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赵庆鱗 本文分析了《易传》”中国美学思具矿决定愈义的四方面内容:首先 《易传》肯定丁地万具有美的特性,从而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成丁审美的 出发点。其大,以变奶思怒为指导,在艺术上强调神思、神妙、神寺的境界。第 三,《周易冫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艺术的 主旨。第四,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的审美评价,显然来自立象以尽意, 来自易象的其志远,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道深奥几微的持点作者认 为《易传》丰富了《易经》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作者赵庆麟,1933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 科学院周易研究中心副主任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涵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 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刘勰就曾说过:“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文心雕龙·宗经》)而 《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易经)已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② 《易传》阐发了《易经】的哲学思想,丰富了《易经》的内容,而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中国的 文学艺术思想、美学观念和范畴,无不与此相关连。以《文心雕龙》来说,就大量地引用《易传》, 它的四十九篇文艺论说和一篇序言,也是取义于《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 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一作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文心雕龙序志》以此为 基石构筑《文心雕龙》。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 《始·彖》“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说明阴阳交流,万物茂盛生长,欣欣向荣,呈现出美好的景 122·
《 易 传 》 中 国 传 统 美 学 的 基 石 赵 庆 麟 本文 分析 了《易传 》对 中 国美学思 想具 有决 定意 义 的 四 方 面 内容 首先 《易传 》肯定 了天 地 万 物具 有美的特性 , 从 而 欲 契天 真 、 冥周 物 理 成 了审美的 出发 点 。 其次 , 以 变 易思 忽为指 导 , 在 艺术上 强 调神思 、 神 妙 、 神 奇的境界 。 第 三 ,《周 易 》的 优 患意识深深地 影响 着 中 国 的 审美价 值 取 向 , 成 为 中 国 艺术 的 主 旨 。 第四 , 言有 尽 而 意无 穷 、 情景交 融 的 审美评 价 , 显 然 来 自立 象 以 尽 意 , 来 自易象 的 其志远 , 其言 曲 而 中 , 其率肆 而 隐 , 易道 深 奥几 徽 的特点 。 作者认 为《易传 》丰富 了《易经 》的审美意识 , 成 为 中国传统 美学思 忽 的 坚 实墓石 。 作 者 赵 庆麟 , 年 生 , 上 海社 会 科 学院哲 学研 究 所研 究 员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院 周 易研 究 中心 副 主 任 “ 易与天 地 准 , 故 能弥纶天地 之道 ” ①易无所不包 , 当然也包涵着文学 、 艺术 , 以及 人 们的 审美观念和审美活 动 刘 鳃 就 曾说过 “ 论 、 说 、 辞 、 序 , 则《易 》统 其首 ”“ 文 心雕 龙 · 宗经 》 而 《易 》由《经 》 、《传 》两部分构成 。《易经 》已包含着丰 富的审美 意 识 , 并揭示 出不 少 审美规律 。 ② 《易传 》阐发 了《易经 》的哲学 思想 , 丰富了《易经 》的 内容 , 而 成为中国文化发 展的源头 , 中国 的 文 学 艺术 思想 、 美学 观念和 范畴 , 无 不与此相关连 。 以《文心雕 龙 》来说 , 就大量地 引用《易传 》 , 它 的四 十九篇文 艺论说和一篇序言 , 也是取 义于《系辞上 》 “ 大衍 之数五 十 , 其用 四 十有 九 ” , 所 谓 “ 位理 定 名 , 彰乎大 易 一作衍 之数 ,其为文用 , 四 十九篇而 已 。 ” 《文 心雕 龙 · 序 志 》以 此 为 基石构筑《文 心雕龙 》 。 一 、 天地相遇 品物咸章 《垢 · 象 》“ 天地 相遇 , 品物咸章 ” 。 说 明阴阳交 流 , 万物茂盛生 长 , 欣欣 向荣 , 呈现 出美好的景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赵庆麟:《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4〔2 象。章,盛也、美也。《易传》认为天地由阴阳二气生成,阴阳二气是由太极混沌之气(太和)一分 为二而生因此《易传》尽情地讴歌天地之美,虽然在它十篇短文中“美只出现了四次,共五个 字,但无处不感受到它歌颂天地万物之美 1.天地有大美。