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例如沙蚕、矶沙蚕及裂虫等。生殖细胞释放之后成体死亡。有的雄性沙蚕还可通过肛门排 出精子。一些多毛类的卵排到体外后即很快分散,另一些种如沙蠼等产生粘液状的卵块,并附着 在泥沙表面或其他物体上。自裂虫可分泌粘液而形成卵囊,并附着在身体腹面。还有的种性成熟 时,疣足也变成了携卵工具。一些管居的种类具有孵育其受精卵的特性,如蛰龙介等将卵附着在 管内,并在其中孵化。一种淡水生活的沙蚕(N. imnicola)、卵在体腔中受精,并在体腔中发 育成幼虫后才被排出体外。多毛类一般不发生交配行为,卵都在海水中受精 些多毛类在生殖时期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生殖现象,如异型化现象( epitoky)、群婚 ( swarming)现象等。例如沙蚕、矶沙蚕、裂虫等在生殖时期离开它们穴居的生活环境,开始在 水中游泳,同时头部、体节、疣足、刚毛等会发生形态改变而出现异型化。一种微点沙蚕 (N. irrorata)在生殖时眼变的很大,口前触手及触须减少,身体出现分区,即前15-20个体 节之后变成生殖体节,体节膨大(图9-25A),疣足也相应地膨大,刚毛的末端成匙状(图9· 25B,C),整个身体明显地区分成两段。另一个著名的异型化例子是一种矶沙蚕 Palola viridis, 生殖时身体的前端没有变化,但后端的体节变得细长,形成一长链状,而且每个体节的腹面中央 有一眼点(图9-25D) 图9-25多 的异型现象 占 M. irrorata)雄性异型个体:B,C微点沙蚕未异型与 异型的多毛类生殖时还常伴随有群婚现象,就是说性成熟的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如光强度 的改变,使异型虫体成群的离开海底,游到水面,雌雄个体相互环绕游动,进行群婚。实验证明, 这时雌性个体释放性外激素,以吸引雄性个体,并刺激雄性个体释放精子;精子又反过来刺激雌 性产卵,这样以保证大量的个体同时释放精子与卵子,使卵易于受精。行群婚的沙蚕往往是能生 物发光的个体,当群婚时,常使其周围的海面出现一片光环。群婚现象与季节、月光的周期变化 相关。例如有的矶沙蚕在每年七月的下弦时出现群婚,有的种在每年10-11月下弦出现群婚, 且多在黄昏之后、日出之前排卵与排精,并使卵受精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多毛类的生殖现象及生殖过程是受激素控制的。环节动物尚未形成独立 的内分泌腺体,其激素是由脑或身体前端的神经产生的一种神经分泌物。在一生仅繁殖一次的种 类,如沙蚕、裂虫等,其激素调节着配子的形成及异型化特征。在不成熟的个体中,神经分泌物 抑制着生殖发育,如果切除脑则诱导配子的早熟及异型化现象的出现。如果将不成熟个体的脑移
细胞,例如沙蚕、矶沙蚕及裂虫等。生殖细胞释放之后成体死亡。有的雄性沙蚕还可通过肛门排 出精子。一些多毛类的卵排到体外后即很快分散,另一些种如沙蠋等产生粘液状的卵块,并附着 在泥沙表面或其他物体上。自裂虫可分泌粘液而形成卵囊,并附着在身体腹面。还有的种性成熟 时,疣足也变成了携卵工具。一些管居的种类具有孵育其受精卵的特性,如蛰龙介等将卵附着在 管内,并在其中孵化。一种淡水生活的沙蚕(N.limnicola)、卵在体腔中受精,并在体腔中发 育成幼虫后才被排出体外。多毛类一般不发生交配行为,卵都在海水中受精。 一些多毛类在生殖时期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生殖现象,如异型化现象(epitoky)、群婚 (swarming)现象等。例如沙蚕、矶沙蚕、裂虫等在生殖时期离开它们穴居的生活环境,开始在 水中游泳,同时头部、体节、疣足、刚毛等会发生形态改变而出现异型化。