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九死一生”,很明确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怪现 状”,都归结为“我”(即九死一生)二十年的亲见亲闻。这样,既使得全书故事前后连贯, 读来给人以亲切感,又使作者能够及时地通过这个人物很容易地进入故事,发表议论。更重 要的是,这部小说还设置了几个正面人物,虽然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而存 在的,但这样的布局也是很有创意的。小说的语言平易生动,明快风趣。当然,它也有谴责 小说那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①的通病 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 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此后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 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 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 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在这个时期以“新剧”或“文明新戏”之名开始传入。1917至1918 年间,春柳社等先后在日本和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进化团稍后又在长江下游各地演出 宣传革命的幕表戏多种;这些活动既从思想战线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也为我国戏剧输入了新 的血液 这些运动的倡导和实践为新文学的出现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而真正引导中国文学走上 现代化之路则是林译小说。林纾所翻译小说的大量的英国和法国的带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后来的新文学的先驱们受到了最初的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因 此,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小说是中国文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桥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郭沫若主要以诗人闻名,但早期的郭氏也创作了不少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作品。郭沫若 (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思想内容:一、表现幻美,如《牧羊哀话》叙写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合日 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他的女儿配荑与仆人尹石虎的儿子尹子英在青梅竹马的牧羊中产 生了爱情:但由于子爵的继室李夫人和仆人石虎的背叛,石虎在进入子爵住处刺杀子爵的时 候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喀尔美萝的姑娘》写中国留学生对卖糖食日本少女“欲灭不灭的幻 美”的痴心追寻。具有“诙奇诡异”(郑伯奇语)的风格:中篇书信体小说《落叶》是一部 有厚度、格调高的爱情悲剧作品。小说通过41封书信,情真意切地倾吐了女主人公菊子姑 娘的爱、怨、哀、恨,以及悬忧与焦虑,追求与幻灭,篇篇都是“纯情的、热烈的”,“不加 修饰的”“绝好的诗”。《叶罗提之墓》写叔嫂相恋,对儿童初期萌生的性心理描写得细致入 微,对青年殉情时那种激越得情绪渲染得如炽如烈。二、表现自身的困顿,如《行路难》、《歧 路》写主人公爱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苦难生活,是以自我的人生经历写成的 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 具有很强的抒情情,具有诗一般的格调和情境。自叙性,《行路难》等作品都是作家自我的 人生经历为蓝本写出的。传奇性,《牧羊哀话》演绎古代朝鲜王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曲折。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8卷2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
6 人物——“九死一生”,很明确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怪现 状”,都归结为“我”(即九死一生)二十年的亲见亲闻。这样,既使得全书故事前后连贯, 读来给人以亲切感,又使作者能够及时地通过这个人物很容易地进入故事,发表议论。更重 要的是,这部小说还设置了几个正面人物,虽然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而存 在的,但这样的布局也是很有创意的。小说的语言平易生动,明快风趣。当然,它也有谴责 小说那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①的通病。 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 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此后,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 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 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 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在这个时期以“新剧”或“文明新戏”之名开始传入。1917 至 1918 年间,春柳社等先后在日本和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进化团稍后又在长江下游各地演出 宣传革命的幕表戏多种;这些活动既从思想战线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也为我国戏剧输入了新 的血液。 这些运动的倡导和实践为新文学的出现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而真正引导中国文学走上 现代化之路则是林译小说。林纾所翻译小说的大量的英国和法国的带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后来的新文学的先驱们受到了最初的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因 此,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小说是中国文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桥梁。 