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7.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回长。 28.战国兼并战争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8战国兼并战争的趋势:由分裂走向统 29商鞅变法。(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变法背景: ①春秋以来,铁器生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新兴地 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建立新型统治,因此纷纷要求变法。(根 本原因) ②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争斗 中立于不败之地。(直接原因) 2)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建立封建土地 所有制 ②奖励耕织。→富国,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不授爵。 第6页共109
第 6 页 共 109 页 26.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27.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间长。 28.战国兼并战争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28.战国兼并战争的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29 商鞅变法。(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变法背景: ①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新兴地 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建立新型统治,因此纷纷要求变法。(根 本原因) ②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争斗 中立于不败之地。(直接原因) 2)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内容:(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建立封建土地 所有制 ②奖励耕织。→富国,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不授爵。→
强兵(此内容对旦贵族打击最大) ④4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我国“县”这 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加强中央集权 ⑤编定户口,实行什伍连坐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4)历史意义: 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②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实现统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商鞅舌战群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商鞅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信心。 6)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商鞅变法成功了。变法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是 生还是死,而是有没有达到变法的目的。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使秦 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所以说成功了。 30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由 渠首和灌溉陘两大系统构成。鱼嚨把岷江分为凼江和外江,内江漄溉 第7页共109
第 7 页 共 109 页 强兵(此内容对旧贵族打击最大) ④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我国“县”这一 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加强中央集权 ⑤编定户口,实行什伍连坐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4)历史意义: 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②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实现统 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商鞅舌战群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商鞅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信心。 6)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商鞅变法成功了。变法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是 生还是死,而是有没有达到变法的目的。商鞅虽死,但他的 变法使秦 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所以说成功了。 30.都江堰:公元前 256 年,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由 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
外江排洪。 作用:防洪、灌溉、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以 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历史上绝无仅有,充分 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1百家争呜 1)含义:“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 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辨论,相互抨击;同时 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背景:A.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C.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时|代表 思想主张 著作 派|期|人物 8页共109
第 8 页 共 109 页 外江排洪。 作用:防洪、灌溉、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以 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历史上绝无仅有,充分 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1.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 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 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背景:A.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 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C.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 派 时 期 代 表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爱人”; 春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 秋 ②教育主张:创办私学;因材施教; 儒家 (思 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对 想家 ③文化成就:弟子整理《论语》;编成 后世 教育 《春秋》 影响 家 ④4孔子的地位: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 最 化的正统思想。 大) “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 战孟子《孟子》 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国 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即按规律办事 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 春 《道德 老子 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 秋 经》 道家 倚,福兮,祸之所伏”, 战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 第9页共109
第 9 页 共 109 页 儒家 (对 后世 影响 最 大) 春 秋 孔子 ( 思 想 家 教 育 家) 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爱人”;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主张:创办私学;因材施教; 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③文化成就:弟子整理《论语》;编成 《春秋》 ④孔子的地位: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 化的正统思想。 战 国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 保护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荀子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即按规律办事 道家 春 秋 老子 《道德 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 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 战 国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兼爱”:(互助互爱) 战 节俭” 墨家 墨子《墨子》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 争。“尚贤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 战 《韩非 法家 韩非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适合新 国 子》 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兵家春孙武|《孙子“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秋 兵法》 4)历史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 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恩想解放运动。 KD3:幂沨—一多民族■家的巩圆和建丘 1.秦统一中国 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 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公 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第10页共10
第 10 页 共 109 页 4)历史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 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KD3: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建立 1.秦统一中国 1)过程: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 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公 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墨家 战 国 墨子 《墨子》 “ 兼 爱 ”:( 互 助 互 爱 ) “节俭”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 争。 “尚贤” 法家 战 国 韩非 《韩非 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适合新 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兵家 春 秋 孙武 《孙子 兵法》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