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 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本卷共三道大题,满分120分,时量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4分) (1)仰之mi( )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mi( )坚,越坚,钻得越qie( 而不舍。《说和做》(2分) (2)浊流宛()转,结成九曲( )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颂》 (2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B.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的人物。 C.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D.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3.下列对词语或短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向我往那边沿河边比前几天 都是介词短语 B.或者 虽然 如果 因为一一都是连词 C.嗡嗡咕嘟 沙沙 啪啪 -都是拟声词 D.哎呀 笑哈哈 都是叹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左右。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2分) A.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说和做》) B.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回忆 鲁迅先生》) C.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一 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D.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台阶》)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 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本卷共三道大题,满分 120 分,时量 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4 分) (1)仰之 mí( )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 mí( )坚,越坚,钻得越 qiè( ) 而不舍。《说和做》(2 分) (2)浊流宛.( )转,结成九曲.( )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颂》) (2 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 ...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 ....的精神。 B.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的人物。 C.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D.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 ....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3.下列对词语或短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向我 往那边 沿河边 比前几天 ——都是介词短语 B.或者 虽然 如果 因为 ——都是连词 C.嗡嗡 咕嘟 沙沙 啪啪 ——都是拟声词 D.哎呀 啊呀 呵呵 笑哈哈 ——都是叹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2 分)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左右。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 .....的一项是( )。(2 分) A.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说和做》) B.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回忆 鲁迅先生》) C.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D.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台阶》)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孙权劝说》一一司马光一—《资治通鉴》 B.《阿长与<山海经>》一一鲁迅一—《野草》 C.《最后一课》一——都德一一英国 D.《卖油翁》一一欧阳修一一北宋 7.下列关于文言文中称谓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在这里指君对臣的爱称。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卿”在这里指朋友之间的爱称:“阿蒙”是对别 人的鄙视,不尊敬 陈康肃公善射。一—“公”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说和做》 B.韩麦尔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 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夸张)《最后一课》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 手印。(排比)《土地的誓言》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偶)《说和做》 9.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一(2)题。(5分) 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 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 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 “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 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 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堿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 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 (1)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 出自现代作家 (作者)的 (作品)(3分)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从人物形象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一处批注(2分) 10.综合性学习。(4分)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 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 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2分)
A.《孙权劝说》——司马光——《资治通鉴》 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野草》 C.《最后一课》———都德——英国 D.《卖油翁》——欧阳修——北宋 7.下列关于文言文中称谓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在这里指君对臣的爱称。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卿”在这里指朋友之间的爱称;“阿蒙”是对别 人的鄙视,不尊敬。 C.陈康肃公善射。——“公”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8.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说和做》 B.韩麦尔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 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夸张)《最后一课》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 手印。(排比)《土地的誓言》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偶)《说和做》 9.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5 分) 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 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 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 “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 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 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 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 (1)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出自现代作家 (作者)的 (作品)(3 分)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从人物形象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一处批注(2 分): 10.综合性学习。(4 分)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 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 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2 分)
(2)请结合本期所学课文及人物,谈谈你对“天下国家”的看法。(2分) 11.名句积累。(3分,每空1分)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木兰辞》) ②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王维) 、阅读与理解(40分) (一)古诗赏析。(5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不久归:将结束。②杨花:指柳絮。③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 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④才思:才华和能力。⑤解(j):知道。 1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分) 1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说其妙处。(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4-17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 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4.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 (3)既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请结合本期所学课文及人物,谈谈你对“天下国家”的看法。(2 分) 11.名句积累。(3 分,每空 1 分) ①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木兰辞》) ② 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王维) 二、阅读与理解(40 分) (一)古诗赏析。(5 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①,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②榆荚③无才思④,惟解⑤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不久归:将结束。②杨花:指柳絮。③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 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④才思:才华和能力。⑤解(jiě):知道。 1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 分) 1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说其妙处。(3 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 14—17 题。(13 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 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4.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 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及.鲁肃过寻阳( ) (3)既更.刮目相待(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15.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6.用原文内容填空。(2分)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 17.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1分) 活在人类的心里 ①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一一正当黄昏朦胧地 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②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1xu),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 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③只有鲁迅先生 ④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 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 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 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⑤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 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 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一一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 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 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⑥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⑦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 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 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 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 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 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⑧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⑨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6.用原文内容 ....填空。(2 分)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孙权劝学的办法是: 17.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3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8—20 题。(11 分) 活在人类的心里 ①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 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②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xī xū),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 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③只有鲁迅先生。 ④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 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 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 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⑤他的身材并不高 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 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 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 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 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 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⑥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⑦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 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 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 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 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 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⑧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⑨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
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⑩只有鲁迅先生 ①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8.文章第①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3分) 19.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2分) 0.④一⑦自然段记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21.第⑤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具体描绘,有何作用?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1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 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 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 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 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 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 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 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 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 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
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⑩只有鲁迅先生。 ⑪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8.文章第①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3 分) 19.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2 分) 20.④—⑦自然段记叙了鲁迅先生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 21.第⑤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具体描绘,有何作用? (3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22—25 题。(11 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 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 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 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 芽。 ②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 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 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④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 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 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 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