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o2si02i251o月V6iii4Bog9月sT 南宋地方武力一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 目次 Housubodn siA lenorgs 自序 nobin m vrmA gnotiu srT 緒論 第一篇 地方軍… 7 第一章 廣東摧鋒軍 9 第二章 福建左翼軍… 51 第三章 湖南飛虎軍 109 第二篇 民間自衛武力… 143 第四章 宋廷對民間自衛武力的利用和控制 以镇撫使為例… 145 第五章 雨淮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的發展… 203 第六章 茶商武力的發展與演變… 239 第七章 經濟利益與政治抉擇dsgs○svi21ssdT 宋、金、蒙政局變動下的李全、李瓊父子… 275 第八章 山城與水寨的防禦功能 以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為例… 307 結論 南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g9月09vo99 以地方武力為中心的考察 329 参考書目文獻 351 索引 365
The Regional Military Forces in Southern Song China Studies of Regional Armies and Local Militias Contents Preface Introduction 1 Part 1 Regional Armies… 7 Chapter 1 The Cuifeng Army in Guangdong......... 9 Chapter 2 The Zuo'yi Army in Fujian..................... 51 Chapter 3 The Flying Tiger Army of Hunan............... 109 Part 2 Local Militias...... 143 Chapter 4 The Use and Control of Local Militias by the Song Court:The Case of the Military Commissioner... 145 Chapter 5 The Fortresses along the Huai: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Militias… 203 Chapter 6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 Merchants'Forces… 239 Chapter 7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Choices:The Shifting Loyalties of Li Quan and His Son Li Tan to the Song',Jin,and Mongols.......... 275 Chapter 8 The Defensive Capabilities of Mountain Fortresses and River Forts:The Experiences of the Southern Song and Korea in Resisting the Mongol Invasions... 307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in Southern Song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Military Forces......... 329 Bibliography 351 Index 365
表次 表2.1左翼軍將官表 74 表3.1飛虎軍將官表 1 表3.2飛虎軍戰績表 132 表4.1南宋镇撫使資料表 157 表4.2鎮撫使置、罷時間表.… 166 表4.3镇撫使的結局.… 166 表4.4各區鎮撫使繼任表 168 表6.1敢勇軍戰績表 262 表6.2茶商武力抗金戰績表(德安地區) 266 表6.3茶商武力抗金戰績表(蕲州地區) 268 106 湖南
緒論 宋朝立國以來,為了扭轉唐未五代驕兵悍將、地方權重的弊端, 藉著各項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以渐進的方式,將原屬於地方藩鎮的軍 政、財政與民政權收歸中央,此後,對將帥的防範和猜忌,成了趙宋 恪守不渝的家規。1這種政治傾向,在兵制的設計上最為明顯。在軍 隊指揮上,將軍隊訓練、調動和征戰分由三個不同部門負責,落實以 文御武、將從中御的政策;而在軍種的區分上,將強悍能戰的禁軍劃 歸三衙掌管,為中央正規軍,廂軍在地方上負責畜牧繕修的工作,鄉 兵則選自戶籍,或土民應募,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此外,西北沿邊地 區則由少數民族組成的蕃兵,以捍衛鄉里。 在中央權威不斷強化的過程中,禁軍的數量逐渐漸增加,相對的, 地方性軍隊如廂軍、鄉兵則增加有限,如太祖晚年,全國共有軍隊三 十七萬八千人,禁軍有十九萬三千人,佔一半以上。2太宗未年 (995-997),全國軍隊有六十六萬六千人,禁軍佔三十五萬八千人。 英宗治平元年(1064),有禁軍六十九萬三千三百三十九人·廂軍四十 八萬八千一百九十三人·總計一百十八萬一千五百三十二人。3王安 ·王曾瑜,〈宋朝軍事指揮的若干評價〉,見氏著,《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 華蓄局,1983年8月初版),頁327。 ?王曾瑜,〈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宋朝兵制初探》,頁15。 3黄淮、杨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臺灣學生書局影印,1964年12月初版), 卷220,頁12上;又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清雍正十二年遜敏齋刊,乾隆 間後印本),卷18,〈論兵十事〉,頁16下
经宋地方武力 石變法時,禁軍數比英宗時少十萬,各地廂軍則有二十二萬七千六百 二十七人哲宗元祐七年(1092),禁軍五十五萬,廂軍三十餘萬人。4從 禁軍與廂軍增加的比例,可見宋代強榦弱枝的政策相當落實。 這一連串的設計與措施·強化了中央的領導權,而壓制地方勢力 與武人的地位。不過,這種以中央集權為中心思想的軍事體制實有其 弱點。一方面,中央正規軍以拱衛京師及邊境佈防為主要任務,其他 的地區則只能作點的部署。以至內部發生盗賊或叛亂時,常形成禁軍 疲於奔命而無法迅速敉平亂事的現象。另一方面,禁軍採消極性的防 禦部署,且以更戍的方式,輪調到各屯駐地區,調動頻繁,對地理形 勢認識不足,難以發揮因地制宜的主動攻擊力,影響作戰成效。因此, 宋廷面對内亂、外患時往往窮於應付,這是採行強榦弱枝政策所衍生 的困境。 正規軍既不足以完全應付軍事上的需求,宋廷乃另尋輔助力量: 將地方上一定戶等以上的百姓組成弓手、土兵等職役的角色,賦予某 些武備與法定地位,藉由軍政與民政並行的指揮體系,擔負起維護基 層的治安工作,添補正規軍的不足。此一措施·顯示宋朝雖然自締建 以來,即積極推動強榦弱枝的政策,但也同樣瞭解地方武力在現實環 境中的重要性。弓手、土兵設置後,各地的治安得以維護,而且鄰近 強敵的陝西、河東等地區,部分由弓手轉型的弓箭社,在捍衛鄉里時, 發揮了因時因地制宜的機動性,在對遼、夏的戰爭中,也獲致了一定 1李森,《續資治通鑑長编》(世界書局影印,1983年2月四版),卷472,哲宗 元祐七年四月,是月條,頁1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