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字数相等。 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 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唔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 并列,动补对动补。 ③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 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 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④平仄相对。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 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仄起平收
①字数相等。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 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结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 并列,动补对动补。 ③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 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 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④平仄相对。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 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 “仄起平收
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是定律,轻 易不能违反的。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 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通俗地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就是 仄声。 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 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另有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这是定律,轻 易不能违反的。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 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通俗地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就是 仄声。 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 ,平声,前 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另有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 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 ”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 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 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 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 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 “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 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 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 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 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 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 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 “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