一种微点沙蚕 (N.irrorata)在生殖时眼变的很大,口前触手及触须减少,身体出现分区,即前 15—20 个体 节之后变成生殖体节,体节膨大(图 9-25A),疣足也相应地膨大,刚毛的末端成匙状(图 9- 25B,C),整个身体明显地区分成两段。另一个著名的异型化例子是一种矶沙蚕 Palola viridis, 生殖时身体的前端没有变化,但后端的体节变得细长,形成一长链状,而且每个体节的腹面中央 有一眼点(图 9-25D)。 异型的多毛类生殖时还常伴随有群婚现象,就是说性成熟的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如光强度 的改变,使异型虫体成群的离开海底,游到水面,雌雄个体相互环绕游动,进行群婚。实验证明, 这时雌性个体释放性外激素,以吸引雄性个体,并刺激雄性个体释放精子;精子又反过来刺激雌 性产卵,这样以保证大量的个体同时释放精子与卵子,使卵易于受精。行群婚的沙蚕往往是能生 物发光的个体,当群婚时,常使其周围的海面出现一片光环。群婚现象与季节、月光的周期变化 相关。例如有的矶沙蚕在每年七月的下弦时出现群婚,有的种在每年 10—11 月下弦出现群婚, 且多在黄昏之后、日出之前排卵与排精,并使卵受精。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多毛类的生殖现象及生殖过程是受激素控制的。环节动物尚未形成独立 的内分泌腺体,其激素是由脑或身体前端的神经产生的一种神经分泌物。在一生仅繁殖一次的种 类,如沙蚕、裂虫等,其激素调节着配子的形成及异型化特征。在不成熟的个体中,神经分泌物 抑制着生殖发育,如果切除脑则诱导配子的早熟及异型化现象的出现。如果将不成熟个体的脑移
入去脑的个体则阻止早熟及异型现象的出现。在一生中生殖多次但又不行群婚的种类中,激素的 作用在于控制配子的发育。总之激素控制生殖及生殖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多毛类的卵属端黄卵,受精卵行决定型螺旋卵裂,通过内陷或外包,或两者的联合形成原肠 胚。原肠胚之后,胚胎迅速发育成担轮幼虫(图9-26A,B)。担轮幼虫在外形上可分为三个区 (1)口前纤毛区( prototrochal region),包括顶板、口前纤毛环及口;(2)尾区( pygidial region),包括口后纤毛环及肛门区;(3)生长带区( growth zone region),它包括口前纤 毛环及口后纤毛环之间的区域。多数种类的担轮幼虫能自由游泳并取食,也有一些种类的担轮幼 虫是底栖而不游动,例如一种沙蠼 Areicolamarina。此外,还有一些种类没有自由生活的担轮幼 虫期,因为这一时期是在卵的孵化之前即已完成,成为直接发育,例如自裂虫。 担轮幼虫自由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即变态成成虫。变态时口前纤毛区形成了成体的口前叶及 其触手,口区形成围口节,围口节周围没有刚毛,围咽神经环不形成食道下神经节 ( subesophagealganglion)。然而更多的种类口区常和躯干的第一体节愈合形成围口节,这种 情况下围咽神经节在咽下形成一咽下神经节。所以,不同的多毛类其围口节并不都是同源的。变 态时生长带区在尾节之前不断地增生,形成成体区干部的所有体节(图9-26C,D)。体节的发 生由后向前推移。因此,多毛类越年老的体节越靠近头端,而越靠前端的体节越难于再生,肛区 形成肛门。躯干部体节均形成后即完成了变态。 顶纤毛束 前纤毛环 外胚层 口道 棄胚腔 胃 前纤毛环 楼 后纤毛环 尾纤毛人中道 平衡囊 肛门 9-26多毛类的担轮幼虫 A担轮幼虫的外形;B担轮幼虫的 C,D担轮幼虫的变态,体节逐渐形成
