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一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信阳市2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 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 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 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 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 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 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 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 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 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 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 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 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 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 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 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 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 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 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 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 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 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 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 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 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 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 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竞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 吗?为什么?(5分)
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信阳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 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 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 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 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 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 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 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 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 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 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 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 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 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 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 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 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 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 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 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 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 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 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 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 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 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 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 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 吗?为什么?(5 分)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 洞。 。(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五、(22分)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分)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 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 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4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对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作者把屈原祠比作“精神殿堂”,“圣 殿”是对屈原高度的赞颂,而“精神”则是对屈原最伟大的爱国思想的体现 15含义不一样。(1分)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 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醒对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两个“明镜”含义不 同。在组织答案时,要揭示其不同的具体内容。 16.(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 之心。(3分)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3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分)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 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和品艺术技巧的鉴赏。首先在最后一段找到相关的语句,不难看 出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再者,要说明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14-17题,除17题第一问外均为意思对即可。 豫南七校2008-2009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五、(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毎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 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 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 洞。(3 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答: 五、(22 分)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 分) 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 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 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4 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作者把屈原祠比作“精神殿堂”,“圣 殿”是对屈原高度的赞颂,而“精神”则是对屈原最伟大的爱国思想的体现。 15.含义不一样。(1 分) 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 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4 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醒对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两个“明镜”含义不 同。在组织答案时,要揭示其不同的具体内容。 16.(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 之心。(3 分)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3 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 分)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 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4 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和品艺术技巧的鉴赏。首先在最后一段找到相关的语句,不难看 出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再者,要说明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14—17 题,除 17 题第一问外均为意思对即可。 豫南七校 2008-2009 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五、(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 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飄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凊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 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 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舂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4.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15.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分) 16.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 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 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 14.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 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 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 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 年 03 期 14.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 分) ▲ ▲ 15.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 分) ▲ ▲ 16.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 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 ▲ 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 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 分) ▲ ▲ 14.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 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15.答案:(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 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 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6.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7.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 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 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 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 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河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08-2009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20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 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遺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
15.答案:(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 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 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6.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7.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 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 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 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 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河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 2008-2009 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五、(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20 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 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 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 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 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 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 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 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 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 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 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 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 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 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 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15.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4分) 1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分) 17.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 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 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 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 90 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 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 6 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 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 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 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 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 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 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 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 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 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 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 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 第 16 版) 15.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4 分) 1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 分) 17.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 分)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5.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 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 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