第二章 20 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郭沫若主要以诗人闻名,但早期的郭氏也创作了不少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作品。郭沫若 (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思想内容:一、表现幻美,如《牧羊哀话》叙写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合日 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他的女儿配荑与仆人尹石虎的儿子尹子英在青梅竹马的牧羊中产 生了爱情;但由于子爵的继室李夫人和仆人石虎的背叛,石虎在进入子爵住处刺杀子爵的时 候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喀尔美萝的姑娘》写中国留学生对卖糖食日本少女“欲灭不灭的幻 美”的痴心追寻。具有“诙奇诡异”(郑伯奇语)的风格;中篇书信体小说《落叶》是一部 有厚度、格调高的爱情悲剧作品。小说通过 41 封书信,情真意切地倾吐了女主人公菊子姑 娘的爱、怨、哀、恨,以及悬忧与焦虑,追求与幻灭,篇篇都是“纯情的、热烈的”,“不加 修饰的”“绝好的诗”。《叶罗提之墓》写叔嫂相恋,对儿童初期萌生的性心理描写得细致入 微,对青年殉情时那种激越得情绪渲染得如炽如烈。二、表现自身的困顿,如《行路难》、《歧 路》写主人公爱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苦难生活,是以自我的人生经历写成的。 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 具有很强的抒情情,具有诗一般的格调和情境。自叙性,《行路难》等作品都是作家自我的 人生经历为蓝本写出的。传奇性,《牧羊哀话》演绎古代朝鲜王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曲折。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 8 卷 23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留学日本。创造社主要成员。擅长于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 此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 比较多,且带有变态特征。显示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和理性节制之间的矛盾,而思想的意义 和艺术的魅力都来自于这样的矛盾的张力。作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强化,他1930年代创作 了《出奔》、《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洋溢着肉欲情绪的作品。1930年代曾经有向客 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的写主人公知识分子“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从相识到误会到相知的过程,在一片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中隐约表达了对工人生活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薄奠》对人力车夫的 生活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因为涉及“工人”和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因而作者认为这些小 说“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与性爱有关的情节和描写,这也是郁达夫历来颇受争议的 重要方面。在郁达夫的小说,大量涉及情爱描写和情节,但是它与传统小说如《金瓶梅》的 性爱技巧的白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受到近现代西方心理主义的影响,注重的性心理的描 写和展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性爱涉及性自慰、窥视等,涉及异性恋、同性恋和乱伦恋 还大量涉及士大夫的妓院生活等。在郁达夫的这些性恋描写中,它一是把性恋作为个性解放 来看待,甚至这所谓的个性解放可以冲破性别的和伦理的界限;二是把性恋看作是士大夫对 社会不满的宣泄和逃避的处所:三是通过这样的性恋,表达与性恋对象之间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落魄感受。从郁达夫理性的创作观念来说,他试图通过对“性的苦闷”“的讲述来表达 “生的苦闷”。对于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历来分歧比较大,郭沫若认为,这是对封建礼 教的一次“闪击”,让那些封建的卫道士们有“作假的困难”。而苏雪林则直接指斥它是“色 情文学”。(《论郁达夫的小说》)而周作人认为,《沉沦》这样的小说在五四时期是具有反封 建的意义的,但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作品对于青少年读者具有负面作用。从今天来看,这样 的作品在五四时期确实具有一股强大的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决的力量,但是其中的大量性描写 尤其是违背伦理的性描写,确实有道德层面上可指责的地方。但也正是郁达夫的小说才成就 中国现代性恋文学以及对于性恋的审美意识。 自叙传小说:1、自叙性。很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的小说,或者表现了自我的真 实的情绪。因此带有很强烈的自叙。而且他也认为,文学大多是作家的自叙传。在文学史上 人们经常郁达夫的自叙小说当作自传,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郁达夫的小说中是有着大 量的人生的经历,但是同样里面也充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沉沦》结尾主人公他的蹈 海自尽就是典型的例子。2、表现自我。作品中尽管人物不断的变换,如他、于质夫、黄仲 则,但都在叙述“我”的心理和感受。3、表现变态的性心理,4、浪漫的感伤情调:5、诗 意化的语言。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的意境,或者直接引用外国诗歌或将自己创作的 古诗插入文中。这样形成了小说的诗的境界,和清丽感伤的语言风格 自叙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的潮流,是郁达夫这批留日作家身受日本文坛当时所流 行的“私小说”影响的结果。“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所以有的翻译者将“私”小 说译为“自我小说”。这种抒情化、主观化、心境化的私小说,既与创作社诸君的气质和个 ①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②仲密(周作人)《<沉沦>》《晨报副刊》1922326
