国都市农业的研究、技术经验的推广,以及为城市政府提供咨询建 议。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成都和杭州等多个大城市做了示范与推广工作。 3 国际合作机构 随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地理资源所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广泛吸纳国际科技 资源,实质性地增强研究所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措施之一是共建中外联合单元,建立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建6个联合研究中心,成立8个国际学术 组织或科学计划的区域中心 (表2)。 其中由科学院或资环局领导签署协议建立的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由地理资源所著 名专家牵头,组织科学院相关领域研究所共同参与。 (1) 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 (China-Australia Center 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是在 2005年10月签署的中澳两国科学院间合作协议基础上,于2006年2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 尔本大学成立。该中心依托地理资源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和澳大利亚墨尔 本大学水资源中心,通过中澳两国具有代表性农业灌溉地区的水资源对比合作研究,提出 表2 挂靠地理资源所国际合作机构一览表 Tab. 2 Joint centers and agenc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IGSNRR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合作单位L国际组织或计划 联合研究中心: 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 200R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水资源中心 中国科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城市可持续性联合研究中心 200S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 中美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 200S 美国田纳溪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I中科院 生态中心 蒙古高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200R 蒙古科学院地理所,内蒙师大地理系 中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心 200U 美国佛蒙特大学 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 200U 德国健康地学中心,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系,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中-德土地系统影响评估联合研究中心 20N0 德国莱布尼兹农业景观研究中心 区域中心: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 (CNC-IGBPF秘书处 N9UU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中国国家委员会 (CNC-IHDPF秘书处 2004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世界数据中心 (WDCF中国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 N9UU 世界数据中心 全球土地科学计划 (GLPF北京节点办公室 200S 全球土地科学计划 全球碳计划 (GCPF亚洲区域办公室 200R 全球碳计划 全球水系统计划亚洲网络科学办公室 200S 全球水系统计划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HS-PUB研究计划中国工作委员会 2004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国际科学院组织 (IACF水计划亚太办公室 200U 国际科学院组织 (IACF计划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 (RUAFF中国协调处 N999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F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00U 国际地理联合会 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