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D1: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1.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 的最早居民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一会不会制造工具 3.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4.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0万年至约20万年前。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产生活情况: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会 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旦石器时代)、会使用和控制 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河姆渡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长江流域),距今约Z000年。种植 水橙,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制作黑陶。住干栏式房屋。 第1页共109
第 1 页 共 109 页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kD1: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1. 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距今时间:约 170 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 的最早居民 2.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3. 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4.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 70 万年至约 20 万年前。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产生活情况: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会 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会使用和控制 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河姆渡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长江流域),距今约 7000 年。种植 水稻,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制作黑陶。住干栏式房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 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7.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种植 栗。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 与河姆渡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8两地居民种植作物和住房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气候,地 理)不同:南方降水多,适合种植水稻,气候潮湿,因此住房为通 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种植抗旱性强 的栗,因此住房为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 9.我国是量早种植水稻和栗的国家. 10.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联 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 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后来被尊奉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居来 源于此 11.炎帝:号称神农氏,相传教人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12.黄帝:号称轩辕氏,尊称为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 指南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他的部下仓颉创造了文字 伶伦编造乐谱)。 第2页共109
第 2 页 共 109 页 7.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黄河流域),距今约 6000 年,种植 粟。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 与河姆渡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8.两地居民种植作物和住房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气候,地 理)不同:南方降水多,适合种植水稻,气候潮湿,因此住房为通 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种植抗旱性强 的粟,因此住房为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 9.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0.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联 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 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后来被尊奉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居来 源于此 11.炎帝:号称神农氏,相传教人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12.黄帝:号称轩辕氏,尊称为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 指南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他的部下仓颉创造了文字\ 伶伦编造乐谱)
13.禅让制:尧(克己爱民,生活俭朴)一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 禅让制:从尧晚年开始 继承其父亲禹的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K①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数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 3.盘庚迁都的原因:由于战乱和环境因素 4.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给我们什么教训? 原因:(1)客观:桀、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不满 (2)主观:汤和武王①重视生产,关心百姓②重用贤人,联合周 边小国③伐无道,除暴君,得民心 教训:(1)“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2)得民心 者得天下 5.分封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 6.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以及前代帝王的后代。 7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 第3页共109
第 3 页 共 109 页 13.禅让制:尧(克己爱民,生活俭朴)—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 禅让制:从尧晚年开始; 启继承其父亲禹的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KD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 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 牧野之战: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 3. 盘庚迁都的原因:由于战乱和环境因素 4.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给我们什么教训? 原因:(1)客观:桀、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不满 (2)主观:汤和武王①重视生产,关心百姓 ②重用贤人,联合周 边小国 ③伐无道,除暴君,得民心 教训:(1)“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2)得民心 者得天下 5.分封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 6.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以及前代帝王的后代。 7 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
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在分封。 8.作用: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 了迦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但随着诸侯势力増强,周王势力 减弱,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夺权力的斗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最终 导致周朝的灭亡。 9.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一一卿大夫——士——平民一—奴 隶 10.世界上现存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wu)鼎;工艺制作最精美 四羊方尊 11.青铜制造业的四个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品种多,用途广③3工艺 精美④分布地区广 12.青铜器的制造方法:泥范铸造法 13.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消朝,记录了商周的历史. 1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5.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16.我国汉字演变的特点:由复杂到简单,曲形象到抽象 17.春秋时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年体史 第4页共109
第 4 页 共 109 页 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在分封。 8.作用: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 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但随着诸侯势力增强,周王势力 减弱,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夺权力的斗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最终 导致周朝的灭亡。 9. 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 隶 10.世界上现存最重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wu)鼎;工艺制作最精美 ——四羊方尊 11.青铜制造业的四个特点:①生产规模大 ②品种多,用途广 ③工艺 精美 ④分布地区广 12.青铜器的制造方法: 泥范铸造法 13. 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 记录了商周的历史. 1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5.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16.我国汉字演变的特点:由复杂到简单,由形象到抽象 17.春秋时期,一般指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因孔子编年体史
书《春秋》而得名。 18.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由西汉刘向整 理《战国策》而得名 19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0.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表现:A经济发展,铁力牛耕出现。 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 C.文化上:百家争鸣 2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A.王室衰微B.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争夺财产、土地、人民 C.民族矛盾加剧 2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口号:“尊王夷” 23.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齐桓公 2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利弊 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 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2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第5页共109
第 5 页 共 109 页 书《春秋》而得名。 18.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 476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由西汉刘向整 理《战国策》而得名 19.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0.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表现:A.经济发展,铁力牛耕出现。 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 C.文化上:百家争鸣 2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A.王室衰微 B.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 平衡 ,争夺财产、土地、人民 C. 民族矛盾加剧 22.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口号:“尊王攘夷” 23. 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齐桓公 2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利弊 : 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 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2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