7 留学日本。创造社主要成员。擅长于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 此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 比较多,且带有变态特征。显示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和理性节制之间的矛盾,而思想的意义 和艺术的魅力都来自于这样的矛盾的张力。作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强化,他 1930 年代创作 了《出奔》、《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洋溢着肉欲情绪的作品。1930 年代曾经有向客 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的写主人公知识分子“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从相识到误会到相知的过程,在一片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中隐约表达了对工人生活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薄奠》对人力车夫的 生活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因为涉及“工人”和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因而作者认为这些小 说“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与性爱有关的情节和描写,这也是郁达夫历来颇受争议的 重要方面。在郁达夫的小说,大量涉及情爱描写和情节,但是它与传统小说如《金瓶梅》的 性爱技巧的白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受到近现代西方心理主义的影响,注重的性心理的描 写和展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性爱涉及性自慰、窥视等,涉及异性恋、同性恋和乱伦恋, 还大量涉及士大夫的妓院生活等。在郁达夫的这些性恋描写中,它一是把性恋作为个性解放 来看待,甚至这所谓的个性解放可以冲破性别的和伦理的界限;二是把性恋看作是士大夫对 社会不满的宣泄和逃避的处所;三是通过这样的性恋,表达与性恋对象之间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落魄感受。从郁达夫理性的创作观念来说,他试图通过对“性的苦闷”“的讲述来表达 “生的苦闷”。对于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历来分歧比较大,郭沫若认为,这是对封建礼 教的一次“闪击”,让那些封建的卫道士们有“作假的困难”。 ①而苏雪林则直接指斥它是“色 情文学”。(《论郁达夫的小说》)而周作人认为,《沉沦》这样的小说在五四时期是具有反封 建的意义的,但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作品对于青少年读者具有负面作用。②从今天来看,这样 的作品在五四时期确实具有一股强大的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决的力量,但是其中的大量性描写 尤其是违背伦理的性描写,确实有道德层面上可指责的地方。但也正是郁达夫的小说才成就 中国现代性恋文学以及对于性恋的审美意识。 自叙传小说:1、自叙性。很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的小说,或者表现了自我的真 实的情绪。因此带有很强烈的自叙。而且他也认为,文学大多是作家的自叙传。在文学史上 人们经常郁达夫的自叙小说当作自传,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郁达夫的小说中是有着大 量的人生的经历,但是同样里面也充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沉沦》结尾主人公他的蹈 海自尽就是典型的例子。2、表现自我。作品中尽管人物不断的变换,如他、于质夫、黄仲 则,但都在叙述“我”的心理和感受。3、表现变态的性心理,4、浪漫的感伤情调;5、诗 意化的语言。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的意境,或者直接引用外国诗歌或将自己创作的 古诗插入文中。这样形成了小说的诗的境界,和清丽感伤的语言风格。 自叙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的潮流,是郁达夫这批留日作家身受日本文坛当时所流 行的“私小说”影响的结果。“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所以有的翻译者将“私”小 说译为“自我小说”。这种抒情化、主观化、心境化的私小说,既与创作社诸君的气质和个 ① 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② 仲密(周作人)《<沉沦>》《晨报副刊》1922.3.26
性相吻合,又能将他们急于表现的思想情感对象化:私小说的自叙传性质,便于将他们青春 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自审意识对象化;私小说忏悔告白的艺术特征,便于将 他们青春期自我认同混乱的矛盾心理外化:私小说的幻灭、颓废情绪,便于他们将青春期人 生选择和爱情追求遭受挫折的悲观、忧伤情感感性化。郁达夫的这种自叙传小说创作观念在 早期的创作社小说中,主要落实为把小说创作重心由客观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转向以主 观心理情绪为中心,从而淡化了小说文体客观再现的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主观表现的功能。 因此,从内容上看,他们在这种外来小说形式中既融进了创造社诸君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剧情 感,又契合了他们表现的青春心态。从形式上看,这种外来小说形式的影响,既推动了中国 现代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探索,又推动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诞生 张资平是从新文学开始之初就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他是 一个重要的角儿。出版24部中长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集,还出版了大量得文艺理论、外国 文学研究、自传等作品七、八十种。长篇小说《苔莉》、《最后的幸福》写新女性对于自由恋 爱的追求。