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 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 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 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 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 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第一章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
第一章 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
第一节王国维和叔本华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6岁考中秀才 1899年,受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 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等
第一节 王国维和叔本华 一、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 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6岁考中秀才。 1899年,受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 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 《人间词话》等
1913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 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 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 兼作西北史料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6月3日在北京颐水园投水自尽。 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 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 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 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1913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 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 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 兼作西北史料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6月3日在北京颐水园投水自尽。 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 所有之学人 。”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 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 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推崇 《静安文集自序》:“而读叔本华之《意志 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 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 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 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 (今译作康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 德哲学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 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 王国维:《叔本华像赞》、《叔本华之遗传 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书 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等
二、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推崇 《静安文集自序》:“而读叔本华之《意志 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 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 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 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 (今译作康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 德哲学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 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 王国维:《叔本华像赞》、《叔本华之遗传 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书 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