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以后》课堂实录熊芳芳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学生: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初二(3)班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知道大家拿到这两个版本的作品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一片茫然,我一看学生手中的材料,才发现我之前传过去准备进行对比阅 读的两个版本只剩下了一个删节后的通用版,而那个真正有价值的全文版被砍掉 了!) 师:你们只拿到了一个版本吗? 生:是。 师(那一瞬间我简直傻了眼。瞬间之后,我想:遇到什么就是什么吧,先前做的 课件是完全用不上了,迅速定下心来,将自己的思路重新进行了调整):好的。 这篇小说的作者,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了解? 生:有 师:谁能告诉我,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情况? 生:作者欧·亨利是美国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他两个是莫泊桑和 契诃夫。 师:好。还有吗? 生:他的短篇小说集以幽默为主,表现人性当中的优点,也表现人性的缺点。 师:嗯,很好,既有表现人性的弱点的,也有表现人性之美的。你读他的作品多 不多 生(既自信又想要表现得谦虚一点):应该还算多吧 师(笑):还算多是吧,那么你能告诉我他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什么样的突 出特点吗? 生:结局往往是突然发生转折,明明读者心里想的应该是这样,结局偏偏是那样, 非常出人意料。 师:欧·亨利式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好,还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生:好像他在写作之前在一家银行当职员,然后有一次他被诬陷盜用公款,进了 监狱,从监狱出来之后他才开始了写作。 师:嗯,他出身卑微,命运坎坷。所以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人生是由啜泣 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看到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他的人生很多时候是悲哀的,好像人生中遭遇到很多事情,命运常常将 他置于尴尬的处境,让他痛苦难过。生活总是不如人意。 师:一个生活在不幸之中的人往往更能理解那些不幸的人。 生:我觉得啜泣是伤心,微笑是高兴,抽噎往往是你被人误解,受到委屈的时候, 就好像刚刚那位同学说作者在银行工作时曾经被诬陷嘛, 师:抽噎和啜泣的区别在哪里? 生:啜泣就是低声地哭,抽噎就是很伤心但…..(似以乎一时想不出什么词语来表 述 师:很伤心但你还得隐忍着,是吧? 生:对对对 师:他觉得人生是有苦痛的,但他会隐忍着去活。很好,你非常细心,看到了这 点。好,他说的另外一句话是:“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你怎么看呢?我们现
《二十年以后》课堂实录 熊芳芳 执教:广州外国语学校 学生: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初二(3)班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知道大家拿到这两个版本的作品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一片茫然,我一看学生手中的材料,才发现我之前传过去准备进行对比阅 读的两个版本只剩下了一个删节后的通用版,而那个真正有价值的全文版被砍掉 了!) 师:你们只拿到了一个版本吗? 生:是。 师(那一瞬间我简直傻了眼。瞬间之后,我想:遇到什么就是什么吧,先前做的 课件是完全用不上了,迅速定下心来,将自己的思路重新进行了调整):好的。 这篇小说的作者,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去了解? 生:有。 师:谁能告诉我,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情况? 生:作者欧·亨利是美国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他两个是莫泊桑和 契诃夫。 师:好。还有吗? 生:他的短篇小说集以幽默为主,表现人性当中的优点,也表现人性的缺点。 师:嗯,很好,既有表现人性的弱点的,也有表现人性之美的。你读他的作品多 不多? 生(既自信又想要表现得谦虚一点):应该还算多吧! 师(笑):还算多是吧,那么你能告诉我他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什么样的突 出特点吗? 