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2012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 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0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镣铐/瞭望 猝死/心力交瘁 称职/趁火打劫 B.翘首/樵夫 行距/引吭高歌 炽热/博闻强识 C.搭讪/禅让 召唤/朝令夕改 悄然/愀然作色 D.狙击/拮据 靓丽/量体裁衣 沏茶/两栖动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因角色籍籍无名而沉郁失落,不因台词寥寥几句而掉以轻心,他用心玩味 着,惦量着,要给那短短的台词注入丰沛的情愫 B.讲台上的我常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教师这份职业使我卑微的生命变得无尚荣 耀,我又怎敢懈怠、轻慢、敷衍塞责呢? 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的软件,可用于检测抄袭、伪造 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 D.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母亲在地震废墟下用唾沫救活 幼儿的故事,深深振撼了会场里每一个人的心。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造假、抄袭成风的情况,政协教育系统的委员呼吁, 要净化学术风气,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 B.重庆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打黑行动必然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对待黑 恶势力,我们见黑就打,除恶务尽,绝不心慈手软。(拖泥带水) C.他们密切关注着这场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对决:电子书和新媒体技术的挑 战是不是已将传统出版业逼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苟延残喘 D.“碳排放”如不加以遏制,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造成全球性的大灾难, 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制定一系列应对性的战略措施。(防患未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汽车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交通肇事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B.望着髙入云天的烽火台,数千年前的边塞烽火与兵刃相接的战争场面仿佛浮 现在眼前,顷刻间我像回到了修筑长城的年代。 C.我市将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在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值班室或治安岗亭,零散 的住宅楼的主要出人口将安装电视监控点 D.驻伊拉克美军作战部队官兵阵亡数己超过1000多人,其中一天就有7名美军 在巴格达及其附近地区与当地人的武装冲突中被打死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4分)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22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截至11 月底全国新开工和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廉租住房185万套
2010、2011、2012 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 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0 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镣铐/瞭望 猝死/心力交瘁 称职/趁火打劫 B.翘首/樵夫 行距/引吭高歌 炽热/博闻强识 C.搭讪/禅让 召唤/朝令夕改 悄然/愀然作色 D.狙击/拮据 靓丽/量体裁衣 沏茶/两栖动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因角色籍籍无名而沉郁失落,不因台词寥寥几句而掉以轻心,他用心玩味 着,惦量着,要给那短短的台词注入丰沛的情愫。 B.讲台上的我常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教师这份职业使我卑微的生命变得无尚荣 耀,我又怎敢懈怠、轻慢、敷衍塞责呢? C.“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一种反剽窃的软件,可用于检测抄袭、伪造、 一稿多投、篡改、不正当署名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 D.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母亲在地震废墟下用唾沫救活 幼儿的故事,深深振撼了会场里每一个人的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造假、抄袭成风的情况,政协教育系统的委员呼吁, 要净化学术风气,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 B.重庆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打黑行动必然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对待黑 恶势力,我们见黑就打,除恶务尽,绝不心慈手软。(拖泥带水) C.他们密切关注着这场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的对决:电子书和新媒体技术的挑 战是不是已将传统出版业逼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苟延残喘) D.“碳排放”如不加以遏制,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造成全球性的大灾难, 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制定一系列应对性的战略措施。(防患未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汽车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交通肇事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B.望着高入云天的烽火台,数千年前的边塞烽火与兵刃相接的战争场面仿佛浮 现在眼前,顷刻间我像回到了修筑长城的年代。 C.我市将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在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置值班室或治安岗亭,零散 的住宅楼的主要出人口将安装电视监控点。 D.驻伊拉克美军作战部队官兵阵亡数己超过 1000 多人,其中一天就有 7 名美军 在巴格达及其附近地区与当地人的武装冲突中被打死。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40 字)(4 分) 新华网北京 12 月 22 日电 记者 22 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截至 11 月底全国新开工和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廉租住房 185 万套
其中,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158.4万套,通过购买、改建等方式筹集 26.6万套。租赁住房补贴达到292万户,其中新增租赁朴贴80万户 另外,截至11月底,全国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4万套,林区、垦区 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45.2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72.3万户 2009年中央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达到493亿元,较上年增长 171%,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 6.为下面的漫画《一次使用》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揭 示漫画的内涵。(不少于50字)(5分) 7.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是不同的。请将“请对方到时参加” 的意思放在下面限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表述,要求简洁、得体。(3分) ①在商店开业的广告词 里 ②在学校给学生的会议通知书 里: ③在给上级领导的邀请函 里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 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 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 “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 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 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 《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 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 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王经正义》颁行后,速成为科举取士的 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 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 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 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 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杲。唐 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 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 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 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 “进士罢诗赋、帖经、墨又,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
其中,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 158.4 万套,通过购买、改建等方式筹集 26.6 万套。租赁住房补贴达到 292 万户,其中新增租赁朴贴 80 万户。 另外,截至 11 月底,全国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 124 万套,林区、垦区、 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 45.2 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 72.3 万户。 2009 年中央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达到 493 亿元,较上年增长 171%,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 6.为下面的漫画《一次使用》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揭 示漫画的内涵。(不少于 50 字)(5 分) 7.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是不同的。请将“请对方到时参加” 的意思放在下面限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表述,要求简洁、得体。(3 分) ①在商店开业的广告词 里: ②在学校给学生的会议通知书 里: ③在给上级领导的邀请函 里: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 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 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 “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 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 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 《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 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 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王经正义》颁行后,速成为科举取士的 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 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 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 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 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杲。唐 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 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 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 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 “进士罢诗赋、帖经、墨又,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