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易传》认为天地本身具 有美的特性,《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云行爾施,品物流形;……首出庶物,万国咸 宁。”乾为天,万物靠天而有始赖雨露而滋养;由于天始生万物,而人类才能过安定的生活,所 以对天的美德赞叹说:“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1刚健中正,纯粹精 也。”(《乾·文言》)坤为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 咸亨。”(《坤·彖》)说明大地养育万物,能顺应天道,承载和包容万物,这样万物才能得以存在; 而他含有这样的美德,并启发着人们从事自己的事业,所以说:“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 业,美之至也。”(《坤·文言》)《易传》除对天地赞美外,其他各卦也多有赞赏天地之美,上引《垢 彖》也说明了天地具有自然美的性质。 天地之有大美,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就是“生生之谓易”。生则为美,死则为丑。《系辞上》: 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忙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意谓阴阳二气相交迭运,化育万物,使各铷具有自己的特性,这种大而无外的功能,永无穷尽, 生生不已的德性就具有无限的美。正如《坤·彖》:“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咸 彖》:“天地感而万彻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说明天 地之美不仅遍及于自然界,赋予各自特性,并且普施于人类社会,并使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所谓:“天地铟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所以说:“天地之大德 曰生。”(《系辞下》) 从上所述,可以看到《易传》从天地之美扩展为自然万物之美;由自然美拓展为社会美;并 且又以社会美而深化对自然美的领会,以人文美比拟天文、地理之美。同时还透露出审美心理 的转换和深化,如把视觉感受转化为味觉感受,“天地铟组,万物化醇即是一例,本来是视觉感 受,却用一个“醇”字来表达,说明天地、阴阳交感(矛盾)和谐(统一)像美酒一样醇和。多么精彩 呀!这种审美心理的转换,丰富了审美情趣 2.原天地之美。天地万物之美是客观地存在着,人们是否能感受到它们的美而获得美感? 那就需要探索、体味客观存在的美《系辞下》:“古有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即是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仰观俯察,以掌握阴阳变化 的规律,区分万物的特性,从而制作八卦象征事物的类别,所以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系辞下》)。《周易》中的“象”与“形”不同于一般所说的 形象”二字。“象”是指六十四卦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象;“形”是指具体的形器、实物。易象是 在对具体形器、实物的体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而得到不同的“象”,又“像”具体的形 器,因此“象”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并包含着逻辑推理的联想。如坎为水,水柔中有刚,水 能载舟又能覆舟,故有险、陷之象;又为马的美脊(见《杂卦》),马驯顺,为阴为柔;而中间的阳爻 为刚,马脊能载人载物,故为刚、为美脊所以《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 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宜,即义,即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模拟其形状和特性,而取得卦
赵庆麟 《易传 》中国传统美学 的基石 象 。 章 , 盛也 、 美也 。《易传 》认为天地 由阴阳二气 生 成 , 阴阳 二气是 由太 极混沌之气 太 和 一分 为二而生 因此 ,《易传 》尽情地讴歌天地之美 , 虽 然在它十篇短文 中 “ 美 ”只出现 了四 次 , 共五个 字 , 但无处 不感受到它歌颂天地万物之美 。 天地有大美 。 庄子曾说 “ 天地有大美而 不言 ” 《庄子 · 知北游 》 。《易传 》认为天地本身具 有美的特性 ,《乾 · 象 》 “ 大哉 乾元 。 万物资始 , … …云行雨施 , 品物流形 , … …首出庶物 , 万 国咸 宁 。 ”乾为天 , 万物靠天 而有始 , 赖雨露而滋养 由于 天 始生万物 , 而人类才能过安定 的生活 , 所 以对天 的美 德赞叹说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 不 言所利 , 大 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 中正 , 纯 粹精 也 。 ” 《乾 · 文言 》坤为地 , “ 至 哉坤元 , 万物资生 , 乃顺 天 。 坤厚 载物 , 德合无疆 , 含 弘光大 , 品物 咸 亨 。 ”“ 坤 · 象 》说 明大地养育万物 , 能顺应 天 道 , 承 载和 包 容万物 , 这样万物才能得 以存在 而 他含有这样的美 德 , 并启发着人 们从事 自己 的事业 , 所 以说 “ 美在其 中 , 而 畅于 四 支 , 发于 事 业 , 美之至也 。 ” 《坤 · 文 言 》 易传 》除对天 地赞美外 , 其他各卦也多有赞赏天地之美 , 上 引《垢 · 象 》也说明了天地具有 自然美的性 质 。 天地之有大美 , 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 , 就是 “ 生生之谓 易 ” 。 生则为美 , 死则为丑 。《系辞上 》 “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 … …富有之谓大业 , 日新之谓盛德 , 生生之谓易 。 ” 意谓 阴阳二气相交迭运 , 化育万物 , 使各物具有 自己 的特性 , 这 种大而无外 的功能 , 永无穷尽 , 生生不 已的德性 , 就具有无 限 的美 正 如《坤 · 象 》 “ 天 地 变化 , 草木 蕃 天地 闭 , 贤人 隐 。 咸 · 象 》 “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 。 观其所感 , 而天 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 。 ”说明天 地之美不仅遍及 于 自然界 , 赋予各 自特性 , 并且普施 于 人 类 社会 , 并使整个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继 往 开来 , 生生 不息 , 所谓 “ 天地 姻组 , 万 物化醇 男女构 精 , 万 物 化生 。 ”所 以说 “ 天 地之大 德 曰 生 。 ” 《系辞下 》 从 上所述 , 可 以 看到《易 传 》从天 地之美扩 展 为 自然万物 之美 由 自然美 拓 展为社会美 并 且又 以社 会美 而深 化对 自然美 的领会 , 以人文美 比拟 天文 、 地理 之美 。 同时还透露 出审美心理 的转换和深化 , 如把视觉感受转化为味觉感受 , “ 天 地 姻组 , 万 物 化醇 ”即是一例 , 本来是视觉感 受 , 却用 一个 “ 醇 ”字来表达 , 说明天地 、 阴阳交感 矛盾 和谐 统一 像美酒一样醇和 。 多么精彩 呀 这种审美心理 的转换 , 丰富了审美情趣 。 原天地 之美 。 天地 万物之美是客观地存在着 , 人 们是 否能感受到 它 们的美而获得美感 那就需要探索 、 体 味客观 存在 的美 。《系辞下 》 “ 古有包裱 氏之 王天 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 观 法于 地 ,观 鸟兽之文 , 与地 之宜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 是 始作八卦 , 以通 神明之德 , 以类万 物 之情 。 ”即是庄子 说 的 “ 原天 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 《庄 子 · 知北 游 , 仰观 俯察 , 以掌握 阴 阳变化 的规律 , 区分万 物 的特性 , 从而制作八卦 , 象征 事物 的类别 , 所 以说 “ 八 卦成列 , 象在其 中矣 ” , “ 象也者 , 像此者也 ” , “ 是 故易者 , 象也 ” 系辞下 》 。《周 易 》中的 “ 象 ”与 “ 形 ”不 同于 一般所说的 “ 形 象 ”二字 。 “ 象 ”是 指六 十四 卦卦象和三百八十四 交艾象 “ 形 ”是 指具体的形器 、 实物 。 易象是 在对具体形器 、 实物 的体察理 解的基础 上 , 加 以抽 象概 括而得 到 不 同的 “ 象 ” , 又 “ 像 ”具体 的形 器 , 因此 “ 象 ”既是抽象 的 , 又 是 具象 的 , 并包含着逻辑推理 的联想 。 如坎羹 为水 , 水柔 中有刚 , 水 能载舟又 能覆舟 , 故有 险 、 陷之象 又 为马的美脊 见《杂卦 , 马驯顺 , 为阴为柔 而 中间的阳艾 为 刚 , 马脊能载人 载物 , 故为刚 、 为美脊 。 所以《系辞上 》说 “ 圣人有 以见天 下之啧 , 而 拟诸其 形 容 , 象其 物宜 , 是 故谓 之象 。 ”宜 , 即义 , 即在纷 繁复杂 的事物 中 , 模拟 其形状 和 特性 , 而 取 得 卦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3)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象。并进一步要求深察事物的变化,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性状,不能机械地对待,所谓“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君子尚消息盈虚”(《剥·彖》)所以刘勰说:“人文 之元,肇自太极。……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文心雕龙原道》即人类文化原于易 3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易传》的仰观俯察,拟形取象对中国的审美思维和艺术创作影响 极其深远不少论者直接引用《易传》来阐释艺术规律或审美活动的原则。一是强调审美活动肇 始于自然刘勰曾直接引用《系辞下》“辨物正言,断辞则备”,要求为文之道,首先在辨物然后 用恰当的言辞予以表达(见《文心雕龙征圣》)柳宗元、李东阳都有类似的要求这些都说明了 审美活动源于自然。 二是重视博闻广见所谓“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诗句)同时也重视向 前人学习,积累知识。