入去脑的个体则阻止早熟及异型现象的出现。在一生中生殖多次但又不行群婚的种类中,激素的 作用在于控制配子的发育。总之激素控制生殖及生殖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多毛类的卵属端黄卵,受精卵行决定型螺旋卵裂,通过内陷或外包,或两者的联合形成原肠 胚。原肠胚之后,胚胎迅速发育成担轮幼虫(图 9-26A,B)。担轮幼虫在外形上可分为三个区: (1)口前纤毛区(prototrochal region),包括顶板、口前纤毛环及口 ;(2)尾区(pygidial region),包括口后纤毛环及肛门区;(3)生长带区(growth zone region),它包括口前纤 毛环及口后纤毛环之间的区域。多数种类的担轮幼虫能自由游泳并取食,也有一些种类的担轮幼 虫是底栖而不游动,例如一种沙蠋 Areicolamarina。此外,还有一些种类没有自由生活的担轮幼 虫期,因为这一时期是在卵的孵化之前即已完成,成为直接发育,例如自裂虫。 担轮幼虫自由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即变态成成虫。变态时口前纤毛区形成了成体的口前叶及 其触手,口区形成围口节,围口节周围没有刚毛,围咽神经环不形成食道下神经节 (subesophagealganglion)。然而更多的种类口区常和躯干的第一体节愈合形成围口节,这种 情况下围咽神经节在咽下形成一咽下神经节。所以,不同的多毛类其围口节并不都是同源的。变 态时生长带区在尾节之前不断地增生,形成成体区干部的所有体节(图 9-26C,D)。体节的发 生由后向前推移。因此,多毛类越年老的体节越靠近头端,而越靠前端的体节越难于再生,肛区 形成肛门。躯干部体节均形成后即完成了变态
多毛类成虫的寿命很少超过二年,一般一年左右即性成熟,产卵后成虫死亡。螺旋虫 ( Spirorbis)变态成成虫后,30-45天内即性成熟,其寿命不超过一年。多毛类是构成沿海潮 间带及大陆斜坡动物区系中的重要成员,其平均密度高达13000头/m以上,常构成该区海底动 物的40%以上。 九、分类 多毛类包括了环节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可分为两个亚纲,很难确定统一的分目标准,因此只 能分成许多独立的科 1.游走亚纲( Errantia)体节数目较多且相似,疣足发达,具足刺及刚毛。头部感觉器官发 达,咽具颚及齿,主要包括爬行、游泳的种类,以及少数管居及穴居的种类。 (1)鳞沙蚕科( Aphroditidae):身体多椭圆形,背面盖有细长的刚毛或覆瓦状排列的鳞 片,例如背鳞虫( Lepidonotus)(图9-27A)、鳞沙蚕等。 (2)叶须虫科( Phy llodocidae):疣足单分枝,背须发达,呈扁平叶状(图9-27B) 为爬行生活的种类,例如巧言虫( Eulalia)(图9-27B) 图9-27游走多毛类的代表种 背鳞虫〔 Lepi donatus) 言虫〔Eua1ia c锥裂虫 Trypanosy1isa 3)裂虫科( Syllidae):身体较小而细弱,具单枝型疣足,疣足上有背须及腹须,前端 体节背须较长,出芽生殖普遍,亦为爬行生活的多毛类,例如锥裂虫的一种 Trypanosyllis(图 9-27C)、自裂虫等。 (4)沙蚕科( Nereidae):具2对眼及4对围口触手,咽上有一对颚,为大型爬行生活的 种类,如沙蚕(图9-1A)。 (5)吻沙蚕科( Glyceridae):属于游走类中的穴居生活的种类,具长圆柱形的口前叶和 长的具4个颚的吻,例如吻沙蚕(图9-6A)。 (6)矶沙蚕科( Eunicea):多为大型管居或穴居种类,管为羊皮纸质,吻上具复杂的颚, 疣足背须发达,由背须上分出分枝的鳃,体表具强烈的金属光泽,例如矶沙蚕、巢沙蚕(图9一
