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 教学 1.掌握正投影的形成、投影方法及原理 目的 2.掌握三投影面体系和三视图的形成、投影、展开及视图间的“三等”规律 (1)投影法的概念 ①中心投影:②平行投影:斜投影,正投影: (2)正投影法的投影特点 ①实形性:②积聚性:③定比性:④类似性:⑤平行性 内 (3)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①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与展开: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绘制方法 [重点及难点]①三视图的建立、展开、投影规律及应用: [方法打①采用挂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投影概念。 教学重 ②自制教具模型动态演示: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与展开。 点、难 ③图物对照总结“度量对应、方位对应”投影规律。 ④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理解消化课堂内容。 点及教 学方法 [思考题]①正投影有了些基本性质? 作业、 ②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关系及区别?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作业题] 读材料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4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⒈ 掌握正投影的形成、投影方法及原理 ⒉ 掌握三投影面体系和三视图的形成、投影、展开及视图间的“三等”规律 教 学 内 容 ⑴ 投影法的概念 ①中心投影;②平行投影:斜投影,正投影; ⑵ 正投影法的投影特点 ①实形性;②积聚性;③定比性;④类似性;⑤平行性 ⑶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①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与展开;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绘制方法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及难点] ①三视图的建立、展开、投影规律及应用; [方法] ① 采用挂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投影概念。 ② 自制教具模型动态演示: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与展开。 ③ 图物对照总结“度量对应、方位对应”投影规律。 ④ 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理解消化课堂内容。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 ① 正投影有了些基本性质? ②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关系及区别? [作业题]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4 页
年月日 散学 1.掌握立体上的点的投影特性、规律及应用 目的 )立体上点的投影 ①点的投影规律:②各种位置的点:③根据点的二投影求第三投影 ④点与坐标的关系:⑤根据立体图绘制点的投影 (②两点的相对位置 内 ①两点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坐标差):②重影点:③无轴投影图 [重点】①各种位置点的投影: ②重影点 教学重[方法]①空间几何元素分析法:分析将几何体抽象为几何元素的思路。 点、难 ②联想比较:认真分析点、体投影之联系与区别。 ③启发式诱导:点→线→面→体。 点及散 ④应用举例。 学方法 ⑤纠错法:点的标记练习。 [思考题]①重影点和重合点的区别? 作业、 ②点的含义?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作业题] 读材料 2-1,2-2,2-4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5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⒈ 掌握立体上的点的投影特性、规律及应用 教 学 内 容 ⑴ 立体上点的投影 ①点的投影规律;②各种位置的点;③根据点的二投影求第三投影 ④点与坐标的关系;⑤根据立体图绘制点的投影 ⑵ 两点的相对位置 ①两点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坐标差);②重影点;③无轴投影图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 ①各种位置点的投影; ②重影点 [方法] ① 空间几何元素分析法:分析将几何体抽象为几何元素的思路。 ② 联想比较:认真分析点、体投影之联系与区别。 ③ 启发式诱导:点→线→面→体。 ④ 应用举例。 ⑤ 纠错法:点的标记练习。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 ① 重影点和重合点的区别? ② 点的含义? [作业题] 2-1,2-2,2-4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5 页
年月日 教学 1.掌握直线的投影,特别是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规律及应用 目的 ()立体上直线的投影 ①直线的投影:②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③直线上的点: (2)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学 ①相交:②平行:③交又: 内 容 [重点]①特殊位置直线的判断: ②两直线相对位置的判断: 教学重[方法)①挂图与模型结合讲解。 点、难 ②归纳法与对比法,学会记忆和判断直线的类型 ③典型例题讲解。 点及教 学方法 [思考题]①直线的投影会超过直线实长吗? 作业、 ②立体上的直线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作业题] 读材料 3-1,3-9,3-10,3-14,3-15,3-16,3-17,3-18,3-19,3-20,3-22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6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⒈ 掌握直线的投影,特别是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规律及应用 教 学 内 容 ⑴ 立体上直线的投影 ①直线的投影;②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③直线上的点; ⑵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①相交;②平行;③交叉;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 ①特殊位置直线的判断; ②两直线相对位置的判断; [方法] ① 挂图与模型结合讲解。 ② 归纳法与对比法,学会记忆和判断直线的类型 ③ 典型例题讲解。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 ① 直线的投影会超过直线实长吗? ② 立体上的直线是如何形成的? [作业题] 3-1,3-9,3-10,3-14,3-15,3-16,3-17,3-18,3-19,3-20,3-22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6 页
年月日 散学 1.掌握平面的投影及特性,及面内取点、取线的基本作图方法。 目的 (1)平面的投影 ①平面的投影及表示法:②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及特性: ③在平面内取点和取线:④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立体表面取点、取线: 内 [重点及难点]①垂直面的投影: ②平面内取点、取线: 教学重[方法]①类比法:用点、线、面投影类比及联系讲解。 点、难 ②立体上表面应用分析,贯彻“类似性”和“积聚性”的应用 ③联想训练:从联想思维的角度对应变及灵活性加强训练。 点及散 ④挂图和模型辅助讲解。 学方法 [思考题]①点属于平面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作业题] 读材料 4-1,4-2,4-3,4-4,4-5,4-6,4-7,4-8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7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⒈ 掌握平面的投影及特性,及面内取点、取线的基本作图方法。 教 学 内 容 ⑴ 平面的投影 ①平面的投影及表示法;②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及特性; ③在平面内取点和取线;④平面立体的投影及立体表面取点、取线;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及难点] ①垂直面的投影; ②平面内取点、取线; [方法] ① 类比法:用点、线、面投影类比及联系讲解。 ② 立体上表面应用分析,贯彻“类似性”和“积聚性”的应用 ③ 联想训练:从联想思维的角度对应变及灵活性加强训练。 ④ 挂图和模型辅助讲解。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 ① 点属于平面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作业题] 4-1,4-2,4-3,4-4,4-5,4-6,4-7,4-8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7 页
年月日 教学 1.掌捉平面立体投影及平面立体上点线的投影。 目的 ()平面立体的投影 ①棱柱的投影:②棱锥的投影: (2)平面取点取线 必 内 容 [重点及难点]①平面立体表面的取点取线: [方法」①挂图和模型辅助讲解。 教学重 ②强调立体“表面”理解,防止学生混淆对立体上点的投影的求法。 点、难 ③贯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思想,抛弃坐标轴辅助求解。 ④典型例题讲解,学会判断点、线的可见性。 点及教 学方法 [思考题]①平面立体上的点可见性判断依据是什么?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作业题] 读材料 7-1,7-2,7-3,7-4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8页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的 ⒈ 掌握平面立体投影及平面立体上点线的投影。 教 学 内 容 ⑴ 平面立体的投影 ①棱柱的投影;②棱锥的投影; ⑵ 平面取点取线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及难点] ①平面立体表面的取点取线; [方法] ① 挂图和模型辅助讲解。 ② 强调立体“表面”理解,防止学生混淆对立体上点的投影的求法。 ③ 贯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思想,抛弃坐标轴辅助求解。 ④ 典型例题讲解,学会判断点、线的可见性。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 ① 平面立体上的点可见性判断依据是什么? [作业题] 7-1,7-2,7-3,7-4 课 后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