正如董其昌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之 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以此丰富自己文艺创作的素材 三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要求自然形象和心得体会相融合,对自然景象要仔细 地咀嚼品味,于平凡中见神奇,所谓“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张岱语)这就是张彦远所 要求“默契天真冥周物理~①,强训默契冥周这种以客观对象为蓝本,与主观意象相会通的 审美观念,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主流,以《易传》为肇始,本于天地之美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始 终居于主导地位 二、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这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运用极为广泛如:形神、神奇、神妙、神思、神韵、… 等,而其含义不外乎说明事物奇妙的变化和本质内涵,以及人们的精神活动而变化是它的核 心,这些概念基本上本之于《易传》 1.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讲“神”非常之多,但对它的解释却极少含有神秘色彩。《易传》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 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彖》所以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是一个全称判断,实际上否定 了天地万物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也就是阴阳变 化,“易”就是讲变易。然而阴阳变易,天地交感有着神奇的作用,似乎不可捉摸,使人感到神秘 莫测,所以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 那么真不可捉摸,不可知?否!《易传》认为,只要“穷神知化”,“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即穷 究事物神妙之处,认识事物的变化;不管是隐微的还是明显的,都能探知;掌握刚柔变化之宜 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就能“通神明之德”(《系辞下》)通神明之德的宗 旨,《易传》突出在一个“用”字上,“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上》)《系辞下》说:“精义入神,以致 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是说掌握微妙的变化规律,就是为了用;实现利用安身的作用, 也就体现出阴阳交感德性。总之,正如《系辞下》所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 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说明几微并不神秘,只是事物变化的初始、隐蔽阶段,人们要 掌握住时机,就吉无不利。《易传》的“神”就是要服务于“人”。当然《易传》的作者免不了时代的 124·
上 海 社会科学 院学 术季刊 年第 期 象 。 并进 一 步要求 深察事物 的变化 , 不 同时 间有不同的性 状 , 不 能机 械 地对待 , 所 谓 “ 观 乎天文 以察时变 , 观 乎人文 以化成天 下 。 《贵 · 象 》“ 君子 尚消息盈虚 ” 《剥 · 象 》 。 所 以刘 鳃说 “ 人文 之元 , 肇 自太极 。 … …言之文也 , 天 地之心哉 , ” 《文 心雕龙 · 原道 》即人类文化原 于 易 。 默契天真 , 冥周物理 。《易传 》的仰观 俯察 , 拟形取象 , 对 中国的审美思维和艺术创作影 响 极其深远 不少论者直接引用《易传 》来阐释艺术规律或审美活动的原则 。 一是强调审美活动肇 始 于 自然 。 刘怒 曾直接引用《系辞下 》 “ 辨物正言 , 断辞则 备 ” , 要求为文 之道 , 首先在辨物 , 然后 用恰 当的言辞予 以表达 见《文心雕龙 · 征圣 》 。 柳宗元 、 李东阳都有类似的要求 。 这些都说明了 审美活动源于 自然 。 二 是 重 视博闻广 见 。 所谓 “ 挥 毫 当得江 山助 , 不到 潇 湘 岂有诗 。 陆游 诗句 同时也 重 视 向 前人学 习 , 积 累知识 。 正如 董其 昌所说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胸 中脱去尘浊 , 自然丘 壑 内营 , 之 成 哪鄂 , 随手 写 出 , 皆为 山水 传神矣 。 ” ③以此丰富 自己文 艺创作的素材 。 三 是外师 造化 , 中得 心源 张澡 语 。 要求 自然形象和 心得体会相融合 。 对 自然景象 要仔 细 地 咀 嚼品味 , 于 平凡 中见 神奇 , 所谓 “ 布 帛寂粟之中 , 自有许多滋味 气张岱语 这就 是张彦远所 要求 “ 默 契天真 , 冥 周物理 ’, ④ , 强调默契与冥周 。 这种以客观对象为蓝本 , 与主 观 意象相 会通 的 审美 观念 , 成 为 中国美学史上 的主流 以《易传 》为肇始 , 本于天 地 之美的唯物 主 义美 学 思 想始 终居 于 主导 地位 。 二 、 阴阳不测之谓神 “ 神 ”这概念 , 在 中国传统美学 思 想 中运用极为广泛 。 如 形神 、 神奇 、 神妙 、 神思 、 神韵 、 … … 等 , 而 其含 义不外乎说明事物奇妙 的变化和本质内涵 , 以及 人 们的精神活动 而变化是它的核 心 , 这些概念基本上 本之于《易传 》 。 阴阳不 测之谓 神 。《易传 》讲 “ 神 ”非常之多 , 但对 它的解释却极少含有 神秘色 彩 。《易 传 》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由阴阳二气交感而 生 , 所谓 “ 天 地交而万物通也 , 上下交而其 志同也 。 ” 《泰 · 象 》 “ 天 地 不交 而万 物不通也 , 上 下不交而天 下无 邦也 。 ” 《否 · 象 》所 以说 “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生焉 。 盈天 地 之 间者 , 唯万物 。 ” 《序 卦 》盈 天 地 之 间 , 唯万物 。 这是 一个全 称判断 , 实际上否 定 了天地万物之外还有其 他东西 , 否定 了人 格神的存在 。 天 为阳 , 地 为阻 , 天地交感也就是 阴阳变 化 , “ 易 ”就是讲变易 。 然而 阴阳变 易 , 天地交感有着 神奇的作用 , 似 乎不可捉摸 , 使人感到神秘 莫测 , 所以说 “ 阴阳不测之谓 神 。 ” 《系辞上 》 那 么真不可捉摸 , 不可知 否 《易传 》认为 , 只要 “ 穷神知化 ” , “ 知微知彰 , 知柔 知刚 ” , 即穷 究事物神妙之处 , 认识事物 的变 化 不管是 隐微 的还 是 明显 的 , 都能探知 掌握刚柔变化之宜 , 所谓 “ 阴阳合 德而 刚柔有体 , 以 体天 地之撰 ” , 就 能 “ 通 神明之 德 ” 《系辞下 》 。 通 神明之 德的宗 旨 ,《易传 》突出在 一个 “ 用 ”字上 , “ 民咸用之谓之 神 ” 《系辞上 》 。《系辞下 》说 “ 精义入 神 , 以致 用也 利用安身 , 以 崇 德也 。 ”这是 说 掌握 微妙 的变化 规律 , 就是 为 了用 实现 利 用安 身 的作 用 , 也就体现 出阴阳交感 德性 。 总之 , 正 如《系辞下 》所 说 “ 知几 其神乎 ”“ 几者 , 动之微 , 吉之先 见 者也 。 君子 见几而作 , 不 侯终 日 ”说 明几 微并不 神秘 , 只是 事物变化 的初始 、 隐蔽 阶段 , 人 们要 掌握住时机 , 就吉无 不利 。《易传 》的 “ 神 ”就是 要服务于 “ 人 ” 。 当然《易传 》的作者 免 不 了时代的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赵庆麟:《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14(4) 局限,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难免要提到“天祐”、“神祐”之类 2.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的核心是变易,“生生之谓易”即是由变易而生生,生命在变化 中诞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设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陈”,但天 地、上下、刚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 之象也。(同上)此“象”,既是物象,也是卦象始终贯穿着阴阳、刚柔、天地的消长变化。“天地 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动而明,合而章(《噬嗑·彖》;以及“刚 健、笃实,辉光日新”(《大畜·彖》)由此产生风、雨、雷、电,日、月、寒、暑等自然现象;以及吉凶 悔吝等人事。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 易无体。”(《系辞上》)而章、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都是美的现象 天地万物由于变化不辍,才能通达恒久。变乃易之体,通乃易之用,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雨“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同上)这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现出人文色彩,是人们 对在变化中的自然现象认识的映象就人类社会来说,“变通着,趣时者也。”(《系辞下》)从而 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同上)这是说裉据自然万物的四时变化,阴阳交替 寒暑更迭,导人们的生活概括地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同上),由此察其变易,观 其会适,行其典礼,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才是恒久之道。总的来说,变是阴阳刚柔、天地、牝 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变化更迭的认识,并根据这认识施之于 社会人事所以《易传》非常强调“观其会通”,由此而产生人类文化,审美活动。 3保合太和乃利贞。变易是绝对的,宇宙万物何时何刻,何处何地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但 《周易》并不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对立的统一。《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贞。保合太和说明了变化本身的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保,即保持;合,合成;太和,即阴阳 会合;贞,即正。