多毛类成虫的寿命很少超过二年,一般一年左右即性成熟,产卵后成虫死亡。螺旋虫 (Spirorbis)变态成成虫后,30—45 天内即性成熟,其寿命不超过一年。多毛类是构成沿海潮 间带及大陆斜坡动物区系中的重要成员,其平均密度高达 13000 头/m2 以上,常构成该区海底动 物的 40%以上。 九、分类 多毛类包括了环节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可分为两个亚纲,很难确定统一的分目标准,因此只 能分成许多独立的科: 1.游走亚纲(Errantia)体节数目较多且相似,疣足发达,具足刺及刚毛。头部感觉器官发 达,咽具颚及齿,主要包括爬行、游泳的种类,以及少数管居及穴居的种类。 (1)鳞沙蚕科(Aphroditidae):身体多椭圆形,背面盖有细长的刚毛或覆瓦状排列的鳞 片,例如背鳞虫(Lepidonotus)(图 9-27A)、鳞沙蚕等。 (2)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疣足单分枝,背须发达, 呈扁平叶状(图 9-27B), 为爬行生活的种类,例如巧言虫(Eulalia)(图 9-27B)。 (3)裂虫科(Syllidae):身体较小而细弱,具单枝型疣足,疣足上有背须及腹须,前端 体节背须较长,出芽生殖普遍,亦为爬行生活的多毛类,例如锥裂虫的一种 Trypanosyllis(图 9-27C)、自裂虫等。 (4)沙蚕科(Nereidae):具 2 对眼及 4 对围口触手,咽上有一对颚,为大型爬行生活的 种类,如沙蚕(图 9-1A)。 (5)吻沙蚕科(Glyceridae):属于游走类中的穴居生活的种类,具长圆柱形的口前叶和 长的具 4 个颚的吻,例如吻沙蚕(图 9-6A)。 (6)矶沙蚕科(Eunicea):多为大型管居或穴居种类,管为羊皮纸质,吻上具复杂的颚, 疣足背须发达,由背须上分出分枝的鳃,体表具强烈的金属光泽,例如矶沙蚕、巢沙蚕(图 9- 10)
(7)吸口虫科( Myzostomida):是一种共生或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内的小型多毛类动物, 身体扁平圆形,直径仅几毫米,例如吸口虫(图9-14B)。 2.隐居多毛亚纲( Sedentaria)身体多分区,疣足不发达,不具足刺及复杂的刚毛,口前叶 不具感觉附器,但头部具有用以取食的触须等结构,无颚及齿,鳃常限制在身体的一定区域内 (1)毛翼虫科( Chaetopteridae):管居,身体分区,具一对长触须,疣足有很大改变, 过滤取食,如毛翼虫(图9-17) (2)丝鳃虫科( Cirratulidae):身体前端的体节具细长丝状的鳃,呈红色,疣足不发达, 如丝鳃虫(图9-28A)。 (3)泥沙蚕科( Opheliidae):穴居种类、具圆柱形的口前叶,体节数目较少,在同一种 内体节数目是固定的,例如沿穴虫(0p- helia)。 (4)沙蠼科( Arenicolidae):穴居种类,头部无触须等结构,疣足不发达,分支的鳃位 于身体中部体节上,如沙(图9-7) (5)帚毛虫科( Sabellariidae):管居的多毛类,身体前端有头冠及两个刚毛环,可形成 饜板封闭管口,如帚毛虫(图9-12) (6)蛰龙介科( Terebellidae):穴居或管居,口前叶上有成丛的丝状触手,兼具呼吸作 用,有分支的鳃位于口后的几个体节上,疣足不发达,如蛰龙介(图9-28B)、须头虫(图9-15)。 (⑦)缨鳃虫科( Sabellidae):生活在膜质管中,口前触须改变成半圆形的羽状触手,触 手上因有血管分布,因此具鳃的功能,触手上常有微小的眼点。疣足不发达,例如缨鳃虫 ( Sebellid)。 (8)龙介科( Serpulidae):具钙质虫管,口前须也改变成半圆形的羽状触手,其中一个 触手末端膨大,形成酈板,当虫体缩回管内时,封闭管口,例如龙介( Serpula)(图9-28C)、 螺旋虫(图9-13A,B)。 丝腿虫 ( Cirratum图9:31无如的0龙介(smya 在多毛类中还有一类原环虫类( Archiannelida),过去将它列为环节动物门中的一个亚纲。 这是一类小型的海产动物,体长数厘米,体表分节不明显(图9-29),疣足及刚毛退化或极不发