生:结局往往是突然发生转折,明明读者心里想的应该是这样,结局偏偏是那样, 非常出人意料。 师:欧·亨利式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好,还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生:好像他在写作之前在一家银行当职员,然后有一次他被诬陷盗用公款,进了 监狱,从监狱出来之后他才开始了写作。 师:嗯,他出身卑微,命运坎坷。所以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人生是由啜泣、 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看到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他的人生很多时候是悲哀的,好像人生中遭遇到很多事情,命运常常将 他置于尴尬的处境,让他痛苦难过。生活总是不如人意。 师:一个生活在不幸之中的人往往更能理解那些不幸的人。 生:我觉得啜泣是伤心,微笑是高兴,抽噎往往是你被人误解,受到委屈的时候, 就好像刚刚那位同学说作者在银行工作时曾经被诬陷嘛, 师:抽噎和啜泣的区别在哪里? 生:啜泣就是低声地哭,抽噎就是很伤心但……(似乎一时想不出什么词语来表 述) 师:很伤心但你还得隐忍着,是吧? 生:对对对。 师:他觉得人生是有苦痛的,但他会隐忍着去活。很好,你非常细心,看到了这 一点。好,他说的另外一句话是:“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你怎么看呢?我们现
在的作家都不这样说,都说是为了文学,为了精神,为了人类的灵魂,为了世界 的良知等等,没有人这样说自己:“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你怎样看? 生1:他的生活肯定非常艰苦,通过写作赚钱才能谋生。 生2:可以看出他做人十分实在,没有任何花哨的理由,他只是为了生存而去写 作 师:他不浮夸,很实在,敢说真话。很多时候他就是靠写作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 靠写作赚了钱,才能用钱去买面包。“为面包而写作”与“为钱而写作”有什么不 同? 生:是最基本的生活满足而不是为了追逐利益钱财 师:很好,这句话背后有着无限的凄凉。他在无奈地坦承他的写作动机的时候 其实也是在说:写作本不该是如此的。写作本来应该是一件最纯粹的事,我却用 它来谋生。欧亨利是一个懂得人生艰辛的人,所以很多人说,他的文字是一种“含 泪的微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含泪的微笑吗(重音强调“微笑” 二字)?读完之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1:感觉结局还是令人比较快乐的,虽然内心也有些矛盾,但毕竟坏人还是被 抓到了。 师(笑):你感觉坏人被抓了,所以大快人心是吧? 生1:是的。 生2:我感觉这篇文章的结局让我有点哭笑不得。感觉很讽刺,又有点悲伤,两 个好朋友二十年以后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师:原来是最亲密的朋友,现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了,成了警察抓小偷的关系。 看来,大家没有看到原版,对作品的理解还只能是这样。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 这个二十年以后的故事,源于二十年前的一个什么呢? 生:源于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吧,朋友之间的一个约定。 师:好,请坐。吉米是否记得这个20年前的约定呢? 生:记得。 师:依据在哪儿? 生:因为他在最后那张便条上写着:“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师:嗯,这是他说的话。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行动。请看第4段,当鲍勃向他讲述 20年前的约定的时候,他表现得完全置身事外,只说了一句“那餐馆5年前就被 拆除了”。如果记得,他为什么不跟鲍勃相认? 生:我觉得他只是还在试探,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鲍勃。他还是记得这个约定的, 因为他这些年一直还在关注着这家餐馆,所以才知道这家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 了 师:好,看来我必须让大家看看原版了。(关掉那个已经用不着的PPT,从文件 包里找到那个原版的word文件) 大家手上的这个是通用版,就是经过了删节的。原文版和删节版在两人相遇时的 对话描写上有一个区别:删节版上是“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 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而原文版上是“大约二十年前,这家五金店现在的位 置上是一家餐馆,叫大个子乔·布雷迪餐馆”鲍勃说了这个20年前的约定,也说 出了这个餐馆的名字,这种事情,只有当事人才会记得。如果吉米还记得这个约 定,他的表现就应该是很惊喜:“噢,鲍勃!是你!你回来了?”但是他没有。再 看后面吉米说的一句话,两个版本的翻译也是不一样的。删节版是“你们分手以 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原文版却是“不过,我还是觉得两次聚
