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计划,主张 度(duo):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 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 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 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 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 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 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 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 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 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 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 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 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 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 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 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 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 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 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 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 家的风度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 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 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 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 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 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 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 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 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 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 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 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 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 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 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 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 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 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 第 2 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 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 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 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 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 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 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2)结构图 r一、交代写信的缘由1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 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 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 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 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 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 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 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 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
2. 第 3 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 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 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 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2)结构图: ┏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 答司马谏议书┫ 二、驳斥谬论 ┣ 针锋相对 ┃ 三、分析原因 ┃ 态度坚决 ┗ 四、书信常规的结 ┛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 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 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 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 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 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 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 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 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
宋八大家”之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 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 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 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 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但是 古今词义 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 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 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 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 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 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 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 1040 任陕西 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 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 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 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 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 虽然 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 但是。 (8)、 古今词义 党 古义:古五百家为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今义:政党、集团 向 古义:从前 向之来 今义:朝向 尝 古义:曾经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今义: 游 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 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 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 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 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 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 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 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 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 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 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 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 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丰乐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弻相继罢去,他们推 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 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 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 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 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 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 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丰 乐 亭 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 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 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 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 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