这句话完整的解释是,天道变化,阴阳二气交感会合,由此产生万物;并使它们 保持着各自的特性《系辞上》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这问题:“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 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事物的规律性,二是事物的稳定性,三是事物的 差异性 “动静有常”,是指阳动阴静各有常规,揭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存亡各有其规律,遵循其规 律运行则吉而无不利,如果超越其规律则凶所以《易传》很强调:“节”“度”、“中正”,要求“出 入以度”(《系辞下》),在讲到水德时说:“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坎·彖》)是说水川流 不息,不会自满自足;水向低流,不改其性,所以水有不自满不失信的美德《节·彖》:“天地节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丰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艮 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些都说明自然万物中,遵循自身的规 律,变化更替,造福于人类都是美的正如《离·彖》:“重明以丽乎正”,“柔丽中正,故亨 “定矣”、“位矣”反映了事物的稳定性《易传》认为天尊地卑是不可改变的,由此推论到社 会,富贵、贫贱、上下等级的划分也是不可改变的,因此要求“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严格 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这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但是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恒定性。“观其 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恒卦的恒久之道,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有稳定的特
赵庆翻 《易传 》中国 传统美学 的基石 局限 , 不可能完全 排斥鬼 神的存在 , 难免要提到 “ 天佑 ” 、 “ 神佑 ”之类 。 神无方而 易无体 。《周 易 》的核心是变易 , “ 生生 之谓 易 ”即是 由变易而生 生 , 生命在变化 中诞生 。 “ 天地设 位而 易行 乎 其 中矣 。 ” 《系辞 上 》 “ 设 位 ”即是 “ 天 尊地 卑 ” 、 “ 卑高 以 陈 ” , 但天 地 、 上 下 、 刚柔 , 处 于 不断变化之中 , “ 刚柔相推而 生变化 ” , “ 变化者 , 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 , 昼夜 之象也 。 ,’同上 此 “ 象 ” , 既是物象 , 也是 卦象 , 始终贯穿着 阴 阳 、 刚柔 、 天地的消长变化 。 “ 天 地 革而 四 时成 。 汤武革命 , 顺乎天 而应乎人 。 《革 · 象 》 “ 动而 明 , 合而章 ” 《噬磕 · 象 》 以及 “ 刚 健 、 笃实 , 辉光 日新 ” 《大畜 · 象 》 。 由此产生风 、 雨 、 雷 、 电 , 日 、 月 、 寒 、 暑等 自然现象 以及 吉凶 、 悔吝等人 事 。 所以说 “ 范围天地之化而 不过 , 曲成万物而 不遗 , 通 乎昼夜之道而 知 , 故神无方而 易无体 。 ” 系辞上 》而 章 、 明 、 刚健 、 笃实 、 辉光 、 日新等都是美的现象 。 天地万物 由于变化不辍 , 才能通达恒久 。 变乃 易之体 , 通乃 易之用 , 所谓 “ 化而裁之谓之变 , 推而行之谓之通 , 举而措之天下之 民谓之事业 。 ” 《系辞上 》而 “ 通 其变 , 遂成天地之文 , 极其数 遂 定天下之象 。 同上 这里 的 “ 文 ” 、 “ 象 ” 已 不是 事物 的原 始形 象 , 而表现 出人文色 彩 , 是人 们 对 在 变化 中的 自然现 象 认识 的映象 。 就人 类 社会 来说 , “ 变 通 者 , 趣 时 者也 。 ” 《系辞下 》从 而 “ 通 其变 , 使 民不倦 神而化之 , 使民宜 之 。 同上 这是说根据 自然万物 的四 时变化 , 阴阳交 替 , 寒暑更迭 , 指导人 们的生活 。 概括地说 “ 易 , 穷则 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 ” 同上 , 由此察其变易 , 观 其会通 , 行其典礼 , 不 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才是 恒久 之道 总的来说 , 变是 阴阳 、 刚柔 、 天 地 、 化 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 ,通是人 们对客观 事物变化更迭 的认识 , 并根据这认识施之于 社会人事 所以《易传 》非常强调 “ 观其会通 ” , 由此而 产生人类文化 , 审美活动 保合太和 乃 利贞 。 变易是 绝 对 的 , 宇宙万物 何时何刻 , 何处 何地 无 不处 于变化 之 中 。 但 《周易 》并不否定事物的相对 稳定性和 对立 的统一 。《乾 · 象 》 “ 乾道 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合太和 , 乃利贞 。 ”保合太和说明了变化本身的相对 稳定性和统一性 。 保 , 即保持 合 , 合成 太和 , 即阴阳 会合 贞 , 即正 这句话 完整 的解释是 天道 变化 , 阴阳二气交感会合 , 由此产生万物 并使它 们 保持着各 自的特性 《系辞上 》第一句话 就说 明了这 问题 “ 天 尊地卑 , 乾坤定 矣 卑高 以陈 , 贵贱 位 矣 , 动静有常 , 刚柔 断矣 方 以类 聚 , 物 以群分 , 吉凶 生 矣 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 变化 见矣 。 ”这 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含 着三 层意 思 , 一是 事物 的规律性 , 二是 事物的稳定性 , 三 是 事物 的 差 异性 。 “ 动静有常 ” , 是指阳动阴静各有常规 , 揭示 了天地万物的变化 、 存亡各有其规律 , 遵循其规 律运行则 吉而无不利 , 如果超越其规律则 凶 。 