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共10
第 21 页 共 109 页
考点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被誉为“贞观之治”。 背景: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 第22页共109
第 22 页 共 109 页 考点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被誉为“贞观之治”。 背景: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
原因:政治上,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魏征) 完善科举;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注意加强与 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外交上,开放交流,兼容并包 2.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 盛阶段,被誉为“开元盛世”。 原因:唐玄宗开元年间重用贤能,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 璟为相;整顿吏治,注重地方官员考核;提倡节俭;诚轻人们负担, 重视发展生产 表现:农业:曲辕犁、筒车(灌溉工具)的发明;手工业:越州青 瓷、邢州白瓷、唐三彩,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中的精品;商业:北 方有长安、洛阳,南方有扬州和成都,其中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概念: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初创于墮朝, 完善于唐朝。 2.隋文帝时开始釆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 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科举中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十科,进士科 考试难度大。 第23页共10
第 23 页 共 109 页 原因: 政治上,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魏征), 完善科举;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注意加强与 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外交上,开放交流,兼容并包。 2.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 盛阶段,被誉为“开元盛世”。 原因: 唐玄宗开元年间重用贤能,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 璟为相;整顿吏治,注重地方官员考核;提倡节俭;减轻人们负担, 重视发展生产。 表现:农业:曲辕犁、筒车(灌溉工具)的发明;手工业:越州青 瓷、邢州白瓷、唐三彩,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中的精品;商业:北 方有长安、洛阳,南方有扬州和成都,其中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概念: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初创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 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科举中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科,进士科 考试难度大
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 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废除。 5.影响:便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 础;把读书、考试和任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素质;也推动了文化 教育的发展,唐诗的繁荣:;同时对亚洲国家和欧洲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的确立产生较大影响。 三.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部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2.唐与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 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成亲,尺带珠丹上 表唐蕃已“和同为一家”。 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 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遺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 发展。 第24页共10
第 24 页 共 109 页 3.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 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废除。 5.影响:便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基 础;把读书、考试和任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素质;也推动了文化 教育的发展,唐诗的繁荣;同时对亚洲国家和欧洲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的确立产生较大影响。 三.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部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2.唐与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 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成亲,尺带珠丹上 表唐蕃已“和同为一家”。 3.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 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 发展
1.日本派往唐朝进行交流学习的使者叫做“遣唐使”,遣唐使回 国后,对日本影响很大,他们参照唐朝制度改革日本政治、经济和法 律制度,许多风俗也仿照唐朝。 2.玄奘是唐朝高僧,贞观初年西行沿着丝绸之路前往佛教圣地天 竺(今印度)求取佛经。其见闻被编成著作《大唐西域记》,为中印 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第 六次终于东渡成功,他在日本广泛传播我国佛学、建筑、医药和艺术 等成就,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考点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拟增) 1.原因:中国古代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 多次大规模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得经济重心向南方 转移 2.过程:汉末三国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期(安史之乱) 后,加速南移;南宋时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反映南方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末谚语 二.宋代的都市生活 第25页共10
第 25 页 共 109 页 1.日本派往唐朝进行交流学习的使者叫做“遣唐使”,遣唐使回 国后,对日本影响很大,他们参照唐朝制度改革日本政治、经济和法 律制度,许多风俗也仿照唐朝。 2.玄奘是唐朝高僧,贞观初年西行沿着丝绸之路前往佛教圣地天 竺(今印度)求取佛经。其见闻被编成著作《大唐西域记》,为中印 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佛教界邀请,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第 六次终于东渡成功,他在日本广泛传播我国佛学、建筑、医药和艺术 等成就,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考点 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拟增) 1.原因:中国古代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 多次大规模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得经济重心向南方 转移。 2.过程:汉末三国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期(安史之乱) 后,加速南移;南宋时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反映南方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宋谚语。 二.宋代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