在的作家都不这样说,都说是为了文学,为了精神,为了人类的灵魂,为了世界 的良知等等,没有人这样说自己:“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你怎样看? 生 1:他的生活肯定非常艰苦,通过写作赚钱才能谋生。 生 2:可以看出他做人十分实在,没有任何花哨的理由,他只是为了生存而去写 作。 师:他不浮夸,很实在,敢说真话。很多时候他就是靠写作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 靠写作赚了钱,才能用钱去买面包。“为面包而写作”与“为钱而写作”有什么不 同? 生:是最基本的生活满足而不是为了追逐利益钱财。 师:很好,这句话背后有着无限的凄凉。他在无奈地坦承他的写作动机的时候, 其实也是在说:写作本不该是如此的。写作本来应该是一件最纯粹的事,我却用 它来谋生。欧·亨利是一个懂得人生艰辛的人,所以很多人说,他的文字是一种“含 泪的微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含泪的微笑”吗(重音强调“微笑” 二字)?读完之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 1:感觉结局还是令人比较快乐的,虽然内心也有些矛盾,但毕竟坏人还是被 抓到了。 师(笑):你感觉坏人被抓了,所以大快人心是吧? 生 1:是的。 生 2:我感觉这篇文章的结局让我有点哭笑不得。感觉很讽刺,又有点悲伤,两 个好朋友二十年以后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师:原来是最亲密的朋友,现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了,成了警察抓小偷的关系。 看来,大家没有看到原版,对作品的理解还只能是这样。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 这个二十年以后的故事,源于二十年前的一个什么呢? 生:源于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吧,朋友之间的一个约定。 师:好,请坐。吉米是否记得这个 20 年前的约定呢? 生:记得。 师:依据在哪儿? 生:因为他在最后那张便条上写着:“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师:嗯,这是他说的话。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行动。请看第 4 段,当鲍勃向他讲述 20 年前的约定的时候,他表现得完全置身事外,只说了一句“那餐馆 5 年前就被 拆除了”。如果记得,他为什么不跟鲍勃相认? 生:我觉得他只是还在试探,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鲍勃。他还是记得这个约定的, 因为他这些年一直还在关注着这家餐馆,所以才知道这家餐馆 5 年前就被拆除 了。 师:好,看来我必须让大家看看原版了。(关掉那个已经用不着的 PPT,从文件 包里找到那个原版的 Word 文件) 大家手上的这个是通用版,就是经过了删节的。原文版和删节版在两人相遇时的 对话描写上有一个区别:删节版上是“大约 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 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而原文版上是“大约二十年前,这家五金店现在的位 置上是一家餐馆,叫大个子乔•布雷迪餐馆”鲍勃说了这个 20 年前的约定,也说 出了这个餐馆的名字,这种事情,只有当事人才会记得。如果吉米还记得这个约 定,他的表现就应该是很惊喜:“噢,鲍勃!是你!你回来了?”但是他没有。再 看后面吉米说的一句话,两个版本的翻译也是不一样的。删节版是“你们分手以 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原文版却是“不过,我还是觉得两次聚