(7)吸口虫科(Myzostomidae):是一种共生或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内的小型多毛类动物, 身体扁平圆形,直径仅几毫米,例如吸口虫(图 9-14B)。 2.隐居多毛亚纲(Sedentaria)身体多分区,疣足不发达,不具足刺及复杂的刚毛,口前叶 不具感觉附器,但头部具有用以取食的触须等结构,无颚及齿,鳃常限制在身体的一定区域内。 (l)毛翼虫科(Chaetopteridae):管居,身体分区,具一对长触须,疣足有很大改变, 过滤取食,如毛翼虫(图 9-17)。 (2)丝鳃虫科(Cirratulidae):身体前端的体节具细长丝状的鳃,呈红色,疣足不发达, 如丝鳃虫(图 9-28A)。 (3)泥沙蚕科(Opheliidae):穴居种类、具圆柱形的口前叶,体节数目较少,在同一种 内体节数目是固定的,例如沿穴虫(Op-helia)。 (4)沙蠋科(Arenicolidae):穴居种类,头部无触须等结构,疣足不发达,分支的鳃位 于身体中部体节上,如沙蠋(图 9-7) (5)帚毛虫科(Sabellariidae):管居的多毛类,身体前端有头冠及两个刚毛环,可形成 厴板封闭管口,如帚毛虫(图 9-12)。 (6)蛰龙介科(Terebellidae):穴居或管居,口前叶上有成丛的丝状触手,兼具呼吸作 用,有分支的鳃位于口后的几个体节上,疣足不发达,如蛰龙介(图 9-28B)、须头虫(图 9-15)。 (7)缨鳃虫科(Sabellidae):生活在膜质管中,口前触须改变成半圆形的羽状触手,触 手上因有血管分布,因此具鳃的功能,触手上常有微小的眼点。疣足不发达,例如缨鳃虫 (Sebellid)。 (8)龙介科(Serpulidae):具钙质虫管,口前须也改变成半圆形的羽状触手,其中一个 触手末端膨大,形成厴板,当虫体缩回管内时,封闭管口,例如龙介(Serpula)(图 9-28C)、 螺旋虫(图 9-13A,B)。 在多毛类中还有一类原环虫类(Archiannelida),过去将它列为环节动物门中的一个亚纲。 这是一类小型的海产动物,体长数厘米,体表分节不明显(图 9-29),疣足及刚毛退化或极不发
达,口前叶具一对触手,表皮细胞光滑而具纤毛,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担轮幼虫期由肛门端 向前延伸,并出现分节而形成成虫,代表动物如角虫( Polygordius)(图9-29) 图9-29角端虫〔 Polygo- dius 目前对原环虫类的分类地位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最原始的多毛类,是由祖先环节 动物保留下来的一支。另一些学者认为它不是原始种类,它们在结构上的原始性是由于适应潮间 带生活的结果。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但其发育中的担轮幼虫将它们与多毛类联系了起来。 第二节寡毛纲(0 oligochaeta) 寡毛类包括常见的蚯蚓、颤蚓等一类动物,一般认为寡毛类是由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 入淡水及陆地而发展起来的一支,它们以明显的特征独立于多毛类:身体分节但不分区,疣足退 化,体表具刚毛,但刚毛的数目远远少于多毛类,因此称寡毛类。雌雄同体,生殖腺1-2对 有体腔管起源的生殖导管,性成熟时体表出现环带( clitellum),交配时可相互授精,卵产于 环带中,脱落后形成卵茧,直接发育。寡毛类约有3000种左右。 、生态与分布 寡毛类从生态上可区分成陆生及水生的两种类型。大量的种是陆生的,体型也较大,在陆地 上穴居。除了沙漠地区,任何土壤中都有分布,例如各种蚯蚓。