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初三年级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卷 2009年5月 认真填写学校、姓名和考号。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 考|2B铅笔作答,修改用橡皮擦掉,不可用涂改液:第二、三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 生签字笔作答 须3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4道小题。第I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知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Ⅱ卷第三部分作文为第六道大题,在答题卡第3页。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及答题卡一并 交回 第I卷(共60分)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2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薄利(b6) 称职(chen) 供奉(gong) 哄抢(hong) B.混浊(hun) 纠葛(ge) 宁可(ning) 喷香(pen) C.中看( zhong)请帖(ti) 匿名(ni) 诩(x道) D.游弋(yi) 真谛(di) 炫耀(xudn) 惬意(qie)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涉及牵涉跋山涉水 B.厉行严厉变本加厉 C.漫长散漫漫不经心 D.运筹筹谋筹莫展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只有一项,该句应是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验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 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向往,是憧憬,是出航时 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
通州区初三年级模拟考试(二) 语文试卷 2009 年 5 月 第 I 卷 (共 60 分)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12 分) 一、(每小题 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 薄.利(bó) 称.职(chèn) 供.奉(ɡònɡ) 哄.抢(hōnɡ) B. 混.浊(hún) 纠葛.(ɡě) 宁.可(nìnɡ) 喷.香(pèn) C. 中.看(zhōnɡ) 请帖.(tiě) 匿.名(nì) 自诩.(xǔ) D. 游弋.(yì) 真谛.(dì) 炫.耀(xuàn) 惬.意(qiè)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涉.及 牵涉. 跋山涉.水 B. 厉.行 严厉. 变本加厉. C. 漫.长 散漫. 漫.不经心 D. 运筹. 筹.谋 一筹.莫展 3. 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只有一项,该句应是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验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 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向往,是憧憬,是出航时 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 考 生 须 知 1.认真填写学校、姓名和考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 2B 铅笔作答,修改用橡皮擦掉,不可用涂改液;第二、三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 签字笔作答。 3.本试卷共 8 页,五道大题,24 道小题。第Ⅰ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Ⅱ卷第三部分作文为第六道大题,在答题卡第 3 页。 4.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及答题卡一并 交回
岸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努力生活,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 实 A.其实春景、秋色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慨。 B.其实春景、秋色与人的心情无关。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D.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怎不也有同样的情怀? 4.下面运用俗语不当的一句是 王东的学习基础实在令人担心,所以如此,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作为一名侦察兵,必须具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过人胆识 C.他是个足球迷,谈起足球,就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什么事都不去想了 D.我们班的学习季员学习确实出色,就是体育成绩总达不到优良,这可真是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 根据下面文字内容,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应是 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 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距离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 那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 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 书,这神奇的宝贝,什么不给你呢? A.手不释卷,可看遍世间百态 B.素不相识,可彼此促膝谈心 C.百看不厌,可心潮汹涌澎湃 D.心驰神往,可阅尽满园春色 6.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唐代人,文学成就为后人传颂,刘、柳二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 内 B.范仲淹、苏轼都是宋代人,在文学成就上,苏轼更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 值 D.《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岸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努力生活,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 实。 A. 其实春景、秋色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慨。 B. 其实春景、秋色与人的心情无关。 C.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D.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怎不也有同样的情怀? 4. 下面运用俗语不当的一句是 A. 王东的学习基础实在令人担心,所以如此,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 作为一名侦察兵,必须具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过人胆识。 C. 他是个足球迷,谈起足球,就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什么事都不去想了。 D. 我们班的学习季员学习确实出色,就是体育成绩总达不到优良,这可真是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 5. 根据下面文字内容,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应是 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距离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 那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 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 书,这神奇的宝贝,什么不给你呢? A. 手不释卷,可看遍世间百态 B. 素不相识,可彼此促膝谈心 C. 百看不厌,可心潮汹涌澎湃 D. 心驰神往,可阅尽满园春色 6.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刘禹锡、柳宗元都是唐代人,文学成就为后人传颂,刘、柳二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 内。 B. 范仲淹、苏轼都是宋代人,在文学成就上,苏轼更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 值。 D. 《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8分) 以下所有试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笔作答 、默写。(4分) 7.(1)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3)在渔人眼中,桃花源内的老人儿童的样子是: (陶渊明《桃花 源记》) (4)最能表明小石潭水清的语句: (柳宗元《小石 潭记》) 三、综合性学习。(8分) 8.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自2009年2月5日的“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红柳中学及时从网上下载“2008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的视频,寒假开学后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历年来,学校都 住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一教育资源,适时开展“感动中国人物激励 我成长”系列教育活动。学校每学年也开展一次“感动校园学生”评选活动。红柳中学 的师生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全区前列。 (1)写出这段文字传递出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2分) (2)你以红柳中学一名学生的身份,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武文斌写一段 “颁奖词”。(2分) (颁奖词的特点: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 现一定的深度,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文字必须精练简洁,寥寥数句 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武文斌,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学员。2008年5月1日,汶川大地震后 他坚决要求参战。在灾区32个日夜里,他没日没夜地苦干,终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 出血这位年仅26岁的解放军战士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消息传出上万民众为他哭别 (3)在“感动中国人物激励我成长”教育活动中,有一项是演讲比赛。演讲稿有一定的 要求。学校向同学们推出著名作家孟伟哉的一首诗《请记住》。要求结合这首诗的 主旨,写一篇演讲稿。请你以红柳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的身份,写一段演讲文字(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8 分) 以下所有试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笔作答 二、默写。(4 分) 7.(1)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3)在渔人眼中,桃花源内的老人儿童的样子是: (陶渊明《桃花 源记》) (4)最能表明小石潭水清的语句: (柳宗元《小石 潭记》) 三、综合性学习。(8 分) 8.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自 2009 年 2 月 5 日的“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红柳中学及时从网上下载“2008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的视频,寒假开学后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历年来,学校都 能抓住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一教育资源,适时开展“感动中国人物激励 我成长”系列教育活动。学校每学年也开展一次“感动校园学生”评选活动。红柳中学 的师生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一直处于全区前列。 (1)写出这段文字传递出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40 字)(2 分) (2)你以红柳中学一名学生的身份,为“2008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武文斌写一段 “颁奖词”。(2 分) (颁奖词的特点: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 现一定的深度,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文字必须精练简洁,寥寥数句, 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 武文斌,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学员。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后, 他坚决要求参战。在灾区 32 个日夜里,他没日没夜地苦干,终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 出血,这位年仅26岁的解放军战士,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消息传出,上万民众为他哭别…… (3)在“感动中国人物激励我成长”教育活动中,有一项是演讲比赛。演讲稿有一定的 要求。学校向同学们推出著名作家孟伟哉的一首诗《请记住》。要求结合这首诗的 主旨,写一篇演讲稿。请你以红柳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的身份,写一段演讲文字(无
需很长),但必须用上“油然而生”“前赴后继”“中流砥柱”“历历在目”四个 成语,词序不限。(4分) 请记住 有的战士牺牲得惊天动地 有的战士牺牲得平凡无奇 但只要他倒下是为了祖国 你便应当记着他像记着真理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出师表》选段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奉命于危难之间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咨臣以当世之事 恐托付不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不效,则治臣之罪 进尽忠言 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由是感激 C.兵甲已足 D.庶竭驽钝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A.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2.选文作者写的情真意切,①②段作者表明的用意各是什么?(2分)
需很长),但必须用上“油然而生”“前赴后继”“中流砥柱”“历历在目”四个 成语,词序不限。(4 分) 请记住 有的战士牺牲得惊天动地 有的战士牺牲得平凡无奇 但只要他倒下是为了祖国 你便应当记着他像记着真理 四、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出师表》选段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 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奉命.于危难之间 先帝不以.臣卑鄙 A. B.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咨臣以.当世之事 恐托付不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 D. 不效.,则治臣之罪 进尽忠.言 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B.由是.感激 C.兵甲.已足 D.庶竭驽钝. 11.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 分) A.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B.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2. 选文作者写的情真意切,①②段作者表明的用意各是什么?(2 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秋声一片》(10分) 秋声一片 林清玄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 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 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 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 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 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 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 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 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 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 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 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 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 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 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 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 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秋声一片》(10 分) 秋声一片 林清玄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 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 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 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 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 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 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 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 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 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 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 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 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 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 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 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子,有粒子,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 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 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