会的间隔未免太长了。你离开这里后,和你的朋友还有联系吗?”吉米觉得“两次 聚会的间隔未免太长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时间太久了,他已经忘了。 师:他没有第一眼就认出他来,也没有通过鲍勃讲述的20年前的约定就想起来 他是谁,而是很官方地告诉他说这个餐馆5年前就拆除了,因为他负责这一条街 道的治安巡逻,他很了解这一带的一切。对于吉米,原文版的开头还有一些描写 的文字,在删节版中是没有的:“一位警察正神情专注地沿着大路巡逻。路上行 人很少,可见他这种威严的气度并非为了招摇,而是习惯使然。警察高大健 硕,气宇轩昂,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他甩着手中的警棍,灵巧地挥动出各种 复杂的动作,目光还时不时警觉地扫视平静的大路,完全是一副和平保卫者的形 象。”你们读删节版的时候,你对吉米的印象怎么样? 生:一位很有责任感的警察 师:一位为了正义宁愿牺牲什么的警察? 生:牺牲友情。 师:就像我们中国的一句成语,叫什么? 生(齐):大义灭亲 师:对,删节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吉米就是这样一个伟大形象。但是我们刚 才看到原文版中的这些描写文字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傲慢。 生2:凶 生3:趾高气扬 师:嗯,他只是在重复每天都必须要重复的执行公务的途中巧遇了鲍勃,在鲍勃 提到20年前的约定时并没有马上勾起他的回忆,说明他已经忘记了这个约定。 然而鲍勃却记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来看看哪些细节表明鲍勃牢牢记着这个约定? 生:“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 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这个细节 说明鲍勃清楚地记得上次分手的时间,所以这一次也是守时而来。 师:非常好!他清楚地记得分手的时间,除了时间,他还记得什么? 生:第6段中回忆他们在餐馆聚会,然后约定20年后再会的情景,他记得清清 楚楚。 师:好,时间记得,地点记得,事件记得,还记得什么? 生:还记得朋友的长相,第27段中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 个人变得容貌全非”。说明他对朋友的容貌记得很清楚,所以认出了面前的这个 人不是自己的朋友。 师:很好,他不仅记得朋友的容貌,还记得身高,前面说“你的变化不小啊,吉 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原文版中他记得更清楚:“我总 觉得你比原来至少高了二三英寸”。好,除了记得朋友的容貌和身高,他还记得 朋友的什么?当他跟眼前这个他以为只是一个普通警察的吉米谈到他记忆中的 朋友吉米的时候,他怎样评价自己的朋友? 生:第8段,“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 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他觉得吉米是最信得过的人,最诚实可靠的人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原文,看他是怎样评价吉米的:“吉米是我最好的朋友, 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是这世界上最最忠诚、最最可靠的家伙”,“为人忠 厚他绝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还有一句话是删节版中没有的:“我千里迢迢赶
会的间隔未免太长了。你离开这里后,和你的朋友还有联系吗?”吉米觉得“两次 聚会的间隔未免太长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时间太久了,他已经忘了。 师:他没有第一眼就认出他来,也没有通过鲍勃讲述的 20 年前的约定就想起来 他是谁,而是很官方地告诉他说这个餐馆 5 年前就拆除了,因为他负责这一条街 道的治安巡逻,他很了解这一带的一切。对于吉米,原文版的开头还有一些描写 的文字,在删节版中是没有的:“一位警察正神情专注地沿着大路巡逻。路上行 人很少,可见他这种威严的气度并非为了招摇,而是习惯使然。……警察高大健 硕,气宇轩昂,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他甩着手中的警棍,灵巧地挥动出各种 复杂的动作,目光还时不时警觉地扫视平静的大路,完全是一副和平保卫者的形 象。”你们读删节版的时候,你对吉米的印象怎么样? 生:一位很有责任感的警察。 师:一位为了正义宁愿牺牲什么的警察? 生:牺牲友情。 师:就像我们中国的一句成语,叫什么? 生(齐):大义灭亲。 师:对,删节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吉米就是这样一个伟大形象。但是我们刚 才看到原文版中的这些描写文字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1:傲慢。 生 2:凶。 生 3:趾高气扬。 师:嗯,他只是在重复每天都必须要重复的执行公务的途中巧遇了鲍勃,在鲍勃 提到 20 年前的约定时并没有马上勾起他的回忆,说明他已经忘记了这个约定。 然而鲍勃却记得清清楚楚。让我们来看看哪些细节表明鲍勃牢牢记着这个约定? 生:“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 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这个细节 说明鲍勃清楚地记得上次分手的时间,所以这一次也是守时而来。 师:非常好!他清楚地记得分手的时间,除了时间,他还记得什么? 生:第 6 段中回忆他们在餐馆聚会,然后约定 20 年后再会的情景,他记得清清 楚楚。 