《创造》创刊号出版后,茅盾于1922年以笔名“损”发表《《创造〉给我的印象 文,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谈论他读张资平小说之后的意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关于张资平小说最早的评论。茅盾在文中对张资平1920年发表在《学艺》上的处女 作《约檀河之水》和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以及《创造》创刊号上的短篇小说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和长篇连载《上帝的儿女们》都有精到、准确的评价。他说:“我 最初看见张资平君的作品,是《学艺》杂志的《约檀河之水》,这篇东西很使我感动,今年 春看《冲积期化石》,觉得反差些”,主要缺点是“结构上似乎嫌散漫些”。《上帝的儿女们》 写法很好,对话很传神,符合人物身份。这篇小说只发表了前面两章,可他还是大胆预言“这 篇东西该是杰作”。他说,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肯费笔墨为这一个平常的不幸 的女子鸣不平”,“我是对于作者表敬意的”。① 第四节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鸳鸯蝴蝶派,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它没有统一的 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但围绕着《礼拜六》、《小说月报》等刊物形成了一个风格内涵和作 者相对稳定的创作潮流。其中的《礼拜六》杂志是那个时代最为知名的,因此又被称为礼拜 六派。这个流派以言情小说的创作为主,主要情节都是哥哥妹妹谈恋爱封建家长棒打鸳鸯飞 等,由于他们写小说常用“卅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诗句,所以被称为“鸳鸯蝴 蝶派”。它们中的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徐枕亚和他的《玉梨魂》、周瘦鹃和他的《秋海棠》 李涵秋和他的《广陵潮》、张恨水和他的《南国相思谱》、《春明外史》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创作中取材广泛,从作品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并通 过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反封建、争民主的现代意识。善于运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方法, 诸如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情感套路来满足市民阶层的休闲需要。新文学阵营认为鸳鸯 蝴蝶派是腐朽和消极的,因此对它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也确实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对现 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作用,而且在私人情感受到国家民族观念挤压的时代,它通过文学文本保 存了私人情感。通过鸳鸯蝴蝶派的繁荣,也可见到现代商业经济对于文学的趣味功能的激发。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早期创作,作家灿若群星,体式也繁复多样。而在通俗小说的众多 ①茅盾.《《创造)给我的印象》《文学旬刊》,第38期,1921-5-21
8 性相吻合,又能将他们急于表现的思想情感对象化:私小说的自叙传性质,便于将他们青春 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自审意识对象化;私小说忏悔告白的艺术特征,便于将 他们青春期自我认同混乱的矛盾心理外化;私小说的幻灭、颓废情绪,便于他们将青春期人 生选择和爱情追求遭受挫折的悲观、忧伤情感感性化。郁达夫的这种自叙传小说创作观念在 早期的创作社小说中,主要落实为把小说创作重心由客观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转向以主 观心理情绪为中心,从而淡化了小说文体客观再现的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主观表现的功能。 因此,从内容上看,他们在这种外来小说形式中既融进了创造社诸君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剧情 感,又契合了他们表现的青春心态。从形式上看,这种外来小说形式的影响,既推动了中国 现代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探索,又推动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诞生。 张资平是从新文学开始之初就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他是 一个重要的角儿。出版 24 部中长篇小说,8 部短篇小说集,还出版了大量得文艺理论、外国 文学研究、自传等作品七、八十种。长篇小说《苔莉》、《最后的幸福》写新女性对于自由恋 爱的追求。。《创造》创刊号出版后,茅盾于 1922 年以笔名“损”发表《〈创造〉给我的印象》 一文,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谈论他读张资平小说之后的意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关于张资平小说最早的评论。茅盾在文中对张资平 1920 年发表在《学艺》上的处女 作《约檀河之水》和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以及《创造》创刊号上的短篇小说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和长篇连载《上帝的儿女们》都有精到、准确的评价。他说:“我 最初看见张资平君的作品,是《学艺》杂志的《约檀河之水》,这篇东西很使我感动,今年 春看《冲积期化石》,觉得反差些”,主要缺点是“结构上似乎嫌散漫些”。《上帝的儿女们》 写法很好,对话很传神,符合人物身份。这篇小说只发表了前面两章,可他还是大胆预言“这 篇东西该是杰作”。他说,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肯费笔墨为这一个平常的不幸 的女子鸣不平”,“我是对于作者表敬意的” 。①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鸳鸯蝴蝶派,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它没有统一的 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但围绕着《礼拜六》、《小说月报》等刊物形成了一个风格内涵和作 者相对稳定的创作潮流。其中的《礼拜六》杂志是那个时代最为知名的,因此又被称为礼拜 六派。