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 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 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 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 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 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 “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 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 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 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 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 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 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 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 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 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 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 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讨论: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3、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当时,革新派范 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 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 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 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 “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 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 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 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 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 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 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 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 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 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 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 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讨论: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3、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讨论: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 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 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 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 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 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4、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 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 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 重要 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三、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 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 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 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 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 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 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 “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 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 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 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 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 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 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 致的说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
讨论: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 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文章先列举尧时退小人之朋而用君子之朋天下大治的例子, 然后列举舜用君子之朋而天下也大治的例子,这些是正面举例;接着列举纣因无朋 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的事例,这是正反对举;最后再举东汉桓、灵 时的党锢之祸,和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事实,这是引用反面事实。作者 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 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 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 重要。 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 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 (一)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开头第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 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 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 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 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 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 “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 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 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 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 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 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二)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 面对保守派的诽谤,欧阳修的心情是十分激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 到一个富有忧患意识的政治家刚正不阿的战斗精神。同时,从其从容不迫、纡徐有 致的说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欧阳修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
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转折句式。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 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 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同时,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 个“莫如”。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 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四、拓展与讨论 1.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名二子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 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 “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 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 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 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诚与勉励的 分析课文
句式的选择上。在对比论证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转折句式。一系列转折句式的运用, 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 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同时,此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增加了文章政论的气势。如第四段,连用五 个“莫如”。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 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四、拓展与讨论: 1.先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说说哪一句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3)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名二子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 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 “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 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 11 岁,苏辙 8 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 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二、分析课文: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 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 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 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 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 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 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 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 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 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 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 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 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 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 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 子皆天才,长者明 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 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 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仼,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 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 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 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 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 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 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 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 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 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 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 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 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 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 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 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 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 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 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 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 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 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 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 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 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 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 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 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 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三、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 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 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留侯论》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 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 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 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 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 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 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 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 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 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 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 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 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留侯论》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 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 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 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 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 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 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 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 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 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 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 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