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 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 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 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 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嘉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 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 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 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 子规》读本。 8.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 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 重大影响。 C.唐末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 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 法定标准 9.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 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 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 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 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 年间 B.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 使经学得以发展 C.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 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D.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 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11.简要概括经学文本在唐代的演变特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特技 [日本]星新一 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其日,一如往常,刚要播放稿件,竟违背自已的 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 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 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 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 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嘉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 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 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 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 子规》读本。 8.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 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 重大影响。 C.唐末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 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 法定标准。 9.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 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 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 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 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 年间。 B.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一, 使经学得以发展。 C.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 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D.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 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11.简要概括经学文本在唐代的演变特点。(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特技 [日本]星新一 电视台的新闻广播员,其日,一如往常,刚要播放稿件,竟违背自已的 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下面报告新闻。发现了一起行贿受贿案件。据报,K企业定期向主管 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贿……” 播后,电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出了毛病吧?” 脑袋出毛病?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下去,我们电台就会威信扫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广播员也静等着革职。然而,奇怪的是压 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台还得到情报说,电台点名的那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 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信半疑的警方,在K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 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肯定播音员第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 许的呼声代替了责难 “真是惊心动魄!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说不定这是特技哪。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 你的才能哟,我们电视台的听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第二天的新闻节目时间里,这位广播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报道了他柄份税的手段。这次 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证据。于是,这个新闻 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 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 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想方设法地请假。他 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一路上,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有的也许骗取了公司的旅差费,是违章乘车的人;装病不上班的、学生 时代考试作过弊的、骗过女人的等等,全都有点什么把柄。他们不愿接近这位电 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也许害怕自己的弊端也被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因 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神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天 天。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12.“特技”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13.小说中说“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 劲儿地打气”,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4.赏析文中“电视台新闻广播员”的形象。(4分) 15.找出文中两处“意外之笔”,并分析其作用。(6分) 16.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赏析本文。(4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下面报告新闻。发现了一起行贿受贿案件。据报,K 企业定期向主管 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贿……” 播后,电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出了毛病吧?” “脑袋出毛病?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下去,我们电台就会威信扫 地。”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广播员也静等着革职。然而,奇怪的是压 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台还得到情报说,电台点名的那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 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信半疑的警方,在 K 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 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肯定播音员第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 许的呼声代替了责难。 “真是惊心动魄!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说不定这是特技哪。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 你的才能哟,我们电视台的听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第二天的新闻节目时间里,这位广播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报道了他柄份税的手段。这次 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证据。于是,这个新闻 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 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 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想方设法地请假。他 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一路上,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有的也许骗取了公司的旅差费,是违章乘车的人;装病不上班的、学生 时代考试作过弊的、骗过女人的等等,全都有点什么把柄。他们不愿接近这位电 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也许害怕自己的弊端也被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因 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神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夭 夭。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12.“特技”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回答。(2 分) 13.小说中说“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 劲儿地打气”,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14.赏析文中“电视台新闻广播员”的形象。(4 分) 15.找出文中两处“意外之笔”,并分析其作用。(6 分) 16.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赏析本文。(4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 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 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 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 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 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 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 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 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 之理,况为学之大垩!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 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 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 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离:离开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人行,则必有我师 C.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尝遗济也受业于予 不拘于时,学于余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B.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D.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 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 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 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 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8 分)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 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 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 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 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 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 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 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 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 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 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 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 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离:离开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尝遗济也受业于予 不拘于时,学于余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B.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D.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 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 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 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 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