师:好,时间记得,地点记得,事件记得,还记得什么? 生:还记得朋友的长相,第 27 段中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 个人变得容貌全非”。说明他对朋友的容貌记得很清楚,所以认出了面前的这个 人不是自己的朋友。 师:很好,他不仅记得朋友的容貌,还记得身高,前面说“你的变化不小啊,吉 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原文版中他记得更清楚:“我总 觉得你比原来至少高了二三英寸”。好,除了记得朋友的容貌和身高,他还记得 朋友的什么?当他跟眼前这个他以为只是一个普通警察的吉米谈到他记忆中的 朋友吉米的时候,他怎样评价自己的朋友? 生:第 8 段,“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 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他觉得吉米是最信得过的人,最诚实可靠的人。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原文,看他是怎样评价吉米的:“吉米是我最好的朋友, 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是这世界上最最忠诚、最最可靠的家伙”,“为人忠 厚”“他绝不会忘记我们的约定”,还有一句话是删节版中没有的:“我千里迢迢赶
到这里,就是为了今夜能在这个门口见到他,只要我的老伙计能够赴约,跑这 趟就值了。”你感觉这个人怎么样? 生:重情重义。 师:他认定了吉米还是那个20年前的吉米,认定了他一定会来赴约,为了见老 朋友一面,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在凄风苦雨中一直等一直等,觉得只要能见他 面,跑这一趟就值了。而且,后文我们知道,他是一名通缉犯,那么他此行还 冒着什么危险? 生:被抓捕的危险。 师:越是这样写,到后来我们看到吉米找了一个便衣来抓捕了他的时候,越是能 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生:我觉得吉米做得是对的,但是结局还是会让人感到很悲哀。 师: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你就会单纯地觉得对,而不会感觉到悲哀是吗? 生:也会有悲哀,因为鲍勃由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 师:说到好人坏人,文中有一句话这样说:“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 成坏人。”你怎样评价好人和坏人?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生:我觉得这句话好像双关语,鲍勃从一个过去的好人变成了现在的坏人,而吉 米作为警察,他抓了自己的朋友,也好像有点无情 师:你是不是觉得好人坏人很难评价啊? 生:是的。 师:我们过去看电影,看到警察抓小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作出判断:警察就是 好人,小偷就是坏人。是吧?那为什么今天你同样面对这种警察抓小偷的情节时, 你却觉得很难说了呢? 生:因为此时,鲍勃对于朋友来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他是 个坏人。 师:对于朋友来说,他忠于友情,信守约定,是一个好人;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说, 他破坏了法律秩序,是一个坏人,是吧? 生:我觉得警察和小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是由作品所选择的角度和画面来决定 的,在有些电影里,我们也会觉得警察是坏人,小偷是好人,关键是看作品想要 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 师:说得太好了!关键看作品想要表现什么以及它的呈现方式!呈现方式非常重 要,它甚至会决定内容。这就是我之前要给你们发来两个版本对比阅读的原因 个删节版,一个原文版,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同,内容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原 文版对吉米的描写,语言啊,动作啊,神情啊,都让人感觉是一个神气活现、趾 髙气扬的警察,包括他离开鲍勃时的动作:“警察甩了甩警棍,向前走了一两步”, 说着,就沿着线路继续巡逻去了,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这时的他,有没有 拿定主意要抓鲍勃? 生:拿定主意了。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他问鲍勃:“十点整你就走吗?” 师:这一问是什么用意? 生:计算时间,看来不来得及找人来抓他。 师:对,他已经拿定主意了,但从他离开时的那些动作来看,他心中有没有一点 波澜?
