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支管的流量 2).总管阻力为主:P。与P1或P2相近,总管中的总流量将不因支管情况而变。阀A的启闭不影响 总流量,仅改变各支管间的流量分配 (3)汇合管路(如图4) 阀门关小,u3下降, 交汇点0虚拟压强Po 升高。此时u1、u2同时降低,但P2<P1下降更快。当阀门关小到一定程度时 因P。=P2,致使u2=0;继续关小阀门则u2作反向流动。任一管段或局部的条件变化 都将会破坏整个管路原有的能量平衡,并根据新的条件建立新的平衡。 ★柏努利方程转换为管路特性曲线方程(u=u2,λ=常数) H +g+|λ (Pg (+∑155294 1)路状态参数B=f(λ,1,1,,d),视其大小可分为高阻管路和 低阻管路 2)K为终止与起始状态间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差,分三种情况: (1)高能位流向低能位K<0 (2)循环管路 (3)低能位流向高能位K>0 二、离心泵特性曲线 1.离心泵基本方程式 Or=a-bo 后弯叶片β2<90,ctgB2>0,B> QT= I D2b2Cr? 2.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由实验测定 H=A-B Q ★问题:1)实验装置布置 2)需测定什么参数。 3)实际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4)性能参数(H,η,N)随流量Q的变化趋势 最高效率点下对应的流量,称为额定流量。对应一组最佳工况参数。 轴功率 1027 物性的改变对离心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1)密度ρ:压头、流量、效率与密度无关,轴功率随密度的增大而上升 2)粘度μ:压头、流量、效率随粘度的增大而下降,轴功率增大。 4.离心泵的工作点一—管路特性曲线与泵特性曲线的交点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H=K+BQ2 泵特性曲线方程H=ABQ
6 它支管的流量。 2).总管阻力为主: Р0 与Р1 或Р2 相近,总管中的总流量将不因支管情况而变。阀 A 的启闭不影响 总流量,仅改变各支管间的流量分配。 (3)汇合管路(如图 4): 阀门关小,u3 下降, 交汇点 0 虚拟压强Р0 升高。此时 u1 、u2 同时降低,但Р2 <Р1 下降更快。当阀门关小到一定程度时, 因Р0=Р2 ,致使 u2=0;继续关小阀门则 u2 作反向流动。任一管段或局部的条件变化 都将会破坏整个管路原有的能量平衡,并根据新的条件建立新的平衡。 ★柏努利方程转换为管路特性曲线方程(u1=u2,λ=常数) 1) 路状态参数 B=f(λ,l,le,ζ,d),视其大小可分为高阻管路 和 低阻管路。 2)K 为终止与起始状态间单位重量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差,分三种情况: (1)高能位流向低能位 K<0 (2)循环管路 K=0 (3)低能位流向高能位 K>0 二、 离心泵特性曲线 1. 离心泵基本方程式 后弯叶片β2 < 900 ,ctgβ2> 0,B > 0 QT=πD2b2Cr2 2.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由实验测定 H=A-B ’ Q 2 ★问题:1)实验装置布置。 2)需测定什么参数。 3)实际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4)性能参数(H,η,N)随流量 Q 的变化趋势。 最高效率点下对应的流量,称为额定流量。对应一组最佳工况参数。 轴功率 3. 物性的改变对离心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1) 密度ρ:压头、流量、效率与密度无关,轴功率随密度的增大而上升。 2) 粘度μ:压头、流量、效率随粘度的增大而下降,轴功率增大。 4.离心泵的工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泵特性曲线的交点 管路特性曲线方程 He=K+BQe 2 泵特性曲线方程 H=A-B ’ Q 2 ( ) e e e e K BQ gA Q d l l g z g p H 2 2 2 2 = + + + + + = T QT A BQT g D b u ctg g u H = + = − 2 2 2 2 2 2 102 QH N =
工作点 5.输送设备(泵)的分类 动力式(叶轮式)一—离心式、轴流式 容积式(正位移式)一一往复式、旋转式 往复泵属于正位移泵,流量不均,流量与缸体的容积及活塞的往复频率有关,而与泵的压头及管路 情况无关:压头取决于管路情况,受泵体的承压能力限制;有自吸能力:需用旁路调节流量 三、流体流动及输送综合计算 管路测量 分支汇合并联 路基本计舅+泵的安装高度 工作点改变 泵的组合 非定态流动 1、管路测量 1)毕托管(测大管气速)一动能式 2gROPA-Po) (微差压差计) 2)孔板流量计一一差压式流量计(节流式) 28R(A-p) 标准孔板C=f(R。,A/A),当C为常数时 a√R 孔板流量计的阻力损失 sm2 gR(Pr 3)文丘里流量计——节流式 gROP-p 4)转子流量计一一截面式流量计
7 工作点 H=He Q=Qe 5. 输送设备(泵)的分类 动力式(叶轮式)——离心式、轴流式 容积式(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 往复泵属于正位移泵,流量不均,流量与缸体的容积及活塞的往复频率有关,而与泵的压头及管路 情况无关;压头取决于管路情况,受泵体的承压能力限制;有自吸能力;需用旁路调节流量。 三、 流体流动及输送综合计算 管路测量 分支汇合并联 管路基本计算 + 泵的安装高度 工作点改变 泵的组合 非定态流动 1、管路测量 1) 毕托管(测大管气速)--动能式 (微差压差计) 2) 孔板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节流式) 标准孔板 C0=f (Re ,A0/A) ,当 C0 为常数时, 孔板流量计的阻力损失 3)文丘里流量计——节流式 4)转子流量计——截面式流量计 ( ) A C r gR u − = 2 ( ) − = A S gR V C A 2 0 0 V R ( ) − = = Hg f gR C u h 2 0 2 0 2 ( ) − = A S V gR V C A 2 0 ( ) = f − f f S R R A gV V C A 2
流量校正 AR PI 转子切削后,流量变化。 2、分支汇合并联 分支汇合管路 交点处产生动量交换,造成局部能量损失,同时各流股间还有能量交换。工程上采用 (1)对L/d>1000的长管,忽略交点阻力; (2)用三通管的局部阻力(能量增加ξ<0,能量减少ξ>0)代替。 并联管路: ∑hn=∑hr2=∑hr3 V/E Va! 并联滞流管路 管网:当以支管阻力为主时,各支管流速均匀,总流量与分支管路的数目近似成正比 3、泵的安装高度 1)允许吸上真空度法 H2=H-51-Hm H3=H5+(2-10)-2 024/1000 2)允许气蚀余量法
8 流量校正 转子切削后 ,流量变化。 2、分支汇合并联 分支汇合管路: 交点处产生动量交换,造成局部能量损失,同时各流股间还有能量交换。工程上采用 (1)对 L/d>>1000 的长管,忽略交点阻力; (2)用三通管的局部阻力(能量增加ζ< 0 ,能量减少ζ>0)代替。 并联管路: V=V1+V2 并联滞流管路: 管网: 当以支管阻力为主时,各支管流速均匀,总流量与分支管路的数目近似成正比。 3、泵的安装高度 1) 允许吸上真空度法 2) 允许气蚀余量法 ( ) ( ) 2 1 1 2 1 2 − − = f f V V min max min max R R A A V V = hf 1 = hf 2 = hf 3 2 4 2 1 4 1 1 2 / l d l d V V = ( ) 1000 10 0.24 2 0 1 2 1 = + − − − = − − − g p H H H H g u H H v S S a g S f 2 2 5 2 1 1 5 1 1 2 / l d l d V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