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石英带 ÷外观呈白色,原砖中杂质形成低熔液相向砖的冷端 转移,相对提高了该带的$O2含量,发生了所谓自 净化作用,可称为“自净化带”。 g 带内方石英呈粒状集合体,以玻璃相胶结,晶体尺 度约为400一600um,扫描电镜图像显示为四方双推 集合形貌,晶体呈黍粒状,并有定向间隔地交替消 光现象,为相同光性方位的方石英聚集晶体交互排 列所造成的一种统计性光学效应
❖ (1)方石英带 ❖ 外观呈白色,原砖中杂质形成低熔液相向砖的冷端 转移,相对提高了该带的SiO2 含量,发生了所谓自 净化作用,可称为“自净化带”。 ❖ 带内方石英呈粒状集合体,以玻璃相胶结,晶体尺 度约为400一600μm,扫描电镜图像显示为四方双锥 集合形貌,晶体呈黍粒状,并有定向间隔地交替消 光现象,为相同光性方位的方石英聚集晶体交互排 列所 造成的一种统计性光学效应
(2)鳞石英带 ÷外观为淡黄色,化学组成与原砖相近,接近 于方石英带部位的杂质较少。 g 鳞石英呈柱状和楔形双晶,晶体尺寸达1000- 2000um. ÷柱状聚片双晶 鳞石英及其晶体之间的玻璃相(浅色)
❖ (2)鳞石英带 ❖ 外观为淡黄色,化学组成与原砖相近,接近 于方石英带部位的杂质较少。 ❖ 鳞石英呈柱状和楔形双晶,晶体尺寸达1000- 2000μm。 ❖ 柱状聚片双晶 ❖ 鳞石英及其晶体之间的玻璃相(浅色)
在两带上述的分界处,即理论上相当于 1470℃上下的区域内。有两相共存的情况 在这里可以观察到由助石英逐渐转变为方石 英的过程,体现为鳞石英表面分裂成团粒状 方石英。这是因为相变是沿鳞石英一定结晶 方位进行的,所以这些团粒状方石英都具有 相近的光性方位,为鳞石英和方石英俩相共 存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两带分界整齐而明 确,以显微尺度衡量,两相共存区域仍是一 个很窄的而且可移动的相变带
❖ 在两带上述的分界处,即理论上相当于 1470℃上下的区域内。有两相共存的情况, 在这里可以观察到由助石英逐渐转变为方石 英的过程,体现为鳞石英表面分裂成团粒状 方石英。这是因为相变是沿鳞石英一定结 晶 方位进行的,所以这些团粒状方石英都具有 相近的光性方位,为鳞石英和方石英两相共 存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两带分界整齐而明 确,以显微尺度衡量,两相共存区域仍是一 个很窄的而且可移动的相变带
÷(3)硅酸盐富集带(过渡带) 外观为棕色,上述两带形成的含有多种杂质 的液相,可沿晶粒之间的毛细管通道向冷端 转移,在适于析晶的温度区域内富集而形成 硅酸盐富集带。液相转移深度取决于当时的 组成及其凝固点的高低
❖ (3)硅酸盐富集带(过渡带) ❖ 外观为棕色,上述两带形成的含有多种杂质 的液相,可沿晶粒之间的毛细管通道向冷端 转移,在适于析晶的温度区域内富集而形成 硅酸盐富集带。液相转移深度取决于当时的 组成及其凝固点的高低
结晶相中常见的晶体是钙铁辉石或硅灰石。 在该带内相的转变基本上亦达到了平衡态 原始的残余石英和偏方石英已全部转变成鳞 石英,晶体大小不一,尺寸可由100变化到 2000um
❖ 结晶相中常见的晶体是钙铁辉石或硅灰石。 在该带内相的转变基本上亦达到了平衡态, 原始的残余石英和偏方石英已全部转变成鳞 石英,晶体大小不一,尺寸可由100变化到 200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