到这里,就是为了今夜能在这个门口见到他,只要我的老伙计能够赴约,跑这一 趟就值了。”你感觉这个人怎么样? 生:重情重义。 师:他认定了吉米还是那个 20 年前的吉米,认定了他一定会来赴约,为了见老 朋友一面,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在凄风苦雨中一直等一直等,觉得只要能见他 一面,跑这一趟就值了。而且,后文我们知道,他是一名通缉犯,那么他此行还 冒着什么危险? 生:被抓捕的危险。 师:越是这样写,到后来我们看到吉米找了一个便衣来抓捕了他的时候,越是能 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生:我觉得吉米做得是对的,但是结局还是会让人感到很悲哀。 师: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你就会单纯地觉得对,而不会感觉到悲哀是吗? 生:也会有悲哀,因为鲍勃由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 师:说到好人坏人,文中有一句话这样说:“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 成坏人。”你怎样评价好人和坏人?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生:我觉得这句话好像双关语,鲍勃从一个过去的好人变成了现在的坏人,而吉 米作为警察,他抓了自己的朋友,也好像有点无情。 师:你是不是觉得好人坏人很难评价啊? 生:是的。 师:我们过去看电影,看到警察抓小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作出判断:警察就是 好人,小偷就是坏人。是吧?那为什么今天你同样面对这种警察抓小偷的情节时, 你却觉得很难说了呢? 生:因为此时,鲍勃对于朋友来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他是一 个坏人。 师:对于朋友来说,他忠于友情,信守约定,是一个好人;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说, 他破坏了法律秩序,是一个坏人,是吧? 生:我觉得警察和小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是由作品所选择的角度和画面来决定 的,在有些电影里,我们也会觉得警察是坏人,小偷是好人,关键是看作品想要 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 师:说得太好了!关键看作品想要表现什么以及它的呈现方式!呈现方式非常重 要,它甚至会决定内容。这就是我之前要给你们发来两个版本对比阅读的原因, 一个删节版,一个原文版,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同,内容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原 文版对吉米的描写,语言啊,动作啊,神情啊,都让人感觉是一个神气活现、趾 高气扬的警察,包括他离开鲍勃时的动作:“警察甩了甩警棍,向前走了一两步”, “说着,就沿着线路继续巡逻去了,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这时的他,有没有 拿定主意要抓鲍勃? 生:拿定主意了。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他问鲍勃:“十点整你就走吗?” 师:这一问是什么用意? 生:计算时间,看来不来得及找人来抓他。 师:对,他已经拿定主意了,但从他离开时的那些动作来看,他心中有没有一点 波澜?
生:没有。他还是例行公事地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习惯性地甩着警棍,如果 心中有波澜,行动上总会有表露的,但从他的动作来看,他心中什么不安和波动 都没有。 师:很好。这次的相遇,以及自己的选择,都没有对他的内心造成冲击,我们还 可以看看原文版上最后的那张便条上的话:“我不便自己动手,所以离开,找了 位便衣代劳。”再看看你们手中的删节版上的表述:“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 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不便”和“不忍”,区别大不大? 生:大。 师:区别很大,再看前面的表述,删节版上是:“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 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原文版上说:“你划火柴的时候我看见的是 张芝加哥通缉犯的脸。”这两种呈现方式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的说法,让人感觉到他对鲍勃还是有感情的;后者的说法,就完全是冷 冰冰的,完全是一副警察面对罪犯时的铁面无情 师:有没有一点朋友情谊或者哪怕一点怜悯? 生:感觉一点都没有。 师:我们的这个删节版是我们的阅读训练中常常用到的一个阅读材料,是经过了 中国人删改的。而这个原文版呢,是忠于欧亨利的小说原文的一个译本。所以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也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那么现 在,我有问题想要问大家:这个鲍勃一定要回来见到吉米,是不是完全出于友情? 那个吉米坚定地选择了抓捕鲍勃,是不是完全出于正义?这两个人的动机,是不 是都真的如此单纯? 生:我感觉鲍勃回来的时候有点想要向他的朋友炫耀的意思。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他说:“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还有前面写到“男 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这说明 他的穿戴都非常讲究,随身的物品都很昂贵。他想要回来向他的朋友炫耀一番, 告诉他自己这些年过得多么多么好。 师:你觉得他有一点炫耀自己的意思是吗? 生:对。 师:很好,或者说,至少他想要向朋友证明他自己的价值,告诉朋友他去西部闯 荡是对的,是有成就的。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西进运动,就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当时选择去西部的人,有很多发了财,也有一些人命运十分悲惨。鲍勃是一个努 力而幸运的人,当然,他自己说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一个空着手走进西部,成功 之后衣锦还乡的人对一个选择留在纽约按部就班安静生活的朋友讲述自己的英 雄奋斗史,是不是会特别自豪? 生:是的。 师:所以,作为男子汉的那种尊严啊荣耀啊价值啊,这都是他想要见朋友一面的 原因。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的确确怀念儿时的友情 我们知道他在西部闯荡的时候,他面临的是怎样的环境啊?这个删节版当中也没 有。我们来看原文:‘发财可不那么容易,得和那些最狡猾精明的脑袋钩心斗角。 在纽约生活,人们难免墨守成规,只有西部惶惶不安的生活才能磨砺出智慧。 他告诉我们,西部的环境是惶惶不安的,人与人之间是钩心斗角的,与那些最狡 猾精明的脑袋斗智斗勇,一方面是富有挑战和值得自豪的事,另一方面他也会觉 得怎么样啊?
