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 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觉得自己聪明的同学举手!(环视教室)请把 手放下。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我们不妨来做个口头练习,测试一下?请看黑板。 板画: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 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 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 一个。(板书1~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 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 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觉得自己聪明的同学举手!(环视教室)请把 手放下。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我们不妨来做个口头练习,测试一下?请看黑板。 板画: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 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 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 一个。(板书 1~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 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通过举手、口头练习、想象力的测试,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 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也为下面学习新课文蓄势。] 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明确话题: 设投影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 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投影}/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 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设投影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板书2) 2、在寻找第二种答案时候,可以用两个故事引入: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 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 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 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 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 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 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 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
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通过举手、口头练习、想象力的测试,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 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也为下面学习新课文蓄势。] 二、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明确话题: {投影} 浏览 1—3 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 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投影} / 学法指导一 /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 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板书 2) 2、在寻找第二种答案时候,可以用两个故事引入: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 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 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 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 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 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 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 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
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 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 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 修聪明。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 力?(生答) 师: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 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你是不是富有创 造性的思维: 练习: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 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 说几种。 1+1=?1(里)+1(里)=1(公里) 4+9=?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7=?5(月)+7(月)=1(年) 6+18=?6(小时)+18(小时)=1(天) 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试着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师: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十分生动有趣,而旬与旬之间的关系世 比较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够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浏览阅读的能力] 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投影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设投影/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板书3)
3 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 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 修聪明。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 力?(生答) 师: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 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你是不是富有创 造性的思维: 练习: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 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 说几种。 1+1=?1(里)+1(里)=1(公里) 4+9=?4(点)+9(点)=1 点(13 点即下午 1 点) 5+7=?5(月)+7(月)=1(年) 6+18=? 6(小时)+18(小时)=1(天) 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试着 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师: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十分生动有趣,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 比较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够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浏览阅读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投影} 跳读 4——12 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投影} / 学法指导二 / 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板书 3)
(2)富有创造力的人(板书4)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旬)来进行跳读 从而理淸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仔细琢磨—一分析文章的内容: 设投影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1):(极书4) 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 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设投影/学法指导三/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4 (2)富有创造力的人(板书 4)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 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投影} 轻声朗读 4-8 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 6 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1):(板书 4) 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5、6 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 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 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投影} / 学法指导三 / 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 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投影轻声朗读9-12段,思考 1)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2)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设投影/学法指导四/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 之”“这样”“所以”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投影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 (自信)(板书5) 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进行自我压抑 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书6) 追问: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 例子反驳他们的想法吗? 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 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5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 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投影} 轻声朗读 9-12 段,思考 1)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2)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投影} / 学法指导四 / 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 之”“这样”“所以”------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投影}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板书 5)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 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进行自我压抑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书 6) 追问: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 例子反驳他们的想法吗? 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 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