这个流派以言情小说的创作为主,主要情节都是哥哥妹妹谈恋爱封建家长棒打鸳鸯飞 等,由于他们写小说常用“卅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诗句,所以被称为“鸳鸯蝴 蝶派”。它们中的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徐枕亚和他的《玉梨魂》、周瘦鹃和他的《秋海棠》、 李涵秋和他的《广陵潮》、张恨水和他的《南国相思谱》、《春明外史》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创作中取材广泛,从作品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并通 过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反封建、争民主的现代意识。善于运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方法, 诸如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情感套路来满足市民阶层的休闲需要。新文学阵营认为鸳鸯 蝴蝶派是腐朽和消极的,因此对它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也确实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对现 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作用,而且在私人情感受到国家民族观念挤压的时代,它通过文学文本保 存了私人情感。通过鸳鸯蝴蝶派的繁荣,也可见到现代商业经济对于文学的趣味功能的激发。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早期创作,作家灿若群星,体式也繁复多样。而在通俗小说的众多 ① 茅盾.《〈创造〉给我的印象》《文学旬刊》,第 38 期,1921-5-21
作家和作品中,影响最大,创作量也最为丰富,堪称为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的是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曾任芜 湖《皖江日报》、北京《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上海《立报》、重庆《新民报》总编辑和副 刊主编,并创办《南京人报》。早年办报的同时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带有明显的鸳蝴 派特点的小说,主要有《南国相思谱》《未婚妻》等;1930年代,他相继出版了《春明外史》 《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将对社会的揭露和情爱悲剧相结合,受到市民社会 读者的广泛的欢迎;从抗战时期直到1949年后,倾向于表现抗战内容和讽喻社会,作有《虎 贲万岁》《八十一梦》和《魑魅魍魎》等作品。他一生勤于写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 为丰富的小说家 张恨水的创作具有两套笔墨,一个是时事评论,一个是小说创作。小说可以说是海市蜃 楼,可以满足幻想;而时评则直接关注时世,时时干预现实,它体现的是主体的国家意识。 这两套笔墨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与娱乐的兼容态度。这种“兼容”的态度, 导致其小说创作融入政论的因子,并在某些时候充当政治的载体,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 国家寓言 在五四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是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张恨水走了一条逐 渐向五四精神靠拢的创作道路。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最初所走的也是鸳鸯 蝴蝶派的路子,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格调,但他又将 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在题材的处理上,他往往努力做到情爱与国 家“兼顾”。在前期的作品中,情爱与国家内涵往往是分裂的。即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是作家 以旁观者的视角插入叙述,而这些内容对情爱故事影响并不大。他的第一个单行本《春明外 史》就具有“两重文格”。作家设置了“报人”杨杏圆这个人物,主人公的身份使其一方面 能够揭露军阀的腐败,另一方面能够叙写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正如范伯群先生所说,这是 一部“社会言情小说”。①在另一部长篇《金粉世家》中虽仍然是在“兼顾”情爱与国家,但 已经注意带以情爱故事体现国家内涵了。这部小说的“重点放在这个‘家’上”,着重写北 伐战争之前北京金姓的内阁总理的繁华绮丽的大家族。借“六朝金粉”的典故铺叙了豪门贵 族的兴盛衰败史。这书里写了金铨总理一家的悲欢离合、荒淫无耻的生活,“自然,也反映 了当时官场和一般的中上层的社会相。”同样作品主要是以金燕西与冷清秋这对夫妻的恋 爱、结婚、反目、离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金燕西与冷清秋恋爱的失败最后归结为燕西的纨 绔子弟的恶劣习性,当他不但是一般的纨绔子弟而且是内阁总理的儿子时,燕西也就不再是 他本人而是类群性的代表了,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了,于是这样的恋爱 故事就承载了国家民族性的内容。但这部小说由于它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使情爱故 事的国家寓言性表现得极为暧昧。而《啼笑因缘》则实现了真正的情爱故事与国家观念的融 合。小说是叙述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的仗势霸占民 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这里的主人公樊家树虽出身于豪门但却反 “门阀制度”,恋爱不以“权势金钱”为转移,而且当沈凤喜失身于军阀刘国柱之后,他还 认为:“身体上受了一点侮辱,却与彼此的爱情,一点没有关系。”这种不受门阀、节烈等封 建观念左右的言行,都具有反封建的因素。正宗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往往在男女主人公之间, 即两个个体之间制造麻烦,因此这样的情爱故事往往是单纯的情爱纠葛。但张恨水却将这种 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文学评论》,1982(1) 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文史资料》198070)