生:没有。他还是例行公事地边走边挨家挨户地察看,习惯性地甩着警棍,如果 心中有波澜,行动上总会有表露的,但从他的动作来看,他心中什么不安和波动 都没有。 师:很好。这次的相遇,以及自己的选择,都没有对他的内心造成冲击,我们还 可以看看原文版上最后的那张便条上的话:“我不便自己动手,所以离开,找了 一位便衣代劳。”再看看你们手中的删节版上的表述:“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 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不便”和“不忍”,区别大不大? 生:大。 师:区别很大,再看前面的表述,删节版上是:“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 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原文版上说:“你划火柴的时候我看见的是 一张芝加哥通缉犯的脸。”这两种呈现方式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的说法,让人感觉到他对鲍勃还是有感情的;后者的说法,就完全是冷 冰冰的,完全是一副警察面对罪犯时的铁面无情。 师:有没有一点朋友情谊或者哪怕一点怜悯? 生:感觉一点都没有。 师:我们的这个删节版是我们的阅读训练中常常用到的一个阅读材料,是经过了 中国人删改的。而这个原文版呢,是忠于欧·亨利的小说原文的一个译本。所以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也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那么现 在,我有问题想要问大家:这个鲍勃一定要回来见到吉米,是不是完全出于友情? 那个吉米坚定地选择了抓捕鲍勃,是不是完全出于正义?这两个人的动机,是不 是都真的如此单纯? 生:我感觉鲍勃回来的时候有点想要向他的朋友炫耀的意思。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他说:“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还有前面写到“男 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这说明 他的穿戴都非常讲究,随身的物品都很昂贵。他想要回来向他的朋友炫耀一番, 告诉他自己这些年过得多么多么好。 师:你觉得他有一点炫耀自己的意思是吗? 生:对。 师:很好,或者说,至少他想要向朋友证明他自己的价值,告诉朋友他去西部闯 荡是对的,是有成就的。故事的背景是美国的西进运动,就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当时选择去西部的人,有很多发了财,也有一些人命运十分悲惨。鲍勃是一个努 力而幸运的人,当然,他自己说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一个空着手走进西部,成功 之后衣锦还乡的人对一个选择留在纽约按部就班安静生活的朋友讲述自己的英 雄奋斗史,是不是会特别自豪? 生:是的。 师:所以,作为男子汉的那种尊严啊荣耀啊价值啊,这都是他想要见朋友一面的 原因。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的确确怀念儿时的友情。 我们知道他在西部闯荡的时候,他面临的是怎样的环境啊?这个删节版当中也没 有。我们来看原文:“发财可不那么容易,得和那些最狡猾精明的脑袋钩心斗角。 在纽约生活,人们难免墨守成规,只有西部惶惶不安的生活才能磨砺出智慧。” 他告诉我们,西部的环境是惶惶不安的,人与人之间是钩心斗角的,与那些最狡 猾精明的脑袋斗智斗勇,一方面是富有挑战和值得自豪的事,另一方面他也会觉 得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