所 以《易传 》很强调 “ 节 ” 、 “ 度 ” 、 “ 中正 ” , 要 求 “ 出 入 以度 ” 《系辞下 》 , 在讲到水 德时说 “ 水流而 不盈 , 行 险而 不失其信 。 ” 《坎 · 象 》是说水 川流 不息 , 不会 自满 自足 水 向低流 , 不改其性 , 所 以水有不 自满不失信的美 德 《节 · 象 》 “ 天地节而 四 时成 , 节以制度 , 不伤财 , 不害民 。 丰 · 象 》 “ 日中则反 , 月盈则食 , 天地盈虚 , 与时 消息 。 叹 良 · 象 》 “ 时止则 止 , 时行则行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 光 明 。 ”这些 都说明 自然万物 中 , 遵循 自身的规 律 , 变化更 替 , 造福于人类都是美的 。 正 如《离 · 象 》 “ 重 明以丽乎正 ” , “ 柔丽 中正 , 故亨 。 ” “ 定 矣 ”、 “ 位 矣 ”反 映 了事物 的稳定性 。《易 传 》认为天 尊地卑是 不 可改变 的 , 由此 推 论 到 社 会 , 富贵 、 贫贱 、 上 下等级的划分也是 不可改变 的 , 因此 要求 “ 君子 以立 不 易方 。 ” 《恒 · 象 》严格 遵守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 , 这是 出于统治阶级 的需要 但是它主要着 眼于 事物 的恒定性 。 “ 观其 所恒 , 而 天地万 物 之情 可 见 矣 。 ” 《恒 · 象 》恒卦 辈的恒久之道 , 说 明 了天 地万 物 都有稳 定 的特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5)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性,才能认识各别事物的本质。《周易》的六十四卦就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而制作出来的;如 果客观事物没有相对稳定性,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六十四卦卦象,不可能有《周易》形和象就是 事物稳定的映相,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它,通过文字、语言、音乐、绘画等形式去描绘 它 客观事物的稳定性表现为事物的差异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高亨校为人。他认为 篆文中的人字(小)与方字()近似,为后人误写,是有道理的说明人有不同的“类”指不同的 阶级、阶层、社会利益集团,所谓“贵贱位矣”物有不同的种类,“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对形形 色色杂乱无章的客观事物,按其性质加分类,才有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即“极天下之赜者存在 乎卦。”并认为正因为天下事物形形色色,才表现出天地万物丰富多彩所谓“物相杂故曰文。” (《系辞下》)这与《国语郑语》史伯所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相通,具有美学上的合义。 然而事物的差异,在于阴阳的结合,保合太和,《睽·彖》:“天地睽而其事同乞、男女睽而其 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乖异,差异。由于差异而相互续合,对工统一。但对立面的矛盾 是绝对的,所以归根结蒂在于“变”。 4.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中冒美学中的“神”包涵着气清代刘大魁认为:“行文之道,神为 主,气辅之。……神首,气之主:气蓍,神之用萍只是气之精处。所谓气,主要是指阴阳二气 刘勰说:“风鱷刚籴,宁盛或改歧其气。”(《文心雕龙·体性》)刚柔之气即阴阳之气。康有为认为 诗文愈是体现阴阳的交迫,则愈显出变化与磅礴,因此把艺术的情境比作阴阳相交(见《诗集自 序》)。由阴阳不测之谓神在艺术、审美中的体现拓展到艺术构思中丰富的想像力,“神驰八 极”“心怀四溟”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语)离奇而神妙的想像力即是“神思 高超的技艺则称之为“鬼斧神功”。 然而不管是表现阴阳二气之精的神妙,还是“神驰八极”的神思,都离不开它的核心——变 化现以神思来说,刘勰强调“通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 机无性,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通变》)刘勰的通变观有几层意思:一是有感于自然 界阴阳变化而激发起创作热情或审美感受。所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二是艺术贵在创新。“日新其采者,必超前辙焉。”(《卦禅》)“设文之体有常 变文之数无方。”(《通变》)数,指方法。三是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 时。”(《熔裁》)“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议对》)总而言之,“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 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物色》)“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通变》)直接引用《易传》阐发其观点,强调艺术必须贯彻通变精神 强调通变,但并不排斥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本着“保合太和”中和之为美的精神掌握 定的度。