9 作家和作品中,影响最大,创作量也最为丰富,堪称为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的是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曾任芜 湖《皖江日报》、北京《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上海《立报》、重庆《新民报》总编辑和副 刊主编,并创办《南京人报》。早年办报的同时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带有明显的鸳蝴 派特点的小说,主要有《南国相思谱》《未婚妻》等;1930 年代,他相继出版了《春明外史》 《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将对社会的揭露和情爱悲剧相结合,受到市民社会 读者的广泛的欢迎;从抗战时期直到 1949 年后,倾向于表现抗战内容和讽喻社会,作有《虎 贲万岁》《八十一梦》和《魑魅魍魉》等作品。他一生勤于写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 为丰富的小说家。 张恨水的创作具有两套笔墨,一个是时事评论,一个是小说创作。小说可以说是海市蜃 楼,可以满足幻想;而时评则直接关注时世,时时干预现实,它体现的是主体的国家意识。 这两套笔墨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与娱乐的兼容态度。这种“兼容”的态度, 导致其小说创作融入政论的因子,并在某些时候充当政治的载体,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 国家寓言。 在五四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是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张恨水走了一条逐 渐向五四精神靠拢的创作道路。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最初所走的也是鸳鸯 蝴蝶派的路子,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格调,但他又将 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在题材的处理上,他往往努力做到情爱与国 家“兼顾”。在前期的作品中,情爱与国家内涵往往是分裂的。即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是作家 以旁观者的视角插入叙述,而这些内容对情爱故事影响并不大。他的第一个单行本《春明外 史》就具有“两重文格”。作家设置了“报人”杨杏圆这个人物,主人公的身份使其一方面 能够揭露军阀的腐败,另一方面能够叙写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正如范伯群先生所说,这是 一部“社会言情小说”。①在另一部长篇《金粉世家》中虽仍然是在“兼顾”情爱与国家,但 已经注意带以情爱故事体现国家内涵了。这部小说的“重点放在这个‘家’上”,着重写北 伐战争之前北京金姓的内阁总理的繁华绮丽的大家族。借“六朝金粉”的典故铺叙了豪门贵 族的兴盛衰败史。这书里写了金铨总理一家的悲欢离合、荒淫无耻的生活,“自然,也反映 了当时官场和一般的中上层的社会相。”②同样作品主要是以金燕西与冷清秋这对夫妻的恋 爱、结婚、反目、离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金燕西与冷清秋恋爱的失败最后归结为燕西的纨 绔子弟的恶劣习性,当他不但是一般的纨绔子弟而且是内阁总理的儿子时,燕西也就不再是 他本人而是类群性的代表了,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了,于是这样的恋爱 故事就承载了国家民族性的内容。但这部小说由于它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使情爱故 事的国家寓言性表现得极为暧昧。而《啼笑因缘》则实现了真正的情爱故事与国家观念的融 合。小说是叙述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的仗势霸占民 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这里的主人公樊家树虽出身于豪门但却反 “门阀制度”,恋爱不以“权势金钱”为转移,而且当沈凤喜失身于军阀刘国柱之后,他还 认为:“身体上受了一点侮辱,却与彼此的爱情,一点没有关系。”这种不受门阀、节烈等封 建观念左右的言行,都具有反封建的因素。正宗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往往在男女主人公之间, 即两个个体之间制造麻烦,因此这样的情爱故事往往是单纯的情爱纠葛。但张恨水却将这种 ① 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文学评论》,1982(1) ②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文史资料》1980(70)
造成爱情的波折的原因由个体之间转移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到男女主 人公的情爱故事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场面被揉进情爱故事中,成为故事的极为重要的 部分。在《啼笑因缘》中本已订婚的樊家树与沈凤喜,正是由于军阀刘国柱的诱奸沈凤喜 才使故事没有沿着预定方向发展,而急转直下。外在于爱情的社会腐朽势力的干预,导致了 爱情的悲剧,那么爱情故事也就成了社会谴责故事了。因此较之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这部作品的真正成就是较为完美的情爱/国家寓言。这样的情爱/国家寓言在张恨水后来的创 作中已经成为定式。即使在抗战时期,例如在写《大江东去》时,他还是提到“故事能在抗 战言情上兼有者” 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相错合。商业文明培育了一个 习惯于休闲与消遣的市民阶层。这就使得现代文学话语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 话语可分为知识分子话语和市民通俗话语两个部分。张恨水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感 受着国家吁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同时感受着来自市民社会的需求。他作为依靠写作生活的 人(所谓“写手”)又不能无视这样的市场的存在,不能蔑视市民的趣味 张恨水将明清时代的言情套路充分现代化,将个性解放和阶级压迫熔铸于故事之中 《春明外史》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作品也以杨杏圆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 写他与妓女梨云,与才女李冬青之间的“贞情的三角恋爱”。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在 《啼笑因缘》中以樊家树为叙述的中心,写他与(四个女子主要是)戏子沈凤喜之间的恋爱 以及军阀刘国柱诱奸沈凤喜所造成的情爱延宕,使情节一波三折。他甚至还加入了武侠的情 节,使情与义相结合。