有人报导每平方米草地的土壤中 可有8000条线蚓( Enchytraeid)和700条正蚓( Lumbricids)。它们主要在土壤的表层分布, 那里有机质比较丰富。土壤的结构、酸碱度、含水量、通气性等都是限制其分布及数量的因素。 例如土壤中的酸、碱度对寡毛类有很大的限制作用,酸性土壤不利于他们的生存,因土壤中缺乏 游离的钙离子,而钙离子是维持其血液pH值的重要因素,所以酸性土壤中寡毛类较少。一些大 型的种类在环境不利时,例如在干旱或寒冷时,可潜入土壤深层,有时达lm多。它们靠身体的 头端不断地挖掘,吞噬土壤,并分泌粘液,做成穴道 另一类寡毛类是水生的,主要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特别是有机质丰富的浅水。一般水生种 类体型较小,结构简化,有些特征与原环虫相似,但一般认为可能是结构的简化而不是原始性状。 水生种类多在水域中的植物表面爬行,取食沉渣,也有的种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还有少 数种类在河口处生活。许多种类是世界性分布的。水域中寡毛类数量的多少常标志着水质污染的 程度
达,口前叶具一对触手,表皮细胞光滑而具纤毛,发育过程中有担轮幼虫。担轮幼虫期由肛门端 向前延伸,并出现分节而形成成虫,代表动物如角虫(Polygordius)(图 9-29)。 目前对原环虫类的分类地位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最原始的多毛类,是由祖先环节 动物保留下来的一支。另一些学者认为它不是原始种类,它们在结构上的原始性是由于适应潮间 带生活的结果。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但其发育中的担轮幼虫将它们与多毛类联系了起来。 第二节 寡毛纲(Oligochaeta) 寡毛类包括常见的蚯蚓、颤蚓等一类动物,一般认为寡毛类是由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 入淡水及陆地而发展起来的一支,它们以明显的特征独立于多毛类:身体分节但不分区,疣足退 化,体表具刚毛,但刚毛的数目远远少于多毛类,因此称寡毛类。雌雄同体,生殖腺 1—2 对, 有体腔管起源的生殖导管,性成熟时体表出现环带(clitellum),交配时可相互授精,卵产于 环带中,脱落后形成卵茧,直接发育。寡毛类约有 3000 种左右。 一、生态与分布 寡毛类从生态上可区分成陆生及水生的两种类型。大量的种是陆生的,体型也较大,在陆地 上穴居。除了沙漠地区,任何土壤中都有分布,例如各种蚯蚓。有人报导每平方米草地的土壤中 可有 8000 条线蚓(Enchytraeid)和 700 条正蚓(Lumbricids)。它们主要在土壤的表层分布, 那里有机质比较丰富。土壤的结构、酸碱度、含水量、通气性等都是限制其分布及数量的因素。 例如土壤中的酸、碱度对寡毛类有很大的限制作用,酸性土壤不利于他们的生存,因土壤中缺乏 游离的钙离子,而钙离子是维持其血液 pH 值的重要因素,所以酸性土壤中寡毛类较少。一些大 型的种类在环境不利时,例如在干旱或寒冷时,可潜入土壤深层,有时达 1m 多。它们靠身体的 头端不断地挖掘,吞噬土壤,并分泌粘液,做成穴道。 另一类寡毛类是水生的,主要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特别是有机质丰富的浅水。一般水生种 类体型较小,结构简化,有些特征与原环虫相似,但一般认为可能是结构的简化而不是原始性状。 水生种类多在水域中的植物表面爬行,取食沉渣,也有的种在水底软泥或沉积物中穴居,还有少 数种类在河口处生活。许多种类是世界性分布的。水域中寡毛类数量的多少常标志着水质污染的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