刘熙载在评论书法时曾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 谓中和诚可经’也。以毗刚毗柔之意学之,总无是处。”又说:“欧、虞并称,其书方圆刚柔,交相 为用。”(《艺概·书概》)说明在书法艺术中不能偏刚或偏柔,要刚柔结合恰到好处,《乐论·乐言》 要求“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 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总之,强调艺术品要有阴有阳,有刚有柔,阴阳刚柔相谐和, 才为精妙。 刚柔相谐这是一个总体要求,但客观事物千差万别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在自然美、艺术 126·
上 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第 期 性 , 才能认识 各 事物的本质 《周易 》的六十四 卦就是拟 诸其形 容 、 象其物宜而 制作出来的 如 果 客观事物 没有 相对稳定性 , 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六十四 卦卦象 , 不可 能有《周 易 》 。 形 和象就是 事物稳定 的映相 , 人 们可以通 过 各种感官去认识 它 , 通 过文字 、 语 言 、 音乐 、 绘 画等形式 去描绘 它 。 客观 事物的稳定性 表现 为事物 的差异性 。 “ 方 以类聚 , 物 以 群分 。 ”方 , 高亨 校 为人 。 他认为 篆文 中的人字 为与方字 才 迸似 , 为后人 误写 , 是 有道理 的 。 说 明人 有不 同的 “ 类 ”指不 同的 阶级 、 阶层 、 社会利益 集团 , 所谓 “ 贵贱位 矣 ” 。 物有不同的种类 , “ 圣 人有以见天 下之喊 ”对形形 色 色杂乱无章 的客观 事物 , 按其性 质加分类 , 才有六十四 个不 同的卦象 , 即 “ 极天下之啧者存在 乎卦 。 ”并认为正 因为天 下事物形形 色 色 , 才表现 出天 地 万物 丰富多彩 , 所谓 “ 物相杂故 曰 文 。 ” 《系辞下 》这 与《国语 · 郑语 》史 伯所说的 “ 声一无 听 , 物 一无文 ”相通 , 具有美学上 的含义 。 然而事物的差异 , 在于 阴阳 的结合 , 保合太和 ,《睽 · 象 》 “ 天 地 睽而其 事同也 , 男女 睽而 其 志通 也 , 万物 睽而其事类也 。 ”睽 , 乖异 , 差异 。 由于差异而 相互结合 , 对立统一 。 但对立面的矛盾 是绝对的 , 所 以归根结蒂在于 “ 变 ” 。 文律 运周 , 日新其 业 。 中国美学 中的 “ 神 ” 包涵 着气 。 清代刘大 魁认为 “ 行文之道 , 神为 主 , 气辅之 。 … …神者 , 气之主 气者 , 神之用 。 神只是气之精处 。 ” ⑥所谓气 , 主要是 指阴阳二 气 , 刘 鳃 说 “ 风趣 刚 柔 , 宁盛 或改歧其气 ” 《文 心雕 龙 · 体性 》刚柔 之 气即阴阳之气 。 康有 为认为 诗文 愈是体现 阴阳 的交迫 , 则愈显 出变化与磅礴 , 因此 把 艺术的情境 比作阴阳相交 见《诗集 自 序 》 。 由阴阳不测 之 谓 神在艺术 、 审美 中的体现 , 拓 展 到 艺 术构 思 中丰富的想 像力 , “ 神驰 八 极 ” , “ 心怀 四 溟 ”而 “ 言 出天 地外 , 思 出鬼 神表 ” 皮 日休语 , 离 奇而 神妙的想像力即是 “ 神思 ” 。 高超 的技艺则称之 为 “ 鬼 斧神功 ” 。 然而不 管是表现 阴阳二 气之精 的神妙 , 还是 “ 神驰八 极 ”的神思 , 都离不开它的核心 — 变 化 。 现 以神思 来说 , 刘舞 强调 “ 通 变 ” “ 文律运 周 , 日新其业 。 变则其久 , 通则不乏 。 趋时必 果 , 乘 机无性 , 望今制奇 , 参古定法 。 ” 《文 心雕龙 · 通 变 》刘 鳃的通 变观有几层意思 一是有感于 自然 界 阴阳变 化而激 发起 创作热情或审美感受 。 所谓 “ 春秋代序 , 阴 阳惨舒 , 物色之动 , 心亦摇 焉 。 ” 《文心雕 龙 · 物色 》二是 艺术贵在创新 。 “ 日新其采者 , 必超前撤焉 。 ” 卦禅 》 “ 设文之体有常 , 变文 之 数无 方 。 ” 《通 变 数 , 指方 法 。 三是应 随着 时代 的 变 化而变 化 。 “ 刚柔 以立 本 , 变通 以趋 时 。 ” 《熔 裁 》 “ 采 故实于 前代 , 观通 变于 当今 。 ” 《议对 总而 言之 , “ 古来辞人 , 异代接武 , 莫不 参伍以相变 , 因革以 为功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 , 晓会通 也 ” , 《物色 》 “ 参伍因革 , 通 变之数也 。 ” 《通 变 》直接 引用《易传 》阐发其观 点 , 强 调艺术必 须贯 彻通 变精神 。 强调通 变 , 但并不 排斥必 须遵 循一 定的法度 。 本着 “ 保合太和 ” 、 中和之为美 的精神掌握 一 定 的度 刘熙 载 在评论 书法 时曾说 “ 书要兼备 阴阳二 气 ” , “ 右军书 ‘不言而 四 时之气亦 备 ’ , 所 谓 ‘ 中和 诚可经 ’也 。 以毗 刚毗柔之意学 之 , 总无是 处 。 ”又 说 “ 欧 、 虞并称 , 其 书方 圆刚 柔 , 交 相 为用 。 ” 艺概 · 书概 》说明在书法艺术中不能偏刚或偏柔 , 要刚柔结合恰到好处 。《乐论 · 乐言 》 要求 “ 合生气之和 , 道 五 常之行 , 使之 阳而 不散 , 阴而 不 密 , 刚气不怒 , 柔 气不慑 , 四 畅交 于 中而 发作于外 , 皆安其位而 不相夺也 。 ”总之 , 强调艺术品要有阴有阳 , 有刚有柔 , 阴阳 、 刚 柔 相谐 和 , 才为精妙 。 刚柔相谐 , 这是 一个 总 体要求 , 但客观 事物 千差 万别 , 需 要 区 别对待 , 因此 在 自然美 、 艺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