在故事的叙述中他还尽量做到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爱情是文学创 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张恨水式的哀情故事更能博得市民社会的眼泪。而他的情节迷宫,则 给追求娱乐和消遣的市民提供了智力测试一般的游戏满足。对于情爱内容在阅读中的作用, 张恨水是有充分认识的。在写《虎贲万岁》时,他说:“小说就是小说,若是象写战史一样 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要求甲乙二位(按,指向他提供材料者 一笔者注)找点软性的材料穿插在里面。”②。抗战铁血加罗曼司不但是他熟悉的创作套路 更是吸引读者的法宝 从总体上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张恨水是芜杂的,其中既有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知识 分子的国家观念,又有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思想;可以说他的创作在现代既能够贏得市民 读者又能够获得知识分子层面的认同是与他将通俗的情爱故事与知识分子的国家梦想的糅 合紧密相关的。当然张恨水的流行也与他的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关。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 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 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 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征。 第四章20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早年留学日本,抗战期间曾沦为汉奸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1921年发表《美文》倡导写“记述 ①张恨水.《大江东去·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张恨水.《虎责万岁·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 造成爱情的波折的原因由个体之间转移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到男女主 人公的情爱故事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场面被揉进情爱故事中,成为故事的极为重要的一 部分。在《啼笑因缘》中本已订婚的樊家树与沈凤喜,正是由于军阀刘国柱的诱奸沈凤喜, 才使故事没有沿着预定方向发展,而急转直下。外在于爱情的社会腐朽势力的干预,导致了 爱情的悲剧,那么爱情故事也就成了社会谴责故事了。因此较之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这部作品的真正成就是较为完美的情爱/国家寓言。这样的情爱/国家寓言在张恨水后来的创 作中已经成为定式。即使在抗战时期,例如在写《大江东去》时,他还是提到“故事能在抗 战言情上兼有者”①。 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相错合。商业文明培育了一个 习惯于休闲与消遣的市民阶层。这就使得现代文学话语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 话语可分为知识分子话语和市民通俗话语两个部分。张恨水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感 受着国家吁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同时感受着来自市民社会的需求。他作为依靠写作生活的 人(所谓“写手”)又不能无视这样的市场的存在,不能蔑视市民的趣味。 张恨水将明清时代的言情套路充分现代化,将个性解放和阶级压迫熔铸于故事之中。 《春明外史》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作品也以杨杏圆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 写他与妓女梨云,与才女李冬青之间的“贞情的三角恋爱”。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在 《啼笑因缘》中以樊家树为叙述的中心,写他与(四个女子主要是)戏子沈凤喜之间的恋爱, 以及军阀刘国柱诱奸沈凤喜所造成的情爱延宕,使情节一波三折。他甚至还加入了武侠的情 节,使情与义相结合。在故事的叙述中他还尽量做到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爱情是文学创 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张恨水式的哀情故事更能博得市民社会的眼泪。而他的情节迷宫,则 给追求娱乐和消遣的市民提供了智力测试一般的游戏满足。对于情爱内容在阅读中的作用, 张恨水是有充分认识的。在写《虎贲万岁》时,他说:“小说就是小说,若是象写战史一样 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要求甲乙二位(按,指向他提供材料者 ━━笔者注)找点软性的材料穿插在里面。”②。抗战铁血加罗曼司不但是他熟悉的创作套路, 更是吸引读者的法宝。 从总体上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张恨水是芜杂的,其中既有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知识 分子的国家观念,又有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思想;可以说他的创作在现代既能够赢得市民 读者又能够获得知识分子层面的认同是与他将通俗的情爱故事与知识分子的国家梦想的糅 合紧密相关的。当然张恨水的流行也与他的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关。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 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 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 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征。 第四章 20 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早年留学日本,抗战期间曾沦为汉奸。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1921 年发表《美文》倡导写“记述 ①张恨水.《大江东去